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安徽省名胜风景区的天柱山下有一条深邃 狭长的山溪流 泉石谷 , 它的腹部有一露天 巨洞 , 洞 前有一大石 , 如水牛形 , 卧于山溪中 , 背腹各刻有 “ 天下奇观 ” 四个大字 。 石上有两牛蹄般 印痕 , 被 人们称之 为 “ 石牛 古洞 ” 。 整个石牛 古洞 的山谷流 泉约一公里许长 , 周围石壁上布满唐 、 宋 、 元 、 明 清历代游人的诗文石刻 , 现存较完好 的 有 三 百 余 处 。
元代诗人吴曾称赞 日 : “ 石牛洞里诗无数 , 尽 在烟云缥缈 间 ” . 在潺潺流溪的两岸石壁上 , 有大 字压着小字 , 后人挤着前人的诗作 、 题词 。 其 中以 谷门洞 口 处的 “ 山谷 ” 与溪水之旁的 “ 曲水流筋 ” 四字最为醒 目 。 相传古时三 月三 日 “ 踏青 ” , 骚人 墨客会集这里 , 饮酒赋诗 , 一边赋 诗 , 并 评 出 佳 作 , 刻于石壁 , 以传后世 。
这里还有唐代 名噪一时 的李翱的题词和名相李吉甫之子李德修一行十三名 仕纪游的题名 , 小楷正书 、 字迹清晰 、 书法遒劲 , 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 这里要数宋代石刻最 多 , 著名 的 当推舒雅 、 留正 、 刘源 、 李柬之 、 宋用 臣 、 王安 石 、 黄魔坚 、 张同之等的诗文 . 笔者因祖居天柱 山 下 , 从小就婚戏于山谷流泉之间 , 走向社 会后又对 书法艺术产生酷爱 , 故而曾作过一些研究 、 现就数 百处石刻诗文中选择二 、 三篇作些浅析 , 以求方家 共讨 。 “ 山谷 ” (图一 ) 二字为碑刻 , 立于 山谷流泉 之进 口 处 , 正楷直 书 , 气势恢 宏 。 阔 3 70 公分 , 长 9 公分 。 明嘉靖元年春 , 由甘肃天水胡绩宗所书 . 胡绩宗 、 字世 甫 , 别号可泉 。 自号 “ 鸟鼠山人 ” . 祖籍甘肃天水县 , 正德戊辰进士 , 授翰林院检讨 , 出为嘉定判官 , 历 南京吏部郎中摺守 安庆 。
癸未以 功去姑苏 , 仕至 山东巡抚 、 河 南巡抚都御史 . 曾有 《辛已集 》 、 《 丙辰集 》 等 , 据考证 : “ 山谷 ” 二 字为其在安庆握守期间所书 . “ 山谷 ” 二字为正楷 榜书 , 气势宏大 , 引人注 目 。 大有与人一见顿觉天 高地阔 , 山川壮伟 之感 。 作者运笔如 椽 , 不 难 想 象 , 作者 当时书写时 , 是胸怀浩荡天宇 , 足踏 山河 」l] 野 , 运气 出自丹田 , 挥 笔如意而成 。
再从字型结 构与气质上看 , “ 山 ” 字笔画 虽少于 “ 谷 ” 字 , 但 作者把握 了用 墨凝厚 、 落笔铺毫较重 , 故二字搭配 得当 。 “ 山 ” 字中间一竖 , 冲空而立 , 直如石柱,显得挺拔 、 宏伟 。 左右短竖又各向外倾斜 , 左下角 略呈坠势 , 而右短竖则稍粗于左竖 . 以压住左角下 斜之姿 , 加上底横呈中间向上托起之势 , 以稳稳托 住冲空一柱 , 真是险中有奇 , 这种巧布 笔画 , 精妙 用墨 、 大胆挥毫 , 非胸有成竹者不可为也 . “ 谷 ” 字取式于上下稍窄 , 中部人字 占空稍大之 势 , 字势雄健浑厚 。 首起 两笔 , 尤其令人惊叹不已 ,左 短撇藏锋落纸 , 重墨裹毫随势而左下 ,如雷电忽闪夜 空 ,有惊人之势 ,而右捺则力钧 千斤 , 如悬空之石 ,悬 而不落 , 并前应左短撇 , 右 呼中部 “ 人 ” 字之长撇 。 “ 人 ” 部一撇裹锋而起 , 挥势而下 , 如石柞落地 。 右捺 如武士按刀 , 藏力无穷 , 隐势其中 。
