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书画比赛证书

回归与超越:中国画“尚古”传统的当代意义

书画艺术网书画史论2025-09-12 15:04430
二、“外力作用”与“传统规范” 中国画在20世纪经历了由外在形态 到内在价值的重大转捩,特别是在20世纪 末的当代,随着西方现代艺术思潮的外部 渗透和“传统再认识”的内部发掘,抽 象水墨、实验水墨、观念水墨、水墨构成 以及新文人画等形形色色的水墨艺术风起 云涌,由此中国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 压力。当代水墨艺术的各行其道压缩了中 国...

二、“外力作用”与“传统规范” 

中国画在20世纪经历了由外在形态 到内在价值的重大转捩,特别是在20世纪 末的当代,随着西方现代艺术思潮的外部 渗透和“传统再认识”的内部发掘,抽 象水墨、实验水墨、观念水墨、水墨构成 以及新文人画等形形色色的水墨艺术风起 云涌,由此中国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 压力。当代水墨艺术的各行其道压缩了中 国画自律性发展的空间,虽然它们在材料 媒介与观念手法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 但从本质上看它们已经走向了泾渭分明 的两极。

在20世纪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 画在“经世致用”的西学背景下打起了 “中西融合”的持久战。从世纪初的徐悲 鸿、林风眠等人的筚路蓝缕到当代“新浙 派”“学院派”的百花齐放,虽然也涌现 出了颇有成就的大家和经典,但“中西融 合”策略并未对中国画的发展提供可资借 鉴的普适性经验。 

在“外力”的作用下,当代中国画 创作给人的感受大体可分为两类。一为 “悦目”,即追求视觉效果的逼真和震 撼;一为“炫技”,即探索水墨材料的表 现可能和表现技法的标新立异。“悦目” 的中国画作品为了强化视觉上的冲击力, 常在素材的选择和气氛的渲染上寻求突 破。为了在图式个性上取得新变,他们从 自然时空的个性化特征切入,传统中国画 所遮蔽的部分——光影、透视、空间、肌 理这些与视觉形式密切相关的因素——成 为其表达个性的重要媒介。此外,特定地 域的审美特征成为其强调视觉、感受真实 的主要依据。

在他们看来,个性化笔墨语 言以及地域画风的形成基于符合特定地貌 特征的审美创造。实际上,这样的作品对 传统中国画笔墨语汇和文化观念的借鉴甚 少,为了突出特定审美客体的视觉效果,他们在语言中的视觉形式上做文章,其结 果是对传统审美价值一定程度上的颠覆。 

而最大程度地发掘水墨材料的表现可能以 及处理手法上的标新立异则制造出了多种 颇具表现力的“新奇形式”。尤其在20世 纪80年代中后期,水墨肌理的制作一度风 行画坛。肌理制作打着“科学”的旗号寻 求物理或化学效果上的偶然性,而对笔墨 本身的艺术价值却视而不见。其结果是将 水墨降为工艺技法上的制作效果,从而缺 失笔墨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可以说, 将科学作为艺术探索的动力是一个危险的 信号。艺术并不等同于科学,科学注重陈 述意义,而艺术注重表现意义。如果科学 过多地介入艺术,势必会以“创新精神” 的名义追求“新奇形式”的开发,而对艺 术本体的精神性阐发置之不顾,由此造成 审美评判标准的畸变和艺术秩序的紊乱。 

因此,无论是“悦目”还是“炫技”,其 所达到的成就站在传统中国画的立场判 断只能归类于“能品”,缺失笔墨内涵 和精神价值的中国画终究只是媒介材质上 的借题发挥。原本承载“天人合一”思想 以及从人文传统中“羽化”而出的中国画 如今却在人与自然对立的关系中沦为一般 意义上的风景画。在这样的作品中,“笔 墨”等同于“笔触”,“气韵”被“气 氛”取代,“境界”被“场景”遮蔽。更 有甚者,有些水墨装置已经从二维走向了 三维。这样的“新奇样式”不仅“移步换 形”,甚至已经走出了“中国画”的边 界。

事实上这样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已不再 适合冠以“中国画”之名了。 值得注意的是,将这些艺术形式请 出中国画的范畴并非要忽视或者抹杀它 们的价值。艺术发展的道路从来都是开放 的、多元的,我们并不反对一部分画家对 水墨语言的彻底变革以及建立新的语言体 系的探索。只要他们坚持走下去,建立符 合艺术规律的语汇系统,对艺术的发展未 尝不是好事。但是任何学术研究都必须在 确定的范围内做出讨论和价值判断,这是 学术研究起码的限定,否则将失去研究的意义。因此我们谈论中国画,必须在中国 画的语境下探讨它的历史沿革、高下优劣 以及当代意义。

