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回归与超越
如前所述,中国画是反映人与自然 关系的一门学问,是艺术哲学在自然观 上的体现。文化的健康发展必然伴随着对 自然变化平和而普遍的适从。只有在平和 与适度的比较、选择之中才能完成对“天 人合一”的本源认识,进而达到人与自然 关系在本质演进上的和谐统一。中国画只 有遵循这样一种天然常规,才能在普遍的 发展变化中反映出一种“笔墨当随时代” 而又“万变不离其宗”的民族文化的精神 追求。然而,在20世纪中国画的阶段性变 革中,我们看到了张璪“外师造化,中得 心源”的主、客关系论调经历了复杂的变 化。
由侧重“心源”的主观表达到注重 “师造化”的客观表现,反映了中国画逐 步走向为大众服务的世俗化倾向。中国画 所承载的使命已经远远超出了古代文人 “畅神”的主张,为祖国山河立传与对现 代社会意识的表现迫使其功能发生转移。 而对传统笔墨的回归又迫使画家对“造 化”和“心源”关系进行重新认识与把 握。这是一个痛苦且挣扎的过程,对传统 笔墨的回归是否因此失去了自我个性与中 国画的现代性关联则成为当代画坛争论的 焦点。 对当代的中国画画家来说,能否以 “超越”的视角审视中国画艺术与人类 自然观的变化之间的关系,将成为解决问 题的关键。
艺术作品要反映时代的精神特 征固然没有错,但是“反映”并不是“等同”。伴随着当代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逐 渐肢解与破碎,人们的心理也变得愈发躁 动与扭曲。虽然人们试图通过现代文明的 方式去弥补两者的关系,但缝合之后的关 系与古人那种浑然一体的和谐境界已经相 距甚远。在当代这种关系之上,如果依旧 试图以古人的艺术手法和眼光再现传统的 笔墨样式和审美趣味,势必造成一种徒具 空壳而无内在生命的艺术存在。这样一种 无病呻吟的矫情作风与那些矫揉造作的流 行画风一样缺乏精神感染力,令人生厌。
然而就中国画传统所探索和确立的基本规 律和原理而言,却具有超越历史和时空局 限的永恒价值。美的和谐便是与“道”相 通的至高境界。在精神自由的状态之下, 画家从万籁之中感悟宇宙和生命的意义, 从心灵深处直觉天地精神与生命的律动。 超越时间与空间的有限,让生命的真性自 在彰显。这正是“尚古”传统的魅力所 在,其所探索的普遍性规律在当代依然具 有一种不可磨灭的艺术价值。因此,一个 真正的画家不仅是敏感心灵的守护者,更 是民族优秀文化的捍卫者。他必须永葆忧 患意识,始终站在新时代的历史高度,关 怀人类生存的终极命运。
中国画传统止于至善、画道至美, 最大限度地维护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 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它是符合人类长 远、根本利益的文化精髓。“尚古”传统 将古典之美赋予新的精神内涵,从而使中 国画在新的高度上复归其本原。它不是静 态的、封闭的、保守的,而是动态的、开 放的、与时俱进的。
它联系着过去、现在 和将来。它不仅是我们走到现在的原因所 在,更指引着我们走向未来的正确方向。 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的迅猛发展与巨大变迁 而言,文化建设更应该保持坚定的民族精 神,才不至于在传承之中失去方向。既然 传统中国画是中华文化经典的艺术样式, 便更需要坚定地按照文化传承的基本规律 来进行。
令人遗憾的是,当代中国画的发 展所欠缺的正是对这方面的清醒认知。因 此,时至今日我们依旧选择遵循这种普遍规律,继承和发扬中国画传统,并非出于 狭隘的民族情结和民粹立场,而是符合艺 术规律和众生利益的“正知见”。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ZhongGuoHuaShangGuChuanTongDeDangDaiYiYi_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