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轶米薛而有余,风流拟晋宋 而无怍”(4),称赞其书法超越米芾、薛绍彭,气韵格调上追 东晋南朝。 鲜于枢早年师法北方名家。至元十四年(1277年)冬,他由汴梁调任江南行御史台(驻扬州),这可以说是他书法 之路的新起点。1284 年,鲜于枢任江浙行省掾(驻杭州)。 当时的江浙,不仅有赵孟頫、邓文原、戴表元、白珽、龚 开、仇远等工书画诗文的人,还有周密、郭天锡等一大批鉴 藏家,这些朋友对他今后的书艺生涯产生了极大影响。 因财力所限,鲜于枢的书画收藏数量不多,但级别很 高,如虞世南《汝南公主墓志铭》、颜真卿《祭侄文稿》、 徐浩《朱巨川告身》等。他在至元十九年(1282年)以古书 数种易得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时常把玩,并两次题跋,称之“天下行书第二,余家法书第 一”。
鲜于去矜 《草书困学翁诗册》之九 29cm×14.5cm×2
耳濡目染之下,鲜于枢书法能够深入唐人堂奥,线条 之圆转洞达更具高级感。传世的鲜于枢作品基本是楷、行、草三体,其艺术成 就最高的是草书。明代吴宽评曰:“困学多为草书,其书从 真行来,故落笔不苟。而点画所至,皆有意态,使人观之不 厌。不若今人未识欧、虞,径造颠、素,其散漫连延之势, 终为飞蓬蔓草而已。”(5)他认为鲜于枢的草书成就筑基于 真、行书,点画皆有法度,故而避免了“飞蓬蔓草”般的胡 乱挥洒。从其传世作品不难看出,鲜于枢的用笔多中锋,有 篆籀之气,线条中保留了颜真卿、怀素等几位大家的骨骼神 气。
鲜于去矜 《草书困学翁诗册》之十二 29cm×14.5cm×2
故王世贞评鲜于枢“行笔清圆秀润,芒角不露,隐然唐 人家法”(6)。 鲜于枢的书法,圆而劲,秀而润。他对二王书法的学 习,偏重于王献之。他收藏有王献之《保母帖》,甚是喜欢并作诗四首,诗中云“却笑南宫米夫子,一生辛苦学何 书”,不无自得之意。他临摹过王献之《鹅群帖》,后来其 子持去请赵孟頫题跋。鲜于枢草书行笔圆转外拓,常常一笔 数字连贯而下,受王献之的影响比较大。故明初王祎跋鲜于 枢《草书杜工部行次昭陵诗卷》(故宫博物院藏)曰:“渔 阳鲜于公草法,盖本于右军、大令父子,至其展为大体,则 自其法而变者也。”他指出鲜于枢由二王书法的小字展为大 字,是变法,是创造。 很多人认为鲜于枢、赵孟頫是书坛好友、一时瑜亮,书 风也基本一致。其实不然。
鲜于去矜 《草书困学翁诗册》之十一 29cm×14.5cm×2
如果二人书风真的重合,那么书 法史会毫不留情地淘汰掉其中一人,鲜于枢如何能获得赵孟 頫的真心推赞和并驾齐驱的历史地位呢?笔者认为,二人高举复古主义的大旗,上追晋唐书法,引领元代书风,但他们 没有挤在一条道上,而是差异化发展。分辨其中差异,方能 更加体会鲜于枢的书法特点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