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书画比赛证书

论优秀书法家应具备的几种“字外功”

书画艺术网书画艺术2025-10-25 09:3180
马于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西省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名誉理事,吉安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书法作品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第九届、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首届全国大字书法艺术展,第二届全国扇面书法展,第二届全国青年书法篆刻展,第三届全国书法百家精品展,第三届全国隶书大展,第六届、第七届全国书法...

马于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西省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名誉理事,吉安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书法作品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第九届、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首届全国大字书法艺术展,第二届全国扇面书法展,第二届全国青年书法篆刻展,第三届全国书法百家精品展,第三届全国隶书大展,第六届、第七届全国书法楹联展等大展中入展 40 余次,曾获 “中日自作诗书书法展”二十周年纪念大展最高奖、江西省首届篆隶书法作品展一等奖、江西省第七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一等奖、江西省第五届楹联展一等奖等。其人入选《书法》杂志社主办的第四、第六、第七届中国书坛中青年“百强榜”。出版《墨香流淌—吉安书法展述》(主编)、《三笔字教程》(副主编)等 5 部著作。

一名优秀的书法家不仅需要过硬的“字内功”,也就是扎实的执笔运笔、章法布局等基本实践技能,更需要深厚的“字外功”,才能确保书法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宋代陆游指出:“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此句常被借以阐述书法“字外功”的重要性,主要指政治素养、学识修养和品德涵养等方面。

论优秀书法家应具备的几种“字外功” 马于强 第1张

马于强 辛弃疾词一阕 69cm×69cm 2024

宋代黄山谷非常重视作书与学养之间的关系。他认为要使书艺脱俗仅凭“字内功”犹难奏效,须求之于字外。他所指的“字外功”实指学养,其义有三:一是人品道德,所谓“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二是学识渊博,所谓“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俗气”,黄山谷认为苏轼书能脱俗,就在于“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三是触物感悟,黄山谷认为“张长史折钗股,颜太师屋漏法,王右军的锥画沙、印印泥,怀素飞鸟出林、惊蛇入草,索靖钩虿尾,同是一笔法:心不知手,手不知心法耳”,亦即以自然为法。

一、政治素养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文艺对传承及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新时代,广大文艺工作者应主动担当社会责任,勇担文艺使命,坚定“四个自信”,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切不可片面追逐市场效应或单纯迎合低级审美趣味以谋取私利。

作为新时代的优秀书法家,尤须坚定政治信念,胸怀祖国,以爱国爱民铸就艺术风骨,将个人命运融入国家命运,方能无愧于时代使命与责任。因此,优秀书法家务必具备深厚的政治素养这一“字外功”。书法家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坚定理想信念,始终以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创作追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工作遵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将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书法创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视人民为艺术表现的主体、艺术审美的鉴赏者与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当作书法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论优秀书法家应具备的几种“字外功” 马于强 第2张

马于强 宋词三阕 138cm ×69cm 2024

书法家要继承和发扬优秀的老一辈艺术家爱党爱国、服务人民的光荣传统,始终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把德艺双馨作为毕生的追求,自觉抵制庸俗、低俗、媚俗,用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健康的书法作品赢得人民的喜爱。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为人笃实刚直,有正义感,以义烈闻名于世。

他爱国、忠君,直言敢谏,不畏权臣,积极维护国家统一。颜真卿书法“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如其为人”。反观宋代蔡京,虽然其书法成就很高,“冠绝一时”,“无人出其右者”,然其为人阴险狡诈,欺压良善,后世铭记的唯有其奸佞之名,对其书法亦无好感。

优秀书法家必须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方能把握正确方向,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始终站稳党和人民的立场。唯有对自己的民族和国家怀有赤子深情,将个体命运与民族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休戚与共,其创作才能迸发激情,其作品方能寻得力量之源与血脉之根,最终产生震撼人心的伟大力量。

