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凤阳凤画作为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极为浓郁的地方特色。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它依然延续着皇家贵族的气质,并承载着吉祥美好的生活寓意。其造型集多种动物优美特征于一身,形象生动典雅,线条灵动活泼,用色绚烂明快。本文通过分析凤画中的造型、技法、色彩及意象精神,探讨其意象性审美特征和艺术特色,以促进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更深入的研究与继承。
关键词:凤阳凤画;意象;审美特征
一、凤画意象审美品格的生成
(一)意象的内涵
“意象”这一概念内涵丰富、外延宽广,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在古代文论语境中,“意”是一个关键概念。《说文·心部》对“意”做出如下阐释:“意,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从心从音。”“意”可理解为内在抽象的心意,它是创作主体主观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作主体通过观察对象,用心领会其所传达的言语与情感。“象”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外在的物象,如鸟兽虫鱼、山峦河流等;二是作为画家表情达意的工具,为“意”的表达而存在。在文艺与审美领域,“意象”一词的使用最早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指出眼光独到的工匠能于创作中将外在形象与个人的意趣、情感融合。简言之,意象是一种将“意”融入“象”的表达方式,是借助客观物象来承载和传达创作者主观情感与志趣的艺术形态。
作为中国美学的核心概念,意象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物我同一”的哲学思想,是一种以“意”为主导、以“象”为载体的艺术创作形式,实现了意与象、心与物、情与景的有机融合与自然统一。意象所追求的并非形象直接呈现的表层意义,而是隐于“象”背后的深远内涵。
(二)凤画“意象”的审美发生
与其他民间美术形式相似,凤画的产生与发展同当地的民俗文化、历史背景及地域环境密切相关。在长期的艺术实践过程中,它历经政治、经济、哲学等多重外部因素的影响,逐步形成自身独特的意象审美风格。地域环境的影响方面,凤阳位于安徽省东北部,地处淮河中游南岸,地貌类型多样,南部山峦起伏,北部河湾沼泽纵横,中部则为丘陵与平原交错分布。这样的地理条件使该地区洪涝和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
张维武 百鸟朝凤 100cm×100cm 2010
明初,社会秩序尚未完全稳定,民生凋敝,民众基本物质生活难以保障。人们在情绪低落时,往往借助艺术汲取精神力量,以提振信心;而在情感充沛时,又通过艺术创作与欣赏宣泄情绪,达到心理的平衡与和谐。因此,民间艺人常运用比兴手法,塑造出富于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深切向往,凤画“意象”审美亦由此萌芽并发展。
历史文化的影响方面,楚文化东渐对安徽民俗文化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西周时期,楚国东进占领安徽两淮地区,促使楚文化在江淮流域广泛传播。楚俗之中,对太阳、火焰与凤鸟抱有深切崇拜。楚人将凤凰视为南方之神祝融的化身,认为是太阳中所蕴的火鸟,因而崇尚拜日、崇火,也格外偏爱红色。
红色作为象征吉祥的色调,广泛用于建筑、服饰和工艺品中。受楚文化影响,传统凤画在设色上也大量运用红色,以传达祈福纳祥的美好寓意。民俗文化的影响方面,凤阳凤画的意象特征根植于民间民俗文化的土壤。这是一种源自生产与生活的朴素艺术,由民间艺人自主设计、欣赏与应用,同大众日常起居紧密相连。在中国传统节庆中,民间常用各类装饰点缀家居。凤画作为年画形式,在春节期间尤为常见,人们将其张贴于家中,以表达迎祥纳福、辟邪消灾的愿望。
二、凤阳凤画意象性审美特征
凤阳凤画采用了象征性写意手法,围绕吉祥美好之寓意,在形象上吸收了各种祥瑞禽鸟的优美之处,形成了一系列约定俗成的造型程式。
(一)以重组的造型程式表现意象之美
凤阳凤画的造型观念深受原始艺术造型思维的影响,其造型方式皆是“以象寓意”。人们将各种能引发美好联想的形象组合在一起,借以表现创作主体的思想与情感。历经长期的实践探索与经验总结,凤阳凤画逐步沉淀出独有的艺术魅力与审美情趣。凤凰形象的塑造严格遵循着特定的组合规范,包括蛇头、龟背、鹰嘴、鹤腿、鸡爪、如意冠,以及九尾十八翅等元素。这种意象之美,正是在象征性思维的驱动下得以彰显,而象征性思维本身就具备与自然直观相呼应、相互映照的特质。
