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本论文聚焦金农的梅花图题跋,通过对《画梅题记》及各大馆藏梅花图题跋作品的深入解读,探究其艺术特色与时代内涵。研究发现,金农的梅花图题跋传承了典型的文人画风格,题跋与画面相互呼应、相得益彰。内容上,这些题跋不仅以梅喻人,展现了个人的人生际遇,还蕴含了他独特的创作理论观点和佛家思想,彰显出富有哲理的内在参悟与艺术自觉。同时,结合时代背景来看,这些题跋也呈现出明显的商业化特征。值得注意的是,即便身处艺术商品化的时代,金农依然坚守创作独立性,在题跋中实现了艺术个性的自我展示。
关键词:金农;梅花图;题跋;艺术特色
金农(1687—1763),字寿门、吉金,号冬心等,杭州人,精于书法、绘画与古物鉴赏。他50岁习画,60岁专事画竹,70岁主攻梅花。尽管其山水画不及石涛,梅花技法或难超汪士慎,却仍被推为“扬州八怪”之首,深刻影响后世。这既源于其绘画“充沛的创造力”[1],更得益于其画作所呈现出的冷寂清幽的艺术风格与人生智慧。相较于竹、马、佛像等,梅花是他倾注心力最多的创作题材,也是他最成熟和擅长的表现对象。
图1 清 金农 梅花册之六 24cm×26.1cm 浙江省博物馆藏
梅花成为他笔墨精神的象征,最为全面、系统地体现了他绘画的创新性和艺术风格。研究其梅花图题跋,能够清晰地窥见他在师法古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的艺术追求与创作实践过程。
一、文人画内核,借梅抒情,寄托人生智慧
文人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类型,主要由士大夫等知识分子创作。它超越了单纯的技巧展示,强调个人情感和思想的表达,需创作者具备深厚文化修养。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其后董源、僧巨然……至元四大家黄子久……吾朝文、沈则远接衣钵。”[2]从这一传承脉络可以看出,文人画自始便不以宣传入仕观念为目的,而是以展现个人灵性、抒写内在灵魂为旨归,至北宋末年更强调个人生命与艺术体验。金农的个人经历及他在金石学、文学方面的深厚造诣,使他选择文人画作为情感和思想的寄托。
(一)以梅叙情,展现不同人生际遇
金农一生经历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鼎盛时期,自称“三朝老民”。他出身名门望族,自幼聪慧好学,研习古文,具备扎实的书法基础和良好的文学素养。他少年时求学于何焯,期望借此入仕。但因何焯入狱[3]69,他也险些被牵连。此后,他多次尝试应试与举荐均未成功。30岁时,老师和父亲相继去世,兄长出家,家道中落。为了维持生计,他游历齐、鲁、燕、赵、秦等地,这段经历奠定了他书风和画风中的“古拙”气质。50岁时,第二次参加博学鸿词科应试失败后,金农放下仕途梦想,寄寓扬州,全身心投入绘画。晚年妻女离世,他孤苦一人寄居佛寺,走完了潇洒而颠沛的一生。如此坎坷的人生促使他在内心矛盾中寻求心理平衡,超脱世俗偏见。
图2 清 金农 梅花册之五 24cm×26.1cm 浙江省博物馆藏
他以手写心,通过绘画传承文人画风格,抒发个人真性情,不为名利所累,追寻独立人格。乾隆丁丑年(1757),时年71岁的金农在扬州呵冻画下一幅野梅图,枝条纷乱,花朵繁密。他在画中题道:“吾杭西溪之西,野梅如棘,溪中人往往编而为篱,若屏障然。今客扬州西邪之庐点笔写之。”这幅画不仅展现了野梅蓬勃的生命力,也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再如题画诗“驿路梅花影倒垂,离情别绪寄相思。故人近日全疏我,折一枝儿寄与谁”[4]89,用疏枝淡梅表达了内心的沉重与忧愁。常年的羁旅使金农与曾经的故人逐渐疏远,这种无奈之情无法化解,只能转化为一种深刻的孤独感。在孤独的心境下,金农将情感寄托于物,把“梅兄”当作挚友。
图3 清 金农 梅花册之八 23.2cm×33.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冷香图》(图见扉页)题曰:“数树梅花破俗,冷香恰称清贫。旧家门径不改,莫道此中无人。”此图描绘了一树梅花风骨隽朴,虽受墙壁阻挡,但仍有一枝伸出墙外,花落墙外,动静结合,意境深远。金农以梅喻己,即使生活清贫,仍坚守内心,“旧家门径不改”六字表达了坚定信念,追求精神和品格的独立,体现出孤高、淡然的品格,也暗含了怀才不遇的心声。