下部 “ 口 ’ ,字上大 下小 、 底横稍短 . 作者在书写 此笔时收笔回气 。 现 形是外圆 中方 . 不难看出 , 作 者写 此 : 字之时 , 被 这壮美的山川陶醉 , 胸怀为之 激荡 , 凝神运气 , 笔 是如椽 , 加之书者颜书功底深厚 , 故能留下这气势 磅礴 , 雄 健挺拔之作 . 另外石 工也似乎被作者的博 大胸怀所感染 , 着意细品 , 精雕 细刻 , 所以斧锉有 情 , 同其神韵 。 笔者认为 , 此碑起首标明时 间的 “ 明嘉靖元年 春三 月 ” 和 “ 天水胡绩宗 ” 落款似乎非作者所书 , 石工雕刻时的布局安排上也欠得 当 , 好象非一人之 手 , 很大可能是后来添补上去 的 , 但并不影响碧玉 之美 , 之珍 。
图 (二 ) 为宋代黄庭坚所书 , 内容为 “ 李参 李秉夷秉文关择宾丘揖 观余书青牛篇 , 黄庭坚庚申 小寒 ” 。 此石 刻在石牛古洞悬崖绝壁 上 , 行 楷 直 书 、 每行三字 , 从左至右共 8 行 , 长30 公分宽62 公 分 。 宋代元丰三年黄庭坚到吉州太和县 (今江西省 太和县 ) 任职 , 他从汁京 (今开封 ) 赴江南必路过 舒州 (今安微潜山县城 ) 曾多次游潜山山谷寺石牛 古洞 。 乐其林泉之胜 , 一连写下 了 《青 牛 篇 》 、 《书石牛溪旁大石上 》 、 《题灵龟泉石上》 、 《题 山谷大石 》 等诗作 。 并将其 “ 李参… … ” 一文刻在 石壁之上 , 他所书的 《青牛篇 》 据县志记载 、 内容 为 : “ 郁郁幻幻天宫宅 , 诸峰排霄帝不隔 、 六时渴 天开关钥 , 我身金华牧羊客 , 羊眠野草我世间 , 高 真众灵思我还 , 石盆之中有甘露 , 青牛驾我 山谷 路 ” , 此诗也曾刻于山谷石壁之上 , 终因年久剥蚀 , 无可辨认 。 他常坐石上读书 , 赋 诗 , 并在山谷 中曾建一 “ 涪翁亭 ” . 自号山谷老人 . 又称山谷道 人 。 因此 , 山谷流泉得名流传至今 。
当年著名画 家 李公麟 , 还专门为他画了坐石牛像 、 刻画于石壁之 上 、 后被侵华 日军盗锉而去 , 至今 石壁之上留有日 军罪行痕迹 。 黄庭坚 此文虽全篇仅 25 个字 , 仍体现 出他那书 写以长横长竖 、 大撇大捺 的特色 . 文中 “ 参 、 文 、 余 、 庭 、 秉 ” 等字尤为突 出 . 如 “ 参 ” 字撇 、 捺特 放 。 撇虽长而收笔极 当 , “ 李 、 文 ” 二字则非撇捺 均放 。 “ 文 ” 字由于上短撇偏长 、 墨重 , 故而在下 撇时收笔较早 , 捺 笔则放纵到头 。 稳托上重之笔 . 整个字笔笔具有特 色 , 运笔恰到好 处 . 从 横 竖 画 看 , 黄庭坚在书写时 , 也 另有取势 , 与众有别 。