中国画区别于其他艺术形 态的原因首先在于它的艺术语汇。而从绘 画角度考量,中国画不同于其他绘画题 材,本质上亦是由其特有的笔墨语汇所决 定的。从一定程度上看,笔墨是为了表述 中国画特殊的语言结构方式而形成并且固 定下来的。如果说谢赫的“六法”和荆浩 的“六要”开启了中国画重笔墨的先声, 宋代的文人画家以自身的学养、气质赋予 笔墨精神上的内涵,那么明清两代的画 家则对笔墨做出了理性化的全面探索与论 证。因此,笔墨是中国画的基本要素,是 中国画的艺术特征、形式特征和表现特 征。它既是手段,亦是目的。

因此,无论中国画在过去或者未来所表述的观念和传 达的思想要跨越多少不同的时空与心灵 的间隔,其基本语汇系统的选择与发展无 疑是保持其固定面貌与特殊精神的前提。 只有保持中国画这个最大的特色和总的趋 势,中国画才能永葆民族之特色,与西方 绘画拉开距离,以自己独特的面貌和优势 结合现代审美意识,从而走向新的纪元。 

如果说“外力”作用对中国画的当 代发展价值有限,那么基于民族文化内 部挖掘的笔墨表现对新环境的适应则少了 些应变能力。总体上看,以传统笔墨为依 据的当代中国画过于关注外在表相上的笔 墨构成,而对笔墨内在品质的提升和画道 的彰显则力不从心。他们在技法的运用与 图式的安排上显示出深厚的传统修养,对中国画的基本元素构成与画理、画法有着 较为清晰的认知。当代各类艺术思潮的广 泛渗透并未阻止传统中国画自主发展的脚 步。然而,当我们仔细审视这些作品时, 并未感到过多的惊喜,对传统画道理解的 偏差造成画法的舛误和品质的降低。

他们 只观照到了笔墨的“有无”,而忽略了笔 墨的纯度,当代中国画“不耐看”的原因 即在于此。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作品以 似是而非的笔墨元素寻求技法的创新与风 格的多面,作品尺寸越画越大。画家不厌 其烦地执着于对局部的刻画和细节的描 摹,将传统笔法等同于材料工具的熟练掌 握,书法与人格方面的修养沦落为形式上 的坐而论道。如果说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 浅尝辄止丧失了传统中国画的“诗魂”的 话,那么书法修养的缺失则将传统笔墨的 意蕴降为一般性技巧的展现。

缺失独立审 美价值的笔墨只能将用笔勉强泛化为外轮 廓线的勾描,将用墨简化为明暗调子的 涂抹,由此当代中国画只停留于对物象 的搬前挪后,成为徒具形式意义的“空架 子”,而中国画所要传达的笔情墨趣和境 界营构则成为记忆中的远古诱惑。 此外,“视觉冲击力”“展厅效 应”等这些原本不属于中国绘画语言体系 的“外来词汇”却成为评判作品优劣的重 要指标。把心灵与眼光专注于“创造形 象”之上,把所谓的“深入生活”轻易转 化为“摹绘物样”,绘画价值的判断由此 变得混乱不堪。

因此,当代中国画虽然打 破了传统画法的旧有格局,但却无力建立 一个合乎画道的新秩序。换句话说,当代 中国画已不完全遵从传统笔墨法则的规范 来表现当下的审美感受,而更强调笔痕墨 迹的相对独立性,从而在更广阔的范围内 任意施展。然而,各类水墨艺术的“为所 欲为”使得中国画笔墨价值和文化内涵的 彰显失去意义,而境界的迷失则使“悦 目”的作品呈现显得更加粗糙和乏味。 当代的中国画家,显然面临着关怀传统 的使命。对于中国画这一经典而成熟的文 化样式的全面传承必须重视两个方面:其一是传统中国画所体现和包含的基本文化 精神,其二是其所具有的各种文化手段。 

前者主要体现在画理与意境方面,后者主 要表现为趣味与法式。值得注意的是,这 两方面的基本判断准则必须是历史经典的 文化共识。既然传承的目的和本质是文化 样式和文化精神的延续,那么最危险的做 法就是缺乏文化底蕴的“标新立异”。因 此,表现的自由不能以减弱艺术品质为代 价。在当代中国画探索中,重视传统文 脉,纯化笔墨的精神内涵,这是提升中国 画品质的必要条件。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ZhongGuoHuaShangGuChuanTongDeDangDaiYiYi_2.shtml

发布评论

  • 获取随机昵称

shuhuayishu

shuhuayishu

支付宝
微信
QQ钱包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