贫困的金农靠鬻书卖画自给自足,充满自嘲意味的诗句如“我竟长饥鹤缺粮”通俗易懂,引人发笑又发人深思。“画梅乞米寻常事”,“闭门便是罗浮邨”,体现了他的高洁追求。“蜀僧书来日之昨,先问梅花后问鹤……携鹤且抱梅花睡。”[4]80尽管身边没有亲人相伴,但他并不感到孤独,反而乐在其中。这种以坚毅品格纵情书画,借梅花铁骨冰心激励自己、寄托情感的方式,正是对“梅妻鹤子”高士情怀的传达。
(二)以梅自喻,摆脱人生短暂得失,追寻恒久的精神
文人画是作者传递生命智慧、启迪观者的艺术载体。金农梅花图的题跋蕴含着其人生感悟与哲思。从“耻春”到“空香”的题跋变化,映射出他对生命的深刻觉察,以及从超越生命短暂性到追寻恒久价值的智慧转变。《梅花册之六》(图1)构图简约,右侧老树根盘虬,怪石间落梅隐现。
图4 清 金农 梅花册之三 24cm×26.1cm 浙江省博物馆藏
金农用近似“漆书”的楷隶题写“手捧银查唱落梅”,借落梅与磐石对比,抒发对生命无常的慨叹,探寻突破生命有限性的路径。其题画诗“横斜梅影古墙西,八九分花开已齐。偏是东风多狡狯,乱吹乱落乱沾泥”[4]89,描绘春季繁花骤逝的景象,表达了对生命短暂的感叹。因此,他选择躲避春天,自称“耻春翁”,于“耻春亭”植梅,偏爱寒梅不受东风左右的风骨。金农在“寄人篱下”图中,以渴笔八分书题写“寄人篱下”四字,点明主旨。他由自身寄人篱下的境遇,体悟到人生如客,将篱笆墙喻为世俗束缚,看透功名利禄的短暂。面对重重束缚,他选择在笔墨间寻求精神解脱,以艺术创作让心中的梅花永不凋零。
金农在画跋中多次提到“空香”二字,如“空香沾手”“空香如湿”,这与他对佛教禅宗思想的领悟有关。《坛经》提出“无念”“无相”“无往”的观点,认为一切执着最终归于“空”。金农常用“空香”隐喻人生,选择远离世俗功名,以“梅花开后不开门”避免肤浅交流,批判功利追求,用独处获得高度精神自由。
图5 清 金农 梅花册之十 25.4cm×29.8cm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他以洒脱姿态对待外界纷扰,在宁静中觉悟本心。正如叔本华所言:“人生总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摇摆,智者通过独处构建内在世界,将孤独转化为创造力。”他在给汪士慎的梅花图中题诗:“寻梅勿惮行……对拈冻笔头,未画意先有。枝繁花亦繁,空香欲沾手。”[4]95绘画使金农找到了人生的真谛,并将其融入作品,点破懵懂世人的红尘梦。
二、商业化影响,审美风尚之变,艺术商品化
(一)与扬州盐商的交往
扬州盐商在清代通过垄断两淮盐业积累了巨额财富。他们在物质极大富足的条件下,追求“雅商”身份,热衷于修建园林、收藏书画艺术品等。因此,他们与当时的文人画家关系密切,并且热衷于赞助有名望的书画家。如盐商马曰琯、马曰璐兄弟的“小玲珑山馆”经常举办雅集,邀请“扬州八怪”进行创作。
图6 清 金农 梅花图册之四 28.5cm×33cm 上海博物馆藏
金农曾受盐商徐赞侯邀请参加在平山堂举办的雅集活动。席间以古人诗句“飞红”为酒令,轮到徐赞侯时,他在慌乱中对了一句“柳絮飞来片片红”。满座哗然,认为他是信口拈来,结果金农随即吟出“廿四桥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3]289替商人解了围。
实际上这首诗是金农即兴创作的,这表明金农与扬州盐商关系非常密切。金农在扬州不仅鬻字卖画,还出卖文才,有“寄食维扬几二十年,卖文所得,岁计千金”[5]25的记载,出资嘱作文章者多为往来盐商。他通过与盐商的合作,既获得了经济支持,也在艺术创作上得到了更多的自由和发展空间。
(二)市民文化发展,扬州审美风尚变异,艺术商品化
清代扬州盐商通过赞助艺术提升社会地位,书画家则通过盐商获得创作自由和经济支持,这种互动催生了独特的市民文化。在此背景下,“扬州八怪”多以异趣为里、新风为表,他们的作品洒脱率性、质朴自然,深受新兴商人和平民大众的喜爱。金农的绘画创作方向多次调整,很大程度上受到商业因素的影响。
图7 清 金农 梅花册之三 25.4cm×29.8cm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早年为填补郑燮离扬期间的市场空白,他着力画竹;后因好友去职、画坛格局变动,他便适时调整了绘画方向。尤其是在高翔、李方膺离世,汪士慎失明,梅花市场出现空缺时,他于70岁转而主攻画梅,创作了大量精品,如上海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梅花册》,皆作于其71岁之后。