二、学识与修养

人类的知识浩如烟海,而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一名优秀书法家,除了必须具备中国书法史的知识,还应该具备哪些学识与修养?一是打牢文字学的基础。学习书法,主要是与形态各异的汉字字体及风格打交道。特别是篆书、草书,若未经专门训练,常人往往难以释读和驾驭。因此,对优秀书家而言,尤其是研习篆书与草书者,不通文字学则难有建树。对于篆书学习者,系统研读《说文解字》尤为必要。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字形、考究字源的专著,许慎的《说文解字》系统阐释了汉字的构字规律。清人段玉裁称这部书为“前古未有之书,许君之所独创”。

论优秀书法家应具备的几种“字外功” 马于强 第3张

马于强 李白诗二首 138cm ×69cm 2025

这部巨著对探究汉字的起源、构造、字义意义重大,为汉字学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学习篆书不可或缺的工具书。草书书写简便至极,龙飞凤舞,看似信手拈来,没有任何规范。实际上,草书的字形有着严格的要求,所谓“草字出了格,神仙认不得”。

因此,学习草书,必须先识草、辨草,再记草、写草。辨识、记忆草书,要熟悉草书的简省规律。草书常常对比较复杂的部首进行简省,形成替代原部首的简单笔画。这些简省的笔画往往遵循基本的定式,可逐步归纳以利记忆。《草字诀》正是对草书部首归纳整理的成果,学习者必须经常翻阅,将其约定俗成的写法铭记于心。

二是掌握一些中国古典诗词。古典文学,尤其是诗词对联,既是书法作品的常见内容,也是构成其艺术价值的重要因素。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配以精妙的文辞,能产生双重艺术感染力。要达到此境界虽非易事,但至关重要。当代著名书法家沈尹默曾强调:“中国古来是书家即学者,学者多能书。但也有只会写字而无学养的,这样的人,都不能称作书法家,只能称之为‘写字匠’。”更有评论家将仅能书写“月落乌啼霜满天”等前人诗句,而不能自撰诗词表达思想情感的书家,称为“书奴”或“文盲书家”。因此,学习书法不仅要刻苦锤炼书写技艺,更须提升文学修养,尝试以恰当的文辞表达更明确的意志与情感。

论优秀书法家应具备的几种“字外功” 马于强 第4张

马于强 李白诗三首 62cm×35cm 2025

在诸多古代文体中,诗词联句似乎最适合书法表现:一首唐诗可成条幅,几阕宋词可作长卷;警句言简意赅;楹联则工整对仗,兼具平仄韵律。其文学美感与书法笔墨之美相得益彰,千百年来共同为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营造出浓郁的诗意与独特美感。三是提升哲学、美学素养。

书法作为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堪称中国艺术的“基型”。若无独特的文化与哲学思想支撑,中国书法难以发展成为具有如此高审美品位的艺术。倘若仅是一种华美的书写形式,则不足以支撑其成为高级艺术。中国书法从实用书写符号发展为纯粹观赏艺术,历经漫长过程,其背后的推动力主要源于书写之外的因素—文化哲学思想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这种哲学、美学思想贯穿书法创作的每个环节:如执笔要指实而掌虚;运笔要疾中有迟,“留不常迟,进不恒疾”;结构要“宽可走马、密不容针”;章法要“似欹反正”“违而不犯”;等等。其他如提与按、常与变、动与静、虚与实、粗与细、轻与重、藏与露、刚与柔、润与燥、方与圆、曲与直、窄与宽、疏与密等对立范畴的处理,绝非如古人形容美人那般“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的绝对标准,而必须进行辩证思考,把握对立统一的规律—这是书法家必备的基础素养。