图1 唐勤智 鸾凤和鸣迎新春 138cm×69cm 2024
由此可见,古人能够将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通过直观艺术方式表现出来,这种意象的组合方式,充分彰显了中国民间艺人卓越的想象力与艺术创造力。在凤画的程式化造型中,所有造型元素皆蕴含着传统文化的意蕴。凤阳凤画将传统凤凰的鸡头改为蛇头,蛇与古代图腾文化和宗教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中华图腾文化中,龙图腾的雏形和主体部分正是以蛇为蓝本。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曾指出,在图腾尚未融合之前,所谓的“龙”其实就是一种大型的蛇,这种蛇被称作“龙”。后来,以这种大蛇为图腾的部落吸收了许多其他形形色色的图腾,于是大蛇便融合了兽类的四肢、马的头、麟的尾巴、鹿的角、狗的爪子、鱼的鳞片和胡须等。经过这样的演变,最终形成了如今我们所熟知的龙的形象。
因此,在民间,蛇常被雅称为“小龙”,而在神话传说中,伏羲与女娲皆被描绘为人首蛇身的形象。由此可见,蛇与人类有着密切的联系,并深受人们的崇敬。另据相关史料考证,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属相为龙,皇后马娘娘的属相为蛇,凤画采用蛇头造型也成为其独一无二的文化现象。在蛇头的下方有一撮被称为山羊胡的胡须,其寓意是借用山羊跪乳的典故,表达“百行孝为先”的寓意;凤凰的身体部分主要由龟背和鹤腿等元素构成。
在古人眼中,龟被视为天下的灵物,是宇宙的缩影;鹤在中华文化中占据着特殊而崇高的地位,其中丹顶鹤尤为独特,被视为吉祥、长寿与高雅的象征,常与神仙相关联,因此也被人们尊称为“仙鹤”。凤画中的凤凰身体部分借助龟背和鹤腿两种元素,表达生命的绵延不息和健康长寿之意。“九尾十八翅”亦是凤阳凤画的独特之处,凤凰的尾羽数量为九,翅膀左右两边的羽毛数也各为九根。在我国文化传统中,“九”被视为永恒的象征,备受历代皇帝的推崇。古代帝王常以九龙袍、九龙壁和九龙柱等元素表达统治长长久久的愿望。名著《史记》记载:“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九鼎、九州亦成为权力的象征。
另外,在古代民俗文化中,“九”是一个吉利的数字,与“久”字谐音,自古至今深受老百姓的喜爱。明朝凤阳府的管辖区域为九州十八县,因而凤凰的“九尾十八翅”也意指这一管辖区域。以唐勤智的《鸾凤和鸣迎新春》(图1)为例,在这件作品中,凤凰的形象以重组的程式化造型呈现。画中两只凤凰,一只以红紫为主色调,身姿挺拔,头部似蛇般灵动,背部纹理有龟背的厚重感,喙如鹰嘴般锐利,腿部若鹤腿修长,头顶精致的如意冠,尾羽修长且带有“九尾十八翅”的繁复与华丽;另一只以蓝绿色为主,姿态优雅,同样融入了上述凤凰的元素。
作品以细腻工笔和艳丽色彩营造出鸾凤和鸣、喜庆祥和的新春氛围,传递出对美好新春的期盼与祝福,展现出凤画在传承中创新的艺术魅力。综上所述,凤阳凤画并非对客观物象的直接复制,而是对客观物象进行的艺术性提炼与升华,反映出画家的内心情感与审美意趣。这些物象仅作为传递创作者思想与情感、承载其美好愿景的媒介。
(二)以线表现对象的气韵之美
线作为绘画艺术中重要的视觉形态要素之一,具有极强的韵律美与意象美感,在形象刻画与画面构成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之中并不存在纯粹线的形态,它需要艺术创作者从生活中提炼、概括并进行艺术加工。在中国绘画的发展历程中,工笔画占据重要地位。
线条是传统工笔画的核心与灵魂,它不仅承担着造型的功能,更承载着画家传递情感、表达心意的重要使命,是绘画艺术中不可或缺的表现媒介。工笔画的线条本身即具备写意的特质,是一种兼具概括性、凝练性与流动性的艺术语言。凤阳凤画在线条运用方面,借鉴了传统工笔花鸟画中的重彩工笔技法,主要采用“铁线描”与“高古游丝描”,为增强画面的灵动性与趣味性,亦融入了隶书“蚕头雁尾”的笔法。
在勾勒凤凰时,以中锋运笔,笔触柔中带刚、圆转流畅,不见明显提按;而对凤凰周围的牡丹、山石等配景,用线则较为深重。此外,凤凰羽毛的内部由重复而有规律的线条构成,体现出一种秩序性与节奏美感。线条本身并不具备生命力,它必须融入画家内在的情感,方能传达物象的精神气质。
如《丹凤朝阳》《百鸟朝凤》《龙凤呈祥》《百鸟献寿》等作品,虽然造型程式大体相近,但在物象塑造上皆通过富有表现力的线条对物象的结构、姿态与空间关系进行主观表现,将创作者的情趣与个性充分融入其中。这种形神兼备、寓情于线的艺术韵味,正是凤阳凤画线条所呈现出的气韵。
(三)以绚丽的色彩营造意象之美
“色彩节奏与韵律的产生往往能奏响人们心灵的乐章并引发情感的共鸣。”[1]凤阳凤画的着色风格深受当地民间文化观念的影响,其色彩运用独具特色。绘制时采用工笔重彩的表现形式,通常使用平涂的着色方法,不强调明暗变化。所用颜料多从矿物和植物中提取,并经特殊工艺调配而成,主要包括朱砂(红色)、藤黄(黄色)、花青(蓝色)、松烟墨(黑色)、云母(白色)等传统颜料。
