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 谓:“太古无法,太朴不 散,……而法立矣。法于 何立?立于一画。一画 者,众有之本,万象之 根 …… ” 将 绘 画 之 “ 一 画”与太朴大道联系在一 起,隐约中有那中国文化 所特有的溢出句外的精 神,令人觉得浑然大气, 但对其出处仍不甚解。

王孟奇 大洋深海顺风旗 248cm×129cm 2018年

后 赴敦煌,途中访麦积山, 过甘肃天水,途经处见到 “羲皇故里”的纪念牌 坊,左手铭柱上头一句便 是“伏羲一画开天”,方 知此语来历。此一画非彼 一画也!天水卦台山传为 伏羲氏创立八卦的所在。 阴阳八卦为炎黄子孙认知 宇宙变化规律提供了独有 的解释,此“一画”真不 知承载了几多华夏文化。 这才是石涛和尚“一画论”之源头所在,确实 能当得一个“悟”字。 若借以题画,颇可令识 者顿开“大器向雕虫” 的胸襟,自己也可有滋 有味地一乐! 还得有些感慨—— 20世纪90年代读 《陈寅恪的最后二十 年》颇为之动容。陈晚 年目盲以史学大家偏寓 岭南,在政治压力面前 至死不改其“独立自 由”之学术精神,最为 鄙视“曲学阿世”。虽 目盲,仍为明末秦淮名 妓柳如是作传。益借此 察出当时政治、道德之 真实情况,盖有深意 焉,绝非清闲、风流之 行事。故章士钊诗评 有句:“闲同才女量 身世,懒与时贤论短 长。”活画出陈先生风 采。一个“懒”字用得 最妙,特见先生骨气, 给后学辈以昭示。借一 “懒”字题画最安我画 境,其味孰能不厚?难 怪王国维论诗有“感慨 为深,境界始大”之 说。

有感慨就有牢骚, 东坡先生说自己是“一 肚子不合时宜”,毛泽 东也承认:“牢骚太盛 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 量。”只是劝人把握分 寸,放开胸襟。古人 云:“引江山奇气,舒 千古牢骚。”须得嬉、 笑、怒、骂皆成文章, 让牢骚有着落处,能够 立身高处,使牢骚发得 有学养、有境界,发得 有滋有味才好。 现代人,不管是多 大头衔,脑瓜上顶着多 高的帽子,肚子里都货色有限,所以画家恐怕 更是如此,硬是要在题 款中处处讲究来历,都 要与圣贤或学者粘上关 系,也让人觉得不免势 利。画款完全可以以现 实感受出发,从家常日 用平易中求句。

王孟奇 心随儒子步斜阳 34cm×46cm 2014年

以俗话 说就是本钱不大,未必 次次都得做成大买卖, 口袋里能随时掏得出零 花钱也就是好日子了。 中国文化都属所谓“修 养之学”,只要用心, 日积月累,题款之思自 会能信手拈来。因为有 过在广东生活的经历, 所以才会在画荔枝时 题上“与君闲话道岭 南”。广东民风极重饮 食,特别把喝汤看成大 补之道,于是题款上才 有了“金羹玉脍不及老 火靓汤”。熬过历次政 治运动及“文革”风 暴,终于过上平稳日 子,自然产生了“目无 风雨”的感触。人终有 老去的日子,随着岁月 变迁,腿脚大不及年轻 时灵便,目力也日渐衰 退,便有了“老眼不读 细字书”的状态。

诸如 此类,都算得上是自己 的真生活、真感受、真 心境,用以题款,也才 能见出些真情趣。 在小品文上能见 才华,见性情者代不乏 人。而这类小文字在明 末很受李贽、徐渭及文 学上公安派的影响。他 们虽为正统派大学者所 鄙视,但他们注重个 性,不避俗,不作态, 不用艰深,不拘格套, 独抒性灵,敢造新语; 时而端庄严整,时而粗 犷诙谐的文风,对古人成法采取了合者留,不合者去的态度,开创了小品文的新气 象,给明清文风甚至近现代文风注入了生命力。一大批画家 如徐渭、八大、石涛、金农、板桥直至白石老人无不受此启 导,一派天真,在绘画题款的小天地中伸展腿脚,取得了很 高的成就。 当代画坛最具直接影响的大概就是白石老人。他的成就 在于有浓郁的农家趣味,带着那种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质 朴气息。生存的智慧、文人的学养、田家的本色都交织浑化 在他的谈吐、文字及艺术作品中。他的题款其实都精心而自 然,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坦然自信,又有高超的点化 生活的本领。既注重书法的运用及审美,字里行间又让观者 有余味可寻。

白石老人的题款只要随手拈出几例,便可看出 他的品格、性灵与过人的智慧。 老人画上一枝枯藤、两只麻雀,他的题句是“嘴短如此 偏好斗”。这话究竟是在喻人?喻事?还是引人一笑而已? 可以让观者有小小的想头。 作《钟馗搔背》题为:“不在下偏搔下,不在上偏搔 上,汝在皮毛外,焉能知我痛痒。”不知老人在骂谁?此语 很可以为善作隔鞋搔痒的那类冒牌批评家做鉴。不管骂谁,这老人反正不安分得让你忍俊不禁。 画《铁拐李》则题:“人间谁信是神仙。”一语道尽世 情。 画《不倒翁》题的是:“虽无肝胆有官阶。”将官场 恶习骂得入木三分。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