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书画比赛证书

中国山水画中的“离”与“归”

书画艺术网书画广角2025-09-18 12:51570
(二)以山水田园的宁静优美表现“归”的 向往与喜悦 传统山水画中有不少田园晚归题材的画作,借 助归途中的山村田园风物表现在“归”的喜悦。这 类画中隐含了一个现世的家园,不管是牧人、渔人、 农家还是晚归的游子,于山中一天的疲惫劳累都 可以在这个可避风雨的温馨小家里消散。明代陶泓 《平林暮归图》(图13)绘寒林平畴,溪桥流水,林 间小路上...

(二)以山水田园的宁静优美表现“归”的 向往与喜悦 

传统山水画中有不少田园晚归题材的画作,借 助归途中的山村田园风物表现在“归”的喜悦。这 类画中隐含了一个现世的家园,不管是牧人、渔人、 农家还是晚归的游子,于山中一天的疲惫劳累都 可以在这个可避风雨的温馨小家里消散。明代陶泓 《平林暮归图》(图13)绘寒林平畴,溪桥流水,林 间小路上二农人驱赶着牛犊,荷锄而返,画面内容 与行旅图中农人负薪策驴的图式很相似,但没有了 宏大的山水背景衬托,代之以平林小景,便减去了人 物沧海一粟的渺小感和路遥马乏之意。农人悠闲 地信步交谈,牛犊抬头望天,神色怡然,远处鸿雁 南飞,设色清淡雅意,一切都在诉说着踏上“归”途 的一片安静祥和。元代唐棣《霜浦归渔图》也是相 似的平林小景,与捕鱼人负网满载而归悠闲交谈的 场景。

中国山水画中的“离”与“归” 中国山水画 “离”与“归” 第1张

宋代张舜民有诗《村居》便很契合这样的农 家晚归画面,“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再如明代戴进 《春游晚归图》中,绘一位士人游玩归来下马轻叩 柴门的图景,渐暗的天色、远山中渐起的浓雾和小 路上荷锄而归的农人,都为归家之行蒙上一层清丽 温馨的色彩。 

当时代与社会变得复杂时,世俗意义上农家 乐式的离家归家变得不再现实,文人画者们有更大的生命寄托需要安放,于是以山中静居的淡 泊萧散之景表达“归”的愿望。这类画作往往 以丰茂之枝叶取代行旅离别图中的寒林枯枝, 退去羁旅的荒寒之境,变为水草丰茂的山居怡 然之景,于其中拈出安顿生命的意旨。

王蒙《春 山读书图》中,草堂外是高大茂盛的翠绿松柏, 沈周《东庄图》屋舍旁画的是竹子与垂柳,既烘 托出宜人的幽居环境,也是君子人格的比附, 颇合孟浩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意 境。唐寅《西山草堂图》卷首处绘草庐幽居,主 人于内凭几读书,院外一鹤闲庭信步,一切笼 罩在一片诗意冲淡的画境之中。在诗歌中,经 常出现“故园”的意象,是诗人选择静思的精 神栖息之地,倪瓒有“忽起故园想,泠然归梦 长”,陶渊明言“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中国山水画中的“离”与“归” 中国山水画 “离”与“归” 第2张

[明]唐寅 西山草堂图卷 31.2cm×146.3cm 纸本设色 大英博物馆藏

沈 周《青园图》(图14)便是诗歌中对“故园”之描 写的图像写照,横卷形式描绘园内秋景盎然, 山石连绵,湖面平静,竹树围绕的青黛色园地上,屋舍几间,中有幽人读书,风止,树静,一片 安静祥和。卷尾自跋:“修身以立世,修德以润 身,左右不违矩,谦恭肯忤人,择交求益己,致 养务丰亲,乡里推高誉,兰馨逼四邻。”

表明了 自己修身立德的自我品性追求和对和睦美好的 邻里关系的企盼。在明代需要退维谷、谨小慎 微的环境下,这样美好的田园显得亦幻亦真,它 或许即是沈周现实的居所,是躬耕者之“园”, 但同时又似寄托了一种隐居者内心的美好愿 景,是精神栖居者之“园”。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ZhongGuoShanShuiHuaZhongDeLiYuGui_6.shtml

发布评论

shuhuayishu

shuhuayishu

支付宝
微信
QQ钱包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