具体来看,金农的题跋梅花图是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正如清代方薰所言,“以书为画,文以饰之,为一格。皆出己意,意造具妙。画有可不款题者,惟冬心画不可”[5]67。诗文经书法呈现,与画面形成视觉冲击和黑白虚实对比,二者相互阐释,拓展艺术想象空间。雷德侯指出,“题词被用来求得构图之进一步丰富和变化”,“拓宽联合的戏法甚至深入了意义的层次”,进而获得不同的图像志信息。[6]金农题画有繁简两类,简题文字内容简约,寥寥几字用墨浓重,如妙笔点睛,与画幅的清淡空灵形成对比。如《梅花册之五》(图2)以灰黑山石衬托红梅冷艳,题“用玉楼中人口脂画红梅”,足见其虽年逾古稀,仍不拒文人雅趣,紧跟时代风尚。
图8 清 金农 梅花册之六 23.2cm×33.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金农以诗词与梅花图的组合式创作适应了商业化艺术品的需求。他的梅花图中有大量采用“模块化”“组合式”的创作模式,将同一诗词嵌入不同画面,灵活调配诗、书、印,制成书画应酬与市场流通的艺术商品。如《梅花册之十一》(图见扉页)和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梅花册》,皆题有“雀查查,忽地吹香到我家,一枝照眼,是雪是梅花”,诗意清冷,从雀声起兴,至雪中梅花照眼,既表达了梅花的暗香清冷,又自带落寞惆怅的韵致。
细观之,画面中并未明确绘出雪景。这表明这些画面构图在一定程度上不受传统意象表现的束缚,体现出金农创作较为自由灵活的特点。“月夜画梅鹤在侧,鹤舞一回清人魂……我竟长饥鹤缺粮,携鹤且抱梅花睡”,“水边林下……白白朱朱,数不尽,是花须”,“山僧送米,乞我墨池游戏……定笑约溪翁三五,看罢汲泉斗茶器”等诗句,既见于《画梅题记》,也频繁出现在他的梅花图(图3—图6)题跋中。
图9 清 金农 墨梅图 135cm×64cm 安徽博物院藏
这些题画文本显然是预先拟定,再依画作构图巧妙组装。金农精心考量留白与空间对比,使相同题跋在各画中位置相近,既节省创作精力,又借题跋重复加深观者印象,彰显个人志趣,提升作品传播接受度。
三、自我宣扬,塑造“画梅圣手”形象,保持创作独立性
(一)承袭前人,严肃落笔
赵孟頫曾说:“世之论墨梅者,皆以华光为称首。”相传北宋画家仲仁(号华光长老,擅画梅)独创“当花开月上时,就窗间梅影,用水墨晕写”的墨梅画法。扬补之继承并发展了华光的画法,并将自己所画梅花呈送宋徽宗,徽宗称其画为“村梅”,此后扬补之便自称“奉敕村梅”。金农在题跋中表明创作师承,强调画梅是庄重之事。
他在《画梅题记》中写道:“华光长老写横枝,说与西江癞阿师……我亦骑驴孟夫子,不辞风雪为梅花。”他继承仲仁、扬无咎笔下寒梅的冷寂风格,即便雪夜亦寻梅不辍。金农虽主张“率意”画梅,却强调此“意”源于深思熟虑,绝非随意落笔。“宋释氏泽禅师善画梅,尝云:用心四十年才能做花圈少圆耳……岂肯轻易落于纸上耶?余画梅率意为之,每当一圈一点处,深领此语之妙……”[4]87这并非自我标榜,而是确凿事实。
清金农冷香图91.6cm×42.9cm 上海博物馆藏
仲仁在《华光梅谱》中记载了梅花的多样技法[7],着重强调枝干应突出“老”“硬”特质。金农笔下的梅花正是对这一技法的传承。如《梅花册之三》(图7)以润笔重墨勾勒老干,凸显其遒劲优美的弧度,用缀满花苞的嫩梢半遮明月,且让部分明月隐于画外,完美诠释传统月梅“月不露全”的构图理念;《梅花册之六》(图8)题跋“画梅须有风格,风格宜瘦不在肥”,其效仿扬补之画法,更重立意,画面尽显疏瘦之风,用笔古朴率真,充满意趣。
由此可见,金农的艺术风格虽追求冷寂清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却始终坚守“冷冷落落,大似深山绝粒人”[4]94的“物我两忘”之境,不断践行传统意境的创造。据《松斋梅谱》,山梅、江梅、野梅等因“疏影横斜”“老枝怪奇”[8]的特征被归为一类。
扬无咎等人以精简构图展现疏落新梅的清幽之美,王冕则将落笔从新枝延伸至老干,展现了枝繁花茂、生机勃发的张力之美。金农博采众长,其笔下“江路野梅”繁花密蕊、冷香沁人,正如他所说:“余用二老之笔法画于一幅中……但觉春光满眉睫间。”[4]77他不拘泥于前人技法,锐意创新,如《梅花册之三》通过月下梅花凌寒绽放、向上生长的画面,传递乐观精神,与前代画家如陈录、刘世儒等人笔下“寒香浮动”的静谧悠远形成鲜明对比。
(二)善于相较,追求创新,彰显特色
金农宣扬画梅技法时,既强调高古师承,又通过与同期画家对比凸显个人特色。如与汪士慎、高翔二友比较画梅技艺,他曾言:“画梅之妙在广陵,得二友焉,汪巢林画繁枝,高西唐画疏枝,皆是世上不食烟火人。予画此幅,居然不疏不繁之间,观者拟我丁野堂一流,俨如在江路酸香中也。”[4]86其笔下梅花取不疏不繁之妙,以简笔绘出酸香,尽显清逸气韵。正如《范村梅谱》后序所言“梅以韵胜,以格高,故以横斜疏瘦与老枝怪奇者为贵”[9],画梅强调“韵”与“格”。
清金农梅花册之十一24cm×26.1cm 浙江省博物馆藏