先 从此幅字横笔来看 , 其中 “ 吴 、 丘 、 青 、 黄 ” 四 字 突出见长 . 如果说以上几字横画只是应长之中而稍 长 , 那在 “ 择 、 揖 ” 二字 的左 “ 手 ” 旁 更体现出其 特具风采 。 按汉字楷书结构的要求 , “ 手 ” 旁上横 略短于上挑 , 而黄庭坚则仍取横长于挑之势组字 . 这在许多名家之中也属少有 . 长竖在 “ 牛 、 揖 ” 二 字中也不难体现 , 而 “ 揖 ” 字长竖 中下部还有一点 向内弯斜 , 以照应左旁 , 从显出整个字 型 的 生 动 感 , 整幅字内方外圆 、 调镜洒脱 。 在 笔调上显得厚 重态肆 , 迟重有力 , 有篆隶意味 。
书写 时 意 随 笔 运 , 墨到功至 . 黄庭坚本为功力型 书家 , 用笔舒敛 自然 , 神韵兼备 , 内低外拓 , 奔放 超迈 , 诙 宏 大 度 . 难怪康有为曾赞日宋人之书 , 吾尤爱山谷 , 虽 昂藏郁拔而闲意浓 , 人门 自媚 , 若其笔画瘦劲婉通 则 自篆来 ” 。 山谷书作之所以豪放不 俗 , 意 志 神 合 , 去了他的硬功外 , 与他胸怀祖国山河 、 常走向 大 自然 、 坐石观溪 , 饱赏山川外景有关 。 这一点也 给我们后来书家以很大启示 . 图三石刻 为 正 楷 小 书 , 也是山谷清泉碑刻 中年代较早的刻文之一 。 唐 朝宝历二年 (即公元 8 26 年 ) 李德修当时为朝中膳 部员外郎 , 后因张仲方人为谏议大失 。
德修不愿与 其同朝谋事 , 先后出为舒 、 湖 、 楚三州刺史 . ` 在此 期间与博陵 (令河北平安县 ) 崔确 (唐德宗建中太 守 ) 等一行十三人同游石牛古洞 , 留下此文 , 并刻 于石上 , 全文 68 字 , 长58 公分 , 宽1“ 公分 , 从左 至右直书共 1 5行 。 此刻为正楷小书 , 这在石牛古洞 群刻中是唯一之作 , 外地也不多见 . 很为珍贵 . 唐 朝 盛楷 , 小楷尤为精灵 。
至今作为书法爱好者也无 不临慕唐 人小楷灵飞经 。 此碑全文充分休现了唐人 · 小楷灵气 , 但 从运笔线条中也不难看出书者李德修 是 苦练过 魏碑楷书的 , 尤以陶夫人碑刻书气甚浓 . (陶夫人塞志可 以鉴赏 ) 整 个字篇的气 质 工 雅 巧丽 , 笔画精妙似文士佳人 , 端秀娴雅 , 真是字字珠 矶 , 无可挑剔 . 从字形与书者运笔上 看 , 结 体 精 巧 , 充裕宽容 、 无滞重笨拙之笔 。 书者运笔落纸轻 重得 当 , 每一字笔画都有几笔重 , 几笔轻 。 大部分 字均 以逆锋起笔 , 中锋运行 , 回锋收笔较多 。 在转 折调锋处起迄分明 。 从而使字画清丽淡 雅 。 全篇以 空松灵巧取胜 。
试想书者当初书写时必 是 心 静 气
舒
, 腕肘并悬
, 否则很难达到如此空松灵巧 之美 的
效果
.
总之
, 山后清泉摩崖石刻篇幅丰盛
, 年 代跨
度又 大
, 真草
、 隶
、 篆俱全
,
`
各有特色
. 可谓琳琅
满 目
, 绚丽多采
; 对于书家研究唐
、 宋
、 元
、
明
、
清各朝代书法艺术之风貌颇有重要的艺术价 值
, 私
资料价值
。 在中华艺术 之宝得到弘扬的今 天
, 为
更好 地发扬传统文化
, 吸取精华
、 促进艺 术新 境之
发展
, 这些石刻有着极好 的借鉴价值
。 笔者虽已能
闭 目留影
。 但仍是每年数 次前往观赏
、 研究
。 也热
望各地方家书友 前来观光品赏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TianZhuShanXiaMoYaShiKeShangXi.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