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坚韧之气:书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着 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 性发展。”书法的传承就是赓续中华文脉的实践。历代书法 家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从个人的理解和创新出发,逐步形 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有些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 时尚。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 生活的期待不断提高,对高质量艺术作品的需求日益增长, 传统文化也经历了一个革旧鼎新的过程。
佚名 楷书 《佛说济诸方等学经》(局部) 原作尺寸24.5cm×376cm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在艺博院珍藏的书法精品中,从内容、形式、书体等 方面,都可形成不少专题。从装裱形式看,可分为楹联、扇面、手卷、信札等专题;从书体看,又可分为行草、篆隶 书、碑体等专题;从专题分,有《兰亭序》专题、《千字 文》专题、画家书法专题、海山仙馆尺素遗芬碑拓专题等。
怀素 草书 《千字文》拓本(局部) 原作尺寸201.6cm×152.2cm 1470年刻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释文:千字文,敕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韵。天地玄黄,宇宙 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剑号巨阙,珠称夜光。果珍李柰, 菜重芥姜。海咸河淡,鳞潜羽翔。龙师火帝,鸟官人皇。始制文字,乃服衣裳。推位让国,有虞陶唐。吊民伐罪,周发殷汤。坐朝问道,垂拱平章。爱育黎首,臣伏戎羌。遐迩壹体,率宾归王。鸣凤在竹,白驹食场。化被草木, 赖及万方。盖此身发,四大五常。恭惟鞠养,岂敢毁伤。女慕贞洁,男效才良。知过必改,得能莫忘。罔谈彼短,靡恃己长。信使可覆,器欲难量
王羲之的《兰亭序》是中国书法史上最经典的作品,被 誉为“第一行书”,历代备受关注。它是事件、文章与书法 的集合体,是古代文人雅集的情景记录,又是一篇咏叹生活 情调的华彩美文。自唐代以来,围绕这一书作时有聚讼。20 世纪60年代,因多位艺术家关于兰亭书作真伪的争论,引起 领袖的关注,在中国书法史上影响甚大。艺博院收藏有文徵 明、文彭、查士标、朱耷、王澍、翁方纲、袁枚等名家多件《兰亭序》临书或相关作品。从艺术的角度看,这批作品中 可见兰亭人物聚谈风雅,兰亭文章词句锦绣,兰亭书法绝美 古今,堪称古典文人生活情调的杰出体现,更是书法艺术的 巅峰之作。
《千字文》是传统时代妇孺皆知的启蒙读物。《千字 文》采用四字句式,对仗工整,声韵协调,条理清晰,文采 斐然,包含了大量的传统文化知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小 百科全书”。在20世纪印刷术大发展之前,《千字文》主要 通过刻石刻、印拓、雕版印刷以及临摹的方式传播,是众 多书家乐于采用的创作题材,也成为后人学习书法的模板。
沈周 行书 七言诗 32.5cm×150cm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书写过《千字文》者代有名家,而艺博院藏有智永、张旭、 怀素、王昇、文徵明、娄坚、孙岳颁、铁保等名家的《千字 文》书法拓本和墨迹。他们的作品书体多样,书风各异,异 彩纷呈。通过这些作品,观众可以在翰墨中领略美文的诗意 哲理,在言辞间品味佳作的笔情墨韵,使心灵有所感悟而得 到升华。 “书画同源”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当文字的书写具备了艺术品质之后,它就成为书法艺术。文字与绘 画不仅在起源上有相通之处,而且在创作过程中笔墨语言相 互影响和相互借鉴。
文徵明 行草 近作诗二首 136cm×30cm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画家对客观事物的形象更为敏感,对空 间的构成方式也更为擅长,加上丰富的审美联想,使画家在 创作书法时,自然而然地将绘画的用笔、造型、构图,以及 画家自身的思维、灵感、理念等有意无意间渗透到书法中。 艺博院藏有明清至当代多位名画家的书法作品,如唐寅、董其昌、恽寿平、高凤翰、金农等等。他们的书法线条质感更 加丰富多姿,造型语言更加生动活泼,有着更为强烈的艺术 风格。他们以不同于书家书法的艺术追求与特色,成为中国 书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批画家书法当是艺博院代 表性书法专题作品。
董其昌 草书 刘长卿《平番曲》 146cm×36.5cm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释文:绝漠大军还,平沙独 戍闲。空留一片石,万古照燕山
作为岭南书法的宝库,艺博院的书法藏品,传承有序、 琳琅满目,已成为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岭南文化建设不可忽视的一处高地。在新时代,书法文化的发展超过了 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这凸显了中国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的热爱和自信,凸显了中国文化的坚韧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