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写生是水墨人物画发展进程中必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写生的发展与变革却在中国水墨画的发展道路上跌宕起伏。甚至 在20世纪80年代“抽象水墨”盛起的时期,水墨语境发生了史无前例的裂变式的变革,使得写生的话语权在那一时期一度被摒弃,直 到20世纪末的具象水墨,写生在中国画中的表现又重新引起了艺术家的重视。本文以写生的发展与变革为切入点,讨论写生在水墨人 物画发展与演变中的几个关键时期的表现与危机,并分析写生在新时代语境下的表现与作用,于水墨人物画的当代性转换中讨论写生 的重要性及其发展与变革的更多可能性。
关键词:写生;抽象水墨;具象水墨;素描;手稿
一、水墨人物画中写生语境的表现
写生这一绘画方式,不仅在近代艺 术家学习阶段塑造着他们的造型能力,更 影响着近代艺术家们观察世界、感知世界 的方式。当然,在传统中国画的历史发展 过程中,“写生”一词其实也并不新鲜。 “写生”一词最早出现于宋人的著 述中,如“赵昌写生逼真,传世为宝, 然终非真花耳”,此时表达的“写生”含 义,多偏向于动词性质,其意指逼真、写 实地描绘客观事物的过程;至元代,“写 生”一词又趋向于名词属性,如袁桷《徽 宗梅雀图》中有“上皇写生工入神,一枝 潇洒江南春”之句;至明清时期,“写 生”一词逐渐演变成为花鸟画学科的指代 性名词,而此时的“写生”已不再是最初 的“逼真描绘”之意了。
高义杰 昆山苞米地 纸本水墨 138cm×414cm 2024年
由此可见,在传统中国画的发展历 程中,“写生”一词的含义和指代都是在 不断变化的:由最初的描绘方式变为画科 的指代,由逼真描绘变为写神和意象的表 达,而这些转变在时间发展的顺序上并不 具有完全的规律性和前后的继承性,而是 有着混淆性,并且这些转变也不是一个严 格意义上的、有着固定界定的科学概念的 演变过程。 从以上不难看出,中国传统绘画中 “写生”的所指和含义,与20世纪借鉴西 方绘画方式后的实物造型训练中运用到的 “写生”概念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20世纪的中国画,“写生”的概念 刚刚由西方引入中国,而写生作为外来的 绘画方式和方法,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 并没有完全展现其“传统本质”的绘画方 式,而是与以临摹为主要学习途径的中国 画的传统方式方法相互混淆的过程。 西画的绘画是以铅笔、炭笔为基础 工具,以现实生活和真实事物为描绘载 体的写生纪实方式,而在西画最初传入中 国时,其写生都是以临摹范本的方式呈现 的,就如同中国传统临习书法字帖一般, 因此并没有很好地展现出西画“写生”的 真实性和表现性。可见,在中西两种绘画 方式和思维模式的影响下,最初“写生” 的概念和意义是混淆的、被中国传统性思 维所同化的。
高义杰 疆域行 纸本水墨 138cm×69cm×20
不过伴随着写生的逐步深入 和学习,西画写生作为一种科学的造型训 练方式,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与中国传统 的“临摹”观念逐步由混淆走向清晰。 在中国文化艺术发展和变革的进程 中,西方科学的思想和绘画方式由外向内 不断冲击着我们自身的传统绘画体系,不 过也正是这股力量,成为20世纪中国水墨 画一步步走上革新道路的重要推动力。
自此,“写生”由一个词语转变成一 种语境,并深深嵌入20世纪中国水墨画的 发展与变革中,也因传统绘画与“真实” 的背离,使得具有现代意义和时代特色的 “写生”在中国画的前进道路上显得尤为 重要,即强调中国画发展的现实时代性,回归“视觉的真实”——在写实能力的塑 造和造型能力的强化中不断探索与革新。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ShuiMoRenWuHuaXieShengZaiRenShi.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