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把 做人放在第一位的,至于学文、 学艺,那是第二位的。现在回想 起来,我们从小是直接学文,而 道德则被推到一边去了,倒挂 了。过去讲“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这就是说如 果我们谨遵这一路径可 使文艺不走偏,实现正 能量的发挥,这是在走正 道和大道。我们在文艺上 的政策,在思想战线上的 观念,还是要有东方的特 点,要展现东方的优势, 是“志于道”的原则,必 须回到这个根本上来。不 回到这个上边来,老是膨 胀个人欲望,只会越走越 远,南辕北辙。
霍春阳 晓红初折露香新 54cm×54cm 2011年
刘:对当下一些书画 同仁或者后学,有一些什 么具体方式能让他们在无 求方面做得更好,对此您 有什么好的主张? 霍:这一点来讲, 只需看过去的大画家,有 成就的大画家,他们知识 结构都是从经书里边养育 出来的,他们有敏锐的眼 力和很深的觉悟能力。
古 人在本心上面,在心性上 面下功夫,所以这是一种 大道。现在我们到学校里 边学一些技巧,学一点章 法,学一点笔墨,到生活 里边去走一遍,拍点照 片,画点速写,就是一个 画家了,这样是培养不出 大画家来的。精神缺失, 精神的养育不足,学养不 够,没有大智慧,没有放 长线钓大鱼的行为。 刘:没走在画道上。 霍:没走在这个画 道上来,所以说都是在表 象上面浮着,这是一个大 问题。我们要解决这一问 题,必须要在人的品格和 人的境界上下功夫,现在 我们培养的人虽然能做 事,但是做的那事没有境 界,没有文明的直觉。会 画画,但不会做人,所以 大气象出不来。因为人的 本体,人的本身的精神状 态没有达到一个最好的艺术尊天理这样一个大的原则上面。 我在艺术道路上,崇尚无为的思想,顺其自然,不要 搞双年展及各类比赛,老是组织大家搞这种东西,尤其是比 赛这个东西,越比越浮躁,越比越表面,它不是出于内心的 出发点。过去圣人讲要不受外物所牵,现在受外边的干扰太 大,名呀利呀。少组织点活动,反而能够让大家静下来,越 比赛矛盾越多,而且越抓不住本质。
霍春阳 露华倩影 2016年
过去讲“大人虎变,君 子豹变,小人革面”,现在是小人革面太多,不以自己的意 识主见行事,受环境的制约而变脸,这是很悲哀的东西。 刘:艺术终归还是属于个人化的东西是吧?霍:艺术是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流露,一个有教养的人, 有修炼的人,他具有温文尔雅、文质而彬彬的这样一种精神 状态,那么他自然会出好的作品。 我在刚出名的时候,调到北京去作画,当时好多画家 到处跑,展览,旅游,我那时候是潜下心来,对自己说先学 习,要充实,读好书,读经典,我那时候就打定主意了。读 经典像是给我施肥,增加我的后劲。古人讲气力不足中途而 废,我也看到了当时有些画家靠聪明一时,轰动一时,结果 半截没劲了。 刘:后劲不足。霍:原因就是积得不厚,怎么叫厚?经典代表一种永恒 的价值观,所以只要你真的扎进去了,它就是养育你的呀。
换而言之,经典读物是养育大家心性的公共教科书,所以还 是要回到人的本身的精神素养上面来,精神的养育,这是重 中之重,这才是根本。要抓住这个东西不放,养育你的心 态,无论做人还是作画,你的行为要一体化,不能说一样做 一样,不能搞两面东西。为什么说古人讲:“人品不高,下 笔无方。”就是说人品即画品,认识不到你的人格,你的人 的境界到不了,那你装是装不出来的。 我们这个民族是崇尚永恒的,之所以我们这个民族不衰,是因为它能抓住根本。所以在艺术上也是一样,变来变 去,不变的东西是什么。只知道变可能是容易的,但知道不 变的东西的人却为数很少,所以这就是说做人得要有大智慧 啊。
中篇 广采博纳:无用
刘:老子认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 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从辩证哲学的角度,您对这个 “损”怎么来理解? 霍:我们的思维是综合性思维,它讲究万取一收,博观约取,大道至简。所谓“为道日损,损之又损”,是从一万 个里选出了最有代表性的,也就是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 菩提”,所以显得言简而意赅,少则得,多则惑。看起来 少,实际上整个的道理在里边容纳着。 在这样复杂的世界,繁杂的物象,它们共有的形象是 什么?要取大象,这种大象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那种象,气 象,我们所说的强调的那种神、性、韵,这些都是无形的, 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又恰恰是最重要的存在。
刘:对于“无用之用”您又有什么好的对策?比方说 是否有一些具体的方式,让当下的书画家能从中获益,怎么 来破解“无用”带给人们的困惑,您能否开出具体有效的药 方? 霍:说有用,也是说能够装点人民的生活,精神生活, 能够受到一种启迪,这是它有用的一方面。在无用上边来 讲,不考虑你有用无用,尊重自己的感受,按自己的感受作 画,不受外边左右,不被利益、名利这些东西所左右,把 物质的东西能够看透看淡,不受利益的牵动,叫不受外物所 牵。能够保持自己的定力,淡定,从这个层面上说是保持自己的人格和独立性。
霍春阳 东风吹放百花枝 2008年
老庄思里的蝶我两化,是无我。孔子说“叩其两端而 竭焉”,“两头共坐断,八面起清风”,不走极端,攻其一 端,其害也已,是不偏,要中和。 刘:中和之道。 霍:走中正这个大道,以此来矫正我们的心象,我们的 行为,我们的作为。应该不急不躁,去掉我们的忧患之心, 恐惧之心。要有好乐之心,就是能“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 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到这种境界来规范自己的思 想,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促使自己的艺术、造型、笔墨、 行为,自然抵达的一种境界,这才是一种大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