论优秀书法家应具备的几种“字外功” 马于强 第5张

马于强 天涯灯下七言联 138cm×35cm×2 2024

这种对立又统一的审美观早在唐代书法家孙过庭的《书谱》中便有精辟的论述:“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这种从平正到险绝,再从险绝到平正的过程,体现了艺术境界的三重跃升。后一种境界是对前一种境界的积极否定,源于孔子“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并视之为一个发展过程,即所谓“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艺术上的完美境界,正是在这种从生涩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实现的。“通会”之境,正是平正与险绝的融合,即矛盾对立的统一。从功能与作用看,书法与绘画皆能给人以美感,陶冶情操,甚至有益身心,助益健康长寿。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二者在形式上逐渐分化:绘画走向具象化,以状物为主;书法则趋于符号化、抽象化。尽管如此,其理论根基却同出一源—“书画同源”,彼此交融:书不离画意,画不离书韵,书中有画境,画中有书骨。二者更共同追求诗的意境。如韩愈评论张旭书法:“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万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可见,书法家感物生情,经内心熔铸,终将万般意象化入点画。如“永”字八法:点如“高山坠石”,竖似“万岁枯藤”,横若“千里阵云”—无不取法自然万象。这种取法本身,即显露了书法家的审美观。从取法自然便可窥见书法家的审美观。

此外,这种审美观往往又与书法家的喜怒哀乐之情密不可分,如祝枝山说:“情之喜怒哀乐,各有分数: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轻重,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深浅,变化无穷。”由此可见,书法与绘画在美学原理上高度相通、本质一致。

其差异在于表现手段:书法通过点、线构建文字的结体;绘画则通过点、线塑造物象的造型。此外,提升对音乐、舞蹈、篆刻等姊妹艺术的修养,对深化艺术理解与创作同样至关重要。四是师法自然,参悟生活。生活积累对书法创作至关重要,无限丰富的社会生活无疑是书法家思想与才情的源泉。

古人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强调既要广泛汲取人类思想与经验结晶,也须具备直接的生活体验,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历代书家皆重师法造化:钟繇学习书法,“每见万类,择而象之”;张旭观“担夫与公主争道”而悟笔法刚柔与点画揖让之趣;怀素闻嘉陵江涛声则草书精进,更从“夏云奇峰”中悟得笔意;黄山谷“观长年荡桨,群丁拨棹,意之所到,辄能用笔”;文与可“见蛇斗而草书长”;雷简夫云“余昼卧,闻江瀑涨声,想其翻驶掀磕高下奔逐之状,起而作书,心中之想,皆出于笔下矣”;石涛亦云“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等等。因此,古代书画名家多游历名山大川,从自然与生活中汲取养分,以此开阔胸襟、视野,增长学识、见闻。

三、品德涵养

古人云:“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德艺双馨”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练表达,深刻体现了艺术家对德才兼备的至高追求。书法艺术作品是作者审美意识的特殊反映,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其思想情操与审美趣味。尽管因其高度概括与抽象,这些特质常隐含于情感、态度之中,不易被觉察。钟繇在《笔法论》中说道:“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书法学习与创作是毕生修行,其过程亦是人格修炼的过程,核心在于心性的提升—心性境界的高度,决定着书法艺术境界的高度。

宗白华先生对“艺术境界”有精彩的论述:“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欲达此境,须敞开内心,使其空灵澄澈。此“空”即“大”—气象宏大,方能忘我,臻于物我两忘的虚无之境。故淡泊名利、修身养性,可净化心灵,以至忘我。同时,研习大师之作,汲取养分,开阔视野,升华艺境,亦为陶冶心灵之途。北宋艺术家郭若虚言之:“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焉。”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概括:“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有高尚的人品,再加之书法技法娴熟、书品高,其作品既能打动人,又能传世,这是一名优秀书法家所应追求的目标。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期,文化越发成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坚实支撑。艺术工作者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肩负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之责,承担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之使命。立德树人者必先立己,铸魂培根者必先铸己。

对书法家而言,养德与修艺密不可分。永葆对艺术的敬畏与对专业的赤诚,是履职尽责的前提。这就要求书法家把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个人的道德修养、社会形象与作品的社会效果统一起来,把艺术感染力、道德感召力、市场影响力统一起来,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自觉遵守法律法规、遵循公序良俗,弘扬行风艺德,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艺术训练,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做到堂堂正正为人、清清白白做事、踏踏实实从艺,用真本事塑造好形象,以大流量弘扬正能量。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标签马于强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LunYouXiuShuFaJiaYingJuBeiDeJiZhongZiWaiGong.shtml

发布评论

shuhuayishu

shuhuayishu

支付宝
微信
QQ钱包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