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路漫漫,赵 雁君在变化中求索,在探索中 前行。此次“浙东唐诗之路” 书法创作有一些新的变化。楷 书综合《张黑女》《石门铭》 等魏碑墓志的风致,集雄健、 轻灵、放达为一体;隶书汲取 《开通褒斜道》等摩崖石刻以 及砖文碑志的博大与古拙之 风,彰显其大字的创作能力; 行草书回归二王,形态又趋平 和,书风益显典雅,看似回到 了赵雁君书法之路的原点,却 是螺旋式的上升,形成了书法 之路的第一个“闭环”。正如 孙过庭《书谱》说:“初学分 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 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 正。学书初谓未及,中则过 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 书俱老。” 诗与书法,虽然在形态 上不同,艺术规律上却是高度 一致。

赵雁君 草书对联 卢并《等慈寺北岩》句 70cm×33cm×2 2020年 释文:地灵无俗草,岩静有仙禽

无论是诗人,还是书法 家,最珍贵的应该就是对独立 品格的追求以及对艺术之路的 抉择。塞涅卡有句名言:“ 如 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 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 风。”赵雁君总是能在时代的 风向标中去思考个人的创作方 向,并与之结合起来,在系统 化和规模化的书法创作模式中 实现自我、超越自我,不断创 作出非同凡响的书法成果。 《诗路雁迹》不仅是诗路与书 路交集的产物,更是诗路与书 路不断碰撞而绽放的绚丽艺术 之花。 

二、诗性与笔性的交融

文人书法,美在“诗” 与“书”的相生相谐,同生共 体。诗书合璧作为中国古典文 化的典型特征,经过数千年的 历史沉淀,已然成为约定俗成 的书写习惯。诗书同体,在品 诗、赏字的同时,感知诗性、诗情、诗意、诗韵与笔 性、笔情、笔意、笔韵的 水乳交融,体悟它们各自 独立又合璧为一的审美旨 归。 

艺术不仅靠知,而 且也是要靠行,“行”把 “知”置于实践之中。赵 雁君不作诗,其“诗路” 书法创作基于对“浙东唐 诗”长期的阅读和感悟, 几近写遍竺岳兵《唐诗之 路唐诗总集》的努力,以 及数次重走“诗路”索 诗、寻诗、悟诗的感怀心 得。

赵雁君 草书 元稹《别后西陵晚眺》 138cm×69cm 2020年 释文:晚日 未抛诗笔砚,夕阳空望郡楼台。与君后会知何日,不似潮头暮却回

正如作者自言:“人 随诗行,笔随诗动。临帖 创作便成为我工作之余的 常态,或楷、或行、或草 顺着诗文潜心书写。”这 或许就是一种“知行合 一”“诗书合璧”式的书 法创作模式。他将艺术家 的创作情感,以及对浙东 唐诗的认知、理解和判断 融入书法创作之中,使书 法作品充溢着诗性精神和 时代生机。

赵雁君 草书 王昌龄《西江寄越弟》 143cm×55cm 2020年 释文:南 浦逢君岭外还,沅溪更远洞庭山。尧时恩泽如春雨,梦里相逢同入关

可以说,唐人 的诗心自在,赵雁君的笔 情自驻,是对他创作的构 思水准、传统功力和人文 关怀的一次综合考量。 笔意中见诗意,笔情 中含诗情——这是我对赵 雁君“浙东唐诗之路”主 题书法创作的宏观理解。 如果说,“诗性”是诗人 独特的艺术语言,那么, “笔性”就是书家最具个 性化的表达。

书法的点画线条, 无论造型、质感、力度乃 至意韵风格,都与笔性有 关。准确地说,笔性就是 书法家在作品中所表现出 的才情、悟性、修养、气 质、思维和艺术感觉。从 笔性的角度来分析,赵雁 君“浙东唐诗之路”主题 书法作品有三个特点:

一是奔放。赵雁君的“笔性”真率,有 极强的用笔和用锋的能力,以锋芒运使,由聚 而铺,再由铺而聚,笔锋挺而健,形成大气奔 放的笔性特点。他从体悟书写的每一篇主题诗 文出发,感悟其中的诗意,用抽象的书法线条 去表达奔放的诗性。诸如萧山篇李白《横江 词》,上下连绵,左右穿插,浑然一体,令人 产生时空和节奏感觉,与“涛似连山喷雪来” 的诗性相吻合。纵横开张,峥嵘跌宕的笔性特 征,是赵雁君独有的书法符号。 

二是雄浑。“雄浑”是晚唐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中的首品:“大用外腓,真体 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雄浑”体现 出一种生命的力量之美。浙江书家骨子里都 有一种“雄浑”的精神。赵雁君的书法字势雄 逸,羁而不纵,笔迹流利。其雄健之风、刚毅 之势使人激情洋溢、健康蓬勃、积极向上。诸 如绍兴篇中孟浩然《与崔二十一游镜湖寄包 贺二公句》楷书大字作品,造型古拙,笔势雄 健,有姿态、有力量,体现出充满激情的变化 与活力。 

三是通变。“浙东唐诗之路”主题创作 中有不少作品呈现出非隶非楷,非行非楷,又 隶中有楷,楷中有行的特点,完全打通了隶、 楷、行、草的字体界线,形成一体化的风格形 态。这不是传统的“破体书”的概念,并非两 三种字体在作品中简单的排布与杂糅,而是以 笔性为桥梁,从线条内部去通变,形成一个属 于自己的书写系统。无论写什么字体,用什么 形式,笔性是高度统一的。诸如浙东篇中白居 易《席上答微之》等作品,形似楷书,却具有 浓郁的行草和隶书笔性,中锋蓄势,侧锋取 势,迅疾爽利,锋棱跃然,线条浑厚朴实,变 化多端,而唯一不变的就是笔性。 

清代刘熙载《艺概》说:“书者,如也, 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 已。”“如”之于艺术史与艺术家的意义在于 其“通变”的观念。“浙东唐诗之路”主题书 法创作整体呈现出一种通变的情境,以自成体 系的笔性为桥梁,将字体之间打通,将经典与 民间融通,将碑学与帖学变通,以达到个人书 风的追求。 法国哲学家雅克·马利坦说:“诗是所有 艺术的神秘生命。”以书法为载体去表现“浙 东唐诗之路”,不仅需要智慧,也需要魄力。 诗性靠体悟,笔性则“当于目而有据”。清李 渔《闲情偶寄》说:“文字短长,视其人之笔 性。”笔性与诗性,在古人眼中,并无差别, 而在当代,却是一个新课题。“浙东唐诗之 路”书法实践,在诗性表达和笔性融合方面,无疑提供了一个探索案例。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