除此以外,还加入了间色的运用。这些颜色五色分明、对比鲜艳,具有强烈的意象美感,也体现了中国传统五色观的美学原则。在色彩运用方面,凤阳凤画与民间造型的整体观念相呼应。色彩作为一种物理存在形式,与人文及哲学观念紧密相连,常被用作象征手法,以此建立与其他事物的联系。
在设色时,艺人并非模仿性地呈现各种动物的色彩,更不是凭空臆造,而是依据人们的审美理想和内心诉求,凸显凤画色彩中的民俗因子。凤阳凤画具有色彩绚丽、画面明亮的视觉效果,其色彩以高明度、高纯度、高饱和度著称,追求画面的和谐统一。设色以红色和黄色为主,搭配鲜明,视觉冲击力极强,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崇尚红色,这是一种深入血脉的色彩情结。
红色是民间最为吉祥喜庆的颜色,通常能够给人带来温暖和幸福感。这一颜色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如春节时的红色春联、剪纸、年画、灯笼等,还有婚嫁风俗和各种庆典活动都离不开红色。红色象征着光明、生命与希望。此外,人们在本命年会穿红色的衣物,年幼的孩子头戴红色虎头帽,脚穿红色虎头鞋,有辟邪求吉之意。中国人对红色的偏爱,与太阳和火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正所谓“万物生长靠太阳”,在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植物依赖阳光得以生长延续;而火则极其珍贵,人们围火取暖、烤制食物,并用火驱赶野兽。正因如此,在中华文明的早期,红色便成了希望与光明的象征。凤画艺人以红色作为凤凰的主色调,营造出吉祥喜庆的画面氛围,同时也能够通过视觉感官给人以积极、喜悦的心理感受。黄色,是一种能够散发出金色光芒的颜色,象征着权力与财富,也象征着穿透黑暗的智慧之光。
在古代,黄色是皇家的御用之色,帝王的服饰、皇室的建筑、龙椅、车辇等都以明黄色调为主。另外,作为农业大国,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农耕文化背景,“面朝黄土背朝天”,黄土赋予了人们生存所需的粮食,带来收获与希望。因此,黄土也代表着那些默默无闻、辛勤耕耘一生的中国老一辈农民,同时象征着他们博大而宽容的胸怀。
民间画诀说“红间绿,花簇簇。青间紫,不如死。粉笼黄,胜增光”[2],不仅道出了自然规律,而且触及了艺术视觉心理的法则。凤阳凤画的设色体现了民间艺人的主观意识,他们通过个性化的创造能力,给客体的色彩赋予了东方意蕴。在重彩并置使用时,追求色彩的冷暖对比与补色对比,整体画面和谐统一,局部对比则较为强烈,色彩丰富而不单调,具有浓厚的装饰意味。
张维武《百鸟朝凤》(图2)是凤画经典作品之一,画作中心是一只形态优美、色彩绚丽的凤凰,其身姿灵动,羽毛色彩丰富,包括蓝、绿、红、紫等多种艳丽色彩,并且装饰有独特的花纹图案,尽显凤凰的高贵与华丽。以凤凰为中心,众多飞鸟环绕,形态各异,有孔雀、仙鹤、喜鹊等,它们或展翅飞翔,或停落枝头,共同营造出热闹而和谐的“百鸟朝凤”场景。此外,画作还搭配了花卉、树木等元素,进一步丰富了画面内容,增添了生机与美感。
凤阳凤画的设色建立在中国传统五色观的基础之上,用色概括,强调个人意识,追求内心感受。其色彩的功能不拘泥于视觉意义上的“色”,而是与画面造型、线条相协调,构成紧密相关的“意”,表现的是一种吉祥富贵的色彩寓意和装饰效果。
结语
“文化的存录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记忆,是积累,是面对过去,更是面对未来必须做好做细做扎实的事情。”[3]凤阳凤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其极具意象性的审美方式,不仅造就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体现着一方的风土人情,更是凤阳地方文化的重要传承与彰显。
参考文献
[1]康定斯基. 康定斯基文论与作品[M]. 查立,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53-254.
[2]荆浩. 画说[G]//郑午昌. 中国绘画全史:上. 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23:202.
[3]冯骥才. 文化存录的必要[G]//祝升慧,孙玉芳. 冯骥才文化保护话语. 青岛:青岛出版社,2017:218.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FengYangFengHuaZhongDeYiXiangChuanDa.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