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书画比赛证书

中国山水画中的“离”与“归”

书画艺术网书画广角2025-09-18 12:51600
结语 透过“离”与“归”的视角切入中国山水画 史,既是一次概念与图像梳理阐释的过程,也 是一次与古人精神思想交流碰撞的过程。当面 对外部时代与命运的洪流侵袭时,士人们通过 画中天地、诗中山河,一遍遍描摹着“离”途的 况味,也在寻觅着一条可以安住心灵的“归”路,向内完成了心灵与精神的自由超越。在今 天,和平与科技的时代为我们织起一张保护...

结语 

透过“离”与“归”的视角切入中国山水画 史,既是一次概念与图像梳理阐释的过程,也 是一次与古人精神思想交流碰撞的过程。当面 对外部时代与命运的洪流侵袭时,士人们通过 画中天地、诗中山河,一遍遍描摹着“离”途的 况味,也在寻觅着一条可以安住心灵的“归”路,向内完成了心灵与精神的自由超越。

在今 天,和平与科技的时代为我们织起一张保护 网,过滤走了太多曾经不可抗的山高水长和苦 难流离,但也带来了现代性的弊病,催生了更 多精神性问题,在功利欲望的追逐中,人们逐 渐“离”开了淳朴安宁之本心,失掉了精神家 园。因此,“离”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但“归” 却永远在路上。

这也是本文的现实意义,“离” 与“归”中所蕴含的古人的精神思想源泉为我 们提供了一个支点,个体不是通过彼岸的神被 拯救,而是在家国中安放,在山林中安放,在 自身的佛性中安放。重温古人艺术中的“离”与 “归”主题,有助于我们精神上的归乡和复苏,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在回望中找到自身 直面现代生活的方式,愿每个人都可以寻得自 己的精神归宿,踏上归途。

注释

〔1〕龚鹏程 :《游的精神文化史论》,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231 页。 

〔2〕〔5〕《论语·里仁》。 

〔3〕《中庸·第二十章》。 

〔4〕〔清〕徐灏 :《说文解字注笺·见部》。 

〔6〕〔宋〕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7〕《论语·泰伯》。 

〔8〕参见张聪 :《行万里路—宋代的旅行与文化》,浙 江大学出版社 2015 年版,第 29—56 页。 

〔9〕〔清〕张岱 :《夜航船·卷一》,清抄本,爱如生古籍 库,第 15 页 

〔10〕姜裴德 :《宋代诗画中的政治隐情》,中华书局 2009 年版,第 61—85 页。 

〔11〕刘和平 :《挽舟人色 :徐铉、郭忠恕、王禹偁、苏轼 流放视角下的 < 江行初雪 > 与 < 雪霁江行 >》,浙江 大学艺术与考古研究 2017 年版,第 504—568 页。

〔12〕《庄子·逍遥游》。 

〔13〕《庄子·缮性》。

 〔14〕〔元〕倪瓒 :《清閟阁遗稿·卷三》,明万历刻本,爱如生古籍库,第 20 页。

〔15〕〔晋〕僧肇 :《宝藏论》。 

〔16〕葛兆光 :《禅宗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年 1986 版,第 93 页 

〔17〕朱良志 :《八大山人研究》,安徽出版社 2010 年版, 第 7 页。 

〔18〕〔明〕徐渭:《徐文长文集》卷二十一跋,爱如生古籍库, 第 183 页。 

〔19〕〔明〕陈淳 :《墨花图册》题跋。 

〔20〕〔宋〕晁补之 :《鸡肋集·卷三十四‘捕鱼图序’》, 四部丛刊景明本,爱如生古籍库,第 182 页。

 〔21〕〔22〕梁启超在《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小说 有四种“神力”:“熏”“浸”“刺”“提”。“熏”“浸” 是指感情潜移默化的感染方式,“刺”“提”是指使 读者感情随书的感情变化而突然受刺激的感染方式。 游国恩、王起主编 :《中国文学史 ( 第四册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77 页。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ZhongGuoShanShuiHuaZhongDeLiYuGui_7.shtml

发布评论

shuhuayishu

shuhuayishu

支付宝
微信
QQ钱包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