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儒家“比德”的内涵
尽管“比德”思想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但真正确立“比 德”理论的人,还是孔子。 《论语·雍也》载:“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 静。知者乐,仁者寿。”〔1〕 很显然,水、山本是不包含任何道德倾 向的自然事物,孔子通过水、山的外在形态特征,将之与人的道 德内涵和品质相联系。
知者则以水的“动”这一特征,通过联想 和想象将之与自身明察事物的这一品质(“知”)相匹配,从而 产生相应的审美愉悦(“乐”)。“仁”者以“山”的稳定形态而与 之匹配,同样产生相应的审美愉悦。这表明“知仁”与“山水”相 匹配关系乃是审美之“乐”产生的基础〔2〕 。 《论语·子罕》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3〕 何晏 注曰:“大寒之岁,众木皆死,然后松柏少凋伤;平岁,众木亦有 不死者,故须岁寒然后别之。
图1 [北宋]赵佶 芙蓉锦鸡图轴 81.5cm×53.6cm 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 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也。”〔4〕 这是讲,在最寒 冷的冬天,方能知道松柏是在其他植物之后才凋零的。同样,何 晏认为只有在最恶劣的环境下,才能了解君子的正义凛然,并以 “松”耐严寒的自然特征来比喻君子经得住考验的高尚节操。
然需要指出的是,“松”所表现出的这一象征性并非完全是由人 赋予的,也不完全是人对过往记忆、经验的唤起或内心情感的 主观投射,“松”的姿态结构特征和力的形状就包含了“比德” 的内在可能性。人仅仅是在诸多自然物象中发现了它,并知觉到 了其与君子临危不苟这一道德品质相匹配的样式。
图2 [明]唐寅 岁寒三友图轴 规格不详 纸本墨笔 上海刘海粟美术馆藏
孟子、荀子对“比德”也有一些类似的论述。 《孟子·告子上》载:“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 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 也。……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 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5〕 这是讲,“水”的流向不分东西,就如同人的本性善恶的表现一样 都会因为受外力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态势,说明人性善恶的趋向 与水流之间具有一种相似匹配关系,这也是“比德”。 值得注意的是,荀子在《法行》篇中最早提出了“比德”这 一概念。
《荀子·法行》载:“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粟而理,知也;坚刚 不屈,义也……” 〔6〕 荀子认为玉就如同君子之“德”。触感滋润带有光泽就如同君子 的“仁”,纹理缜密且有规律就如同君子的“知”,质地坚硬而有韧性就如同君子的 “义”,这表明玉的自然本性与君子之“德”在内在结构特征上有着相似的力的样式。
图3 [清]郑燮 竹石图轴 160.9cm×81.8cm 纸本墨笔 故宫博物院藏
可以说,儒家“比德”就是在发现、欣赏自然美的过程中,通过联想与想象将自 然物象与人的道德内涵和品质相关联,进而塑造了具有典范式人格的君子形象,以 发挥引领道德规范的作用,达到伦理教化的目的。“比德论”对自然物象内在结构 特征的相互比拟,使得人们能更好地理解与之相对应的道德内涵和品质,并将这种 理解由个体的道德修养推广至社会的人伦秩序。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ZhongGuoHuaNiaoHuaDeShenMeiYuYiHeBiaoXian.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