“仰画飞檐”是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 中提出的关于山水画的观察视角及空间表现的 问题。本文将“仰画飞檐”这一问题置于山水画 写生的语境中,对“仰画飞檐”进行再认识。“仰 画飞檐”并不违背山水画的观察视角与空间表 现,具有合理性。
一、山水画写生中“仰画飞檐”的空间
表现 沈括在《梦溪笔谈》卷十七中提出了“仰 画飞檐”的问题,其主旨是就李成所画亭馆、楼 塔提出批评,认为李成不知“以大观小”之法, 点景建筑“如人平地望塔檐间见榱桷”(沈括 《梦溪笔谈》),形成了透视上的仰视效果。20 世纪30年代以来,对山水画空间的探讨逐渐增 多,如经常提到的西画为“焦点透视”、中国画 为“散点透视”的说法,虽然这能够代表中西 绘画的不同,但在空间表现上并非其根本。
林杰 泰山中天门写生 20cm×35cm 纸本设色 2023年
“仰 画飞檐”的方法在山水画发展史上早已有之, 俞剑华先生言:“关于仰画飞檐并非始自李成, 在敦煌壁画上,从初唐起已经在仰画飞檐了。” (俞剑华《中国画论选读》)例如莫高窟第172 窟北壁《观无量寿经变》壁画中,对建筑的表 现就有明显的“焦点透视”法。
而在面对自然的 山水画写生中,尤其是面对建筑时,会时常遇到 此问题。在写生中,采用什么样的观察视角与 如何进行空间转换,寻求符合中国画空间表达 的方式,至关重要。 山水画空间的表现与西方风景有本质的不 同,山水画呈现“远”的空间形态,是一种心理 的、诗意的空间。
写生山水画亦是如此,要“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俞剑华《中国画论选 读》)。需以“仰观”或“俯察”的视角,突破眼 睛所见现实空间的局限,呈现“咫尺千里”的 空间感受。若将“仰画飞檐”置于山水画“远” 的整体空间观中理解,是具有合理性的,而且 无论在敦煌壁画还是宋画中,都能看到“仰画 飞檐”的现象,却不妨碍“远”的空间表现。一 幅作品在创作中,可以根据需要采用“仰观”或 “俯察”的观察视角,以及空间表现方式。
二、山水画写生中对“仰画飞檐”问题 的认识
山水画写生中,点景建筑的表现方式是多 元的,而且在写生中,建筑不仅作为点景出现, 还时常作为画面主体来表现。“仰画飞檐”问 题,可以在写生的过程中进行再认识。 宋代山水画注重“师法造化”,郭熙在《林 泉高致》中,将山水画概括为“三远”,即“平 远”“高远”“深远”。
“三远”是对山水画空间 形态的概括,而“仰画飞檐”并非与“三远”法 相矛盾。以“高远”为例,“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 高远”,如李成《晴峦萧寺图》中建筑的画法, 与沈括所批评的“仰画飞檐”是相符合的,但从 此作的整体来看,却没有影响“高远”的空间表 现,甚至塔寺、楼阁的“飞檐”增强了此图的“高 远”之势,《芥子园画传》中言:“欲收远景,须 筑层楼,欲收屋崖叠嶂,千丘万壑,非复寻常之 远景,必须高塔,使人忘之而有手扪星辰,气 吞河岳之概,所谓山势不全,将以人力补之是 也。”《晴峦萧寺图》中塔寺的表现,有“托举” 主山之势,增强了主山向上的力量感。
又如李可染的《麦森教堂》这幅写生作品, 此图以建筑作为主要表现对象,其空间表现具 有明显的“透视感”,有仰视以及近大远小的 透视效果。尽管此图有沈括所说的“仰画飞檐” 之问题,但是通过用笔、留白、虚实等方式,实 现画中意境的表达,最终转化成心理空间。
此 种空间感受不同于西画,超越眼睛所看到的空 间局限,即“高远”的空间感受。在山水画空间 营造方式日益多元的当下,无论是对建筑的“仰 观”还是“俯察”,“仰画飞檐”并非与山水画的 空间形态相背离,对“远”的空间呈现是山水画空间表现的根本。
三、写生对点景建筑的再现与表现
中国画注重“意象”的表达,王微提出了 “效异山海”的观念,“岂独运诸指掌,亦以神 明降之,此画之情也”(葛路《中国画论史》), 亦是山水画表现的理念。基于写生的客体,把 握好再现与表现的关系,找到山水画空间表现 的多元途径,是写生的重要价值。 山水画点景建筑,离不开现实。
俞剑华在 论及“仰画飞檐”时言:“初期的山水画因为是 实地写生,从下望上,所以仰画飞檐。”山水画 无论是室内创作,还是对景写生,现实或自然 是首先考虑的要素。中国传统建筑中“飞檐”体 现着中国建筑的独特美感。对建筑表现时,“仰 画飞檐”有其合理性。梁思成在其《中国建筑 史》中讲道:“屋顶为实际必需之一部,其在中 国建筑中,至迟自殷代始,已极受注意……,依 梁架层叠及‘举折’之法,以及角梁,翼角,椽及 飞椽,脊吻等之应用,遂形成屋顶坡面,脊端, 及檐边,转角各种曲线,柔和壮丽,为中国建筑 物之冠冕。”
因此,“飞檐”体现着中国古代建 筑的独特美感,如宋徽宗的《瑞鹤图》,此图特 别之处在于详尽展现了屋顶的外形、结构、飞檐 等,让我们能够直观感受到中国传统建筑的特 征与美感。“仰画飞檐”并非有悖于山水画的空 间法则,而是画家基于创作客体,在创作时进 行再现与表现的主观选择。
山水画空间的表现形态是多元的,以多角 度、多纬度的视角来观察表现自然,如李可染 写生作品《苏州虎丘》中,对塔的表现采用“仰 观”的视角,傅抱石《山城雄姿》对城市建筑的 表现则以“俯瞰”的视角,但都未影响山水画对 “远”的空间表现。 通过对写生中“仰画飞檐”问题的探究,对 这一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由以上讨论可见, 山水画以“远”来体现其空间,观察视角与空间 表现方法具有多元性,通过作品分析,可以看出 “仰画飞檐”并非有悖于山水画的空间表现原 则,有其合理性。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XieShengZhongGuanYuYangHuaFeiWenTiZhiWoJian.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