金农突破繁枝密蕊和极简清疏的传统构图,追求一种“江路野梅”的本真之韵。金农还通过题跋与他人比较画梅技艺。他评石门僧画梅:“孤诣独绝,踵后尘者越城王郎。余雪中仿其意,尚不至于望尘莫及耳。”[4]84他指出,越城王郎追随石门僧的画法,而他自己模仿的只是“意”,却也做到了不相上下。另一则题跋中,他进一步评论石门僧画梅“若王彦辛贡陈宪章之流,又踵越城王郎后尘也”。
这也表达了他真正的艺术观点:一味模仿追求形似,只能步人后尘,最终淹没在艺术潮流中,不为人知。艺术创作不应止步于模仿,而应学前人之意,创个人之风。关于这点,金农在创作技法上确有独特实践。他使用重墨的飞白法画梅干,如安徽博物院藏的《墨梅图》(图9),采用并排三五笔的方式,以相同运笔手法绘制老干,笔触或清晰或模糊,但墨色统一。
这种笔法相较于精细描绘显得更加率性放逸。金农的梅花画法还采用了点梅技巧,用笔轻快率真。他摒弃了前人先作花后点浓墨的传统手法,直接用淡墨点写梅花,一步完成浓淡相融的晕墨效果。这种方法充分利用了生宣纸易吸墨而渗化的特性,将两步简化为一步,要求作画者在蘸墨时精准控制墨量,确保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一朵或多朵花的点染。这对绘画者的技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体现了金农在技法上的创新与精湛。
清金农梅花图册之十三28.5cm×33cm 上海博物馆藏
金农在创作中注重“写意”,主张“以意为画”[10],以自在的心灵捕捉即时感受。他将“渴笔八分”的书法技法融入梅花画中,形成了鲜明特色。如在《梅花图册之十三》(图见扉页)中,他用淡墨描绘枝干,重墨表现老桩,浓墨勾勒花瓣,多不傅色,而是以淡墨没骨平染花瓣。他擅用偏侧笔锋涂抹,化繁为简,这种技法与他独创的漆书笔法相通。其作品真率简淡,冷寂清幽,完美体现了书法入画的特点,展现了他在绘画与书法结合上的深厚造诣。
结语
金农通过题跋将个人情感与哲思融入作品,形成了冷寂清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艺术特色。他借梅抒情,展现了文人画强调个人情感表达的本质,并通过诗词与画面的结合,深化了作品的思想内涵,使观者感受到精神共鸣。金农承袭前人技法并加以创新,追求“物我两忘”的传统意境。同时,他适应商业化需求,在保持艺术独立性的同时不断创新。
综上所述,金农的梅花图题跋不仅体现了其卓越的艺术才华,也反映了他对人生智慧和艺术追求的高度理解,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并激励着当代艺术家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朱良志. 南画十六观[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620.
[2]赵焰. 文人画之梦[J]. 艺术,2021(5):186.
[3]张郁明. 盛世画佛:金农传[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4]金农. 冬心题画记[M]. 阎安,校注. 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
[5]薛永年,薛锋. 扬州八怪与扬州商业[M].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
[6]金农. 金农梅花册两种[M]. 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24:1-16.
[7]俞剑华. 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下册[M].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1051.
[8]章宏伟. 梅谱[M].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241.
[9]陈平平. 范成大与梅花[J]. 中国园林,1999(4):16.
[10]吴大红. 金农梅花之创意及其形成原因[D].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03:3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LunJinNongMeiHuaTuTiBaYiShuTeSe.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