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写生”再认识
近三十年来,具象水墨的发展又让 写生在中国画中萌生了新的生命力,具象 水墨展示了水墨人物画在表现生活与情感 层面相结合的更多可能性,这种表现方式 可以视传统的表现形式和技法为艺术个性 化表现的资源而不去摒弃和颠覆,同时也 把写生作为主要造型训练方式视为艺术家 在造型方面可靠的、必备的教养和技能,以造型中对“形”的推演为线索不断求 得真正兼容传统与当代的水墨法则,多角 度、多层面、有个性、有思想,且基于现 实生活去表现人与人的精神世界。 具象水墨中的写生,每一次绘画经 历都是全新的体验。
高义杰 风景手稿 局部 纸本炭笔
这个过程中,并非 所描绘的对象和景物是全然陌生的才会有 不同于以往的情感感受,而“新鲜”和 “冲动”是源于我们内心确实存在着的对 事物每一次“碰触”后不同于以往经验的 体悟,即“写生”在这个过程中所带来的 “现场感”和“偶然性”,不同现场的不 同感受、同一现场不同角度的感受,都能 激发出艺术家写生再发现和再创造的冲 动,从而摆脱绘画中“观念”和“主题” 对于情感性表达的桎梏和束缚。在这个过 程中,写生绝不是单纯的对客观事物的 “传移模写”,也不仅仅是为造型而做的 基础性训练或为创作积累的写生素材,而 是对客观事物写就时情感的再升华,是对 于创作而言情感抒写第一现场的捕捉与展 现。
在这中间,艺术家的精神状态应是兴 奋的,情绪是饱满的,思维是活跃的,工 具材料、创作环境、传统造型意识、画面 整体效果,等等,都已不是艺术家表现的 客观因素,仅仅是依托于现实表达于内 心,由情感的再刺激即刻性地表达出来, 这种状态下的“写生”,笔墨、构图、观 念、主题都不再是艺术语言表达的主要矛 盾,而是做到凭借瞬间的直觉性达到更加真实的表达——这种“真实”,是源于现实的自 我内心精神与情感的真实。
高义杰 如是观·众生相 纸本设色 17.5cm×17.5cm×432
这种真实的表达,对于水墨人物画家来说, 脱离不了素描的训练,因为相对单一性的材料与 毛笔相比有更好的可控性,使其在表现时不必在 强化造型的同时还要顾忌墨色、晕染等笔墨语言 的表达,从而更加专注于造型多层次的变化和感 染力,让画面更简洁、明了地表达真实的感受。 然而在水墨人物画的现代性转化过程中,“素描 写生”也是饱受争议的一点。
谈及素描,大多数人首先联想到的是全因素 素描——在聚光灯下进行的长期的光影作业。调 子、光影、空间、比例,这些是全因素素描着重 去表现的。而这种素描却少能触及造型方式和表 现的想象,因此这种概念化、模式化的素描确实 无益于水墨人物画的表达,也因此有了“国画不 需要素描”“素描有害”的言论和主张。而水墨 人物画写生中素描语言的表达和应用,应当避开 这种固化的思维模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挖 掘其适用于水墨人物画语言表达的新形式。 徐、蒋体系之后,虽然素描造型在水墨人物 画中有所改善,提升了现代人画形的能力,但依 旧没有摆脱对结构和形体过分真实的追求,依旧 缺乏对形的意味的强化和提炼。
高义杰 如是观·众生相 局部 纸本设色
在这之后的结构 素描,从空间与体积的关系上转变到结构与用线 的表现力上,将概括能力和表现性从素描写生中 强化出来,对于素描形式在水墨语言的现代性转 换上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但其依旧残存全因 素素描的固化思维,长时间结构的推敲和强化, 必然会对事物的第一感受有所消磨和衰减,随着 层层深入,又将关注点回归到了画面整体和对结 构的把控上。
但如果在结构素描的基础上,添 加一定的速写性,即将素描速写化,以手稿的方 式,将造型的强化和情感的表达更好地兼顾,还 不至于因长时间描摹使得画面变得僵硬和死板。 随手写就的方式可以更随性、更直观地展现艺术 家的第一感受,并强化第一感受在画面中的影响 力和表现性,在造型强化的基础上,又不会被结 构精准、空间和画面的完整性等所束缚,有细节,但又不会过分深入。
这个过程是伴随着 艺术家的即时感受而形成的,在融合艺术 家造型经验的同时,语言表达不会刻意地提 炼,或简或繁随性为之,是富有激情的造型 过程。而这个过程又能很好地为接下来的水 墨语言表现留有充足的余地和空间,更不至 于将对写生对象的第一感受在首次接触时 就消磨殆尽。
“手稿”的写生方式虽然相较起结构 素描而言,对于现实事物的描绘不会达到完 美的程度,但却会因第一感受的无所顾忌而 直面造型的感染力和冲击力,并且在这种情 境下的写生,可以有效地避免艺术家因习惯 性思维而导致的艺术的固化和不断地重复自 己,而使每一次接触纸面的感受都是鲜活 的,这样才能使艺术更有生命力和充满探索 的可能性。
结语
融合了中国传统和现代性的写生,有 着区别于西画写生的“区域性特点”,并形 成了相对于自身而言的“区域性传统”,是 有别于西画且具有中国现代性造型特点的艺 术语言,它长于对绘画这个艺术表现过程的 清晰呈现,过程中或痛快淋漓,或迟滞生 涩,或灵动,或稚拙,不受程式化、主题化 的限制,无论随手写就还是放纵涂抹,无不 是写生过程中情感表达的魅力之所在。
写生的即时感和偶然性,才是艺术家 第一时间情感和情绪的表达,才更应该是艺 术家极力去捕捉的,是现代性艺术更应去表 现的。虽然在事物表现的形态上有新旧之 分,但是时代的转换需要我们用造型的转换 来展现。而写生是捕捉现实、表现时代,并 且兼顾艺术家个人感受的有效途径。在写生 中不断总结与反思造型的演变,丰富自己的 艺术语言系统,才能使中国画在时代发展中 不断获得新鲜的内涵和外延。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ShuiMoRenWuHuaXieShengZaiRenShi_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