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书画比赛证书

中国山水画中的“离”与“归”

书画艺术网书画广角2025-09-18 12:51550
(二)离仕待归—以宋代“流放山水” 为代表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家是生命的基点,而 处于庙堂之高的士人们,在“家”之外,还有另 一种寄托与追求。《论语》载“夫子之道,忠恕 而已矣”〔5〕 ,朱熹解释其为“尽己之谓忠,推己 之谓恕”〔6〕 ,“忠”便是在自己本职上尽心尽力, 对国家与社稷常怀忧患,后发展为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的文...

(二)离仕待归—以宋代“流放山水” 为代表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家是生命的基点,而 处于庙堂之高的士人们,在“家”之外,还有另 一种寄托与追求。《论语》载“夫子之道,忠恕 而已矣”〔5〕 ,朱熹解释其为“尽己之谓忠,推己 之谓恕”〔6〕 ,“忠”便是在自己本职上尽心尽力, 对国家与社稷常怀忧患,后发展为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的文化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 重而道远”〔7〕 ,这是士人的最高人格理想。当 “离”与“归”与仕途相联系时,其生命寄托的 基点便由“家”上升为“国”,成为对贬黜的离 途和复职归返的特指。

中国山水画中的“离”与“归” 中国山水画 “离”与“归” 第1张

图4 [南宋]朱锐 溪山行旅图页(局部) 26.5cm×27.2cm 绢本设色 上海博物馆

这种儒家积极入世的文 化观使得后世知识分子在遭受贬官迁谪之离 时,身心皆异常痛苦,于是在诗文书画中流露出 对归返召还的无限企盼。 行旅图所呈现的另一种更为普遍的面 貌—“文人骑驴行旅”便与这种以“国”“中 央朝政”“庙堂”为中心的“离”与“归”相关 联。如李成《晴峦萧寺图》、燕文贵《秋山萧寺 图》、宋代佚名《雪山行旅图》,这些图中的文 人多宽袍戴帽,骑驴而行,有随从的童子仆人,或担荷行李,或持杖前行,或抱琴相随,且随行 人数从一两个到一群人不等。李成的《寒林骑 驴图》(图5)宛如普通行旅图中“文人骑驴”图 像的放大。 

中国山水画中的“离”与“归” 中国山水画 “离”与“归” 第2张

图5 [北宋]李成 寒林骑驴图(局部) 100.4cm×162cm 绢本墨笔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文人行旅图的出现首先与宋代文人阶层频 繁的贬黜和调任密切相关。宋初为加强中央集 权,推行文官政治,所有地方官员也都由中央 文官出任,而当时风行的党争,使得士大夫们罕 有永驻一方的,升迁贬谪、外调召返几乎成为 仕宦生涯中的常态。因此在宋代,游学文人的 赶考和官员的赴任或贬谪成了文人士大夫旅行 的重要原因〔8〕 ,在宦游中,他们吟咏山水,感叹 命途,“平生诗句多山水,谪宦谁知是胜游”。 其次,文人行旅图中的“骑驴”意象本身也 往往与时局的落魄、仕途的不得意相关。

唐时, 由于马价格昂贵,且对骑马者有身份等级的限 制,只有王公百官和富贵人家才会配马出行,因 此驴子逐渐因价廉易得而成为仕途颠沛文士 的代步工具,杜甫骑驴的形象便深入人心,“骑 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 尘”。在仕途失意、生活悲辛的困顿生涯里,疲 驴仿佛另一个自我形象的写照,相顾自怜。因 此,文人“骑驴”的形象往往是贫寒的、失意的。 另有如“孟浩然骑驴”的逍遥避世之意。“孟浩 然情怀旷达,尝冒雪骑驴寻梅,曰:‘吾诗思在灞 桥风雪中驴背上。’” 〔9〕 风雪红梅下,一人一驴悠 然而行,这样的驴背诗思颇有隐士逍遥避世的 意味,但纵使是如孟浩然这样看似早已对仕途 无意的归隐者,却也会在四十岁时忽然来到长 安求仕,其于仕隐之间的挣扎,反映出普遍埋藏 在中国古代文人心中的一个心结,即出仕问题。 

仕途不顺之时,归隐是文人普遍的美好愿望,却 很少有人能做到真正出仕。在唐宋这样中央政权稳固、政治相对清明的时代,面对仕途失意而 产生归隐之情,又往往还不甘心,依然还想有所 作为,于是纠结于心,徘徊苦闷。孔子虽言“道不 行,乘桴浮于海”,却终其一生都在外游历,以仁 义忠恕之学拯救乱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样 任重而道远的理想也埋藏在每一个根底儒学之 志的文人士夫心中。 

中国山水画中的“离”与“归” 中国山水画 “离”与“归” 第3张

图6 [元]王蒙 秋山草堂图轴 123.3cm×54.8cm 纸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

在这样的语境下,受贬谪离开中央朝政仕 途中心的文人,骑着蹇驴跋涉于宏阔山水之 中,便隐含一层失落的求用不得的意味。这样 的图式寓意在文人画中更为普遍,北宋文人画 家宋迪所创图式“潇湘八景”,也产生于北宋 大量官员遭贬谪的时期,其苍茫、失落、空灵、 清寂的画面意象倒是与同时期许多哀怨悱恻的 贬谪流放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姜裴德在 《宋代诗画中的政治隐情》一书中指出,在11世 纪下半叶北宋士大夫的眼里,宋迪“潇湘八景” 之《平沙落雁》寓意忠诚的贤士被不公正地流 放,而《远浦归帆》则表达了放逐者返归京城 的忠君愿望〔10〕 。

还有学者指出,赵干《雪霁江 行图》、郭忠恕《江行初雪图》等文人阶层创作 的行旅画也与失意文士的流放与回归有关,是 江行流放诗的图像隐喻表达〔11〕 。 这些作品共同构成了宋代特殊的“流放山 水”,政治失意之士借行旅图诠释心境,旅途 中的山水便由自然的山水变成人文的山水,完 成了自然之旅到精神之旅的变迁,是离仕待归 的隐喻。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ZhongGuoShanShuiHuaZhongDeLiYuGui_2.shtml

发布评论

shuhuayishu

shuhuayishu

支付宝
微信
QQ钱包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