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以北的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合称关东。独特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促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产生了独有的地域性文化艺术。活跃在关东大地上的一批实力强劲的画家,凝聚在现实主义旗帜下,勇敢地表现重大历史题材,画大画,以此弘扬伟大的民族风骨,歌颂伟大的时代风貌。他们画出了豪爽粗犷的风格,画出了憨实浓重的个性,画出了博大雄浑的品位,画出了巍巍壮观的关东风情———他们画出了一个令全国画坛注目的关东画派。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鲁迅美术学院的一批青年师生为代表的关东画家,开创了以传统中国画笔墨表现当代现实内容的新局面。东北三省美术界掀起了令人振奋的创作高潮,独具地域和人文特色的优秀作品不断涌现。1961年,东北三省召开美术家代表会议,提出了创立关东画派的学术主张。此后因政治原因,关东画派中断活动近三十年。至上世纪80年代末期,在王盛烈和赵华胜等两代领军人物的带领下,关东画派开始亮牌举旗,辽、吉、黑、京、解放军乃至全国各地的艺术家纷纷加入,在作品创作、理论建树、人才培养、组织建设等多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新成就,为新世纪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熔铸中国气派、打造国家形象、弘扬民族精神,作出了新的贡献。
十大活动———关东画派发展脉络
关东画派奠基人王盛烈生前多次讲,东北三省是一家人,关东画派是大家共同创造的。新中国成立以来,东北三省的画家先后联合举办了十次大型艺术活动:一、1956年,举办了“东北三省第一届美术作品展”;二、1961年,在长春召开了“东北三省美术家代表会议”,同时举办了“东北三省第二届美术作品展”,正式提出了“创立关东画派”;三、1988年,举办了“关东画展”,吉林的王以忱和黄秋实,黑龙江的沈重和于志学,辽宁的王盛烈和王绪阳等为首负责组织,先后在哈尔滨、长春和沈阳举办巡展;四、1989年11月,在沈阳召开了首届“东北中国画风研讨会”,三省的书画家和理论家近百人出席;五、1991年9月,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东北三省纪念“九一八事变”六十周年画展筹备委员会联合举办了全国性的“纪念‘九一八事变’六十周年中国画展”,晋京展出并在京举行了专家座谈会;六、1992年,举办了“纪念毛泽东《讲话》五十周年·现实主义中国画创作学术研讨会”,会后出版了文集《论东北中国画》(上、下集);七、1997年3月,首届“东北三省女书画家作品展”在沈阳展出,三省的七十余位女书画家,展出了各画种绘画和书法作品百余件;八、2002年10月,中国同泽书画研究院年会在鞍山召开,东北三省和北京等地的一百二十余位画家和理论家出席会议,“关东画派”正式亮牌举旗;九、2003年9月,召开了“关东画派中国画人物画创作会议”,来自东北三省、北京和解放军的近百位著名画家、理论家和文艺界领导出席;十、2005年5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关东画派中国画人物画晋京大展”,展出老中青画家代表作近百件,出版了大型画集和文集,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东画派--王盛烈 绘画作品
目前正在筹办的第二届中国画油画创作大展,画种涵盖了中国画的山水、花鸟、人物和油画等。
长春会议———关东画派缘起
关东画派的根是延安鲁艺。上世纪30年代,毛泽东同志亲自创建了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并于1942年发表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5年,鲁艺师生开赴东北老解放区,先后在佳木斯、哈尔滨、沈阳创建东北鲁艺(后发展为鲁迅美术学院),并深入工厂、农村,实践着毛泽东的文艺路线,为革命战争培养了大批年轻的革命文艺战士。这部分青年就是关东画派的火种。之后,东北产生了一批在全国很有影响力的作品,如王盛烈的《八女投江》,还有王绪阳、贲庆余、许勇等为中国历史博物馆创作的一批作品,如《瓦岗军开仓分粮》、《黄巢起义军入长安》、《金田起义》、《郑成功收复台湾》等。“鲁美”的学生创作了《白手起家》、《电缆工人攻尖端》、《让洼塘变富仓》、《公社苹果园》等一批作品。以“鲁美”为中心辐射整个东北地区,形成了大区域内的创作高峰。黑龙江有以晁楣、张祯麒等为代表的北大荒版画雏形;吉林省有胡悌麟画的油画《南征北战》等;吉林艺专刚建立,也出现了一批表现现实题材的学生作品。东北地区一批批有影响的艺术家如雨后春笋,迅速并茁壮地成长起来。
关东画派--周宝军 绘画作品
在这样的背景下,1961年,“东北三省美术家代表会议”在长春召开,会议由东北三省的省委宣传部共同主办,三省的宣传部部长、文联主席、美协主席都参加了。参加会议的代表共百余人,画家有八十余人,会议开了六天。时为中共吉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的宋振庭在会上作了主题性发言,提出了“创立关东画派”的设想和号召。会议明确了创立关东画派的基本问题,比如应不应该创立关东画派、怎样使这棵新的文化之苗健康成长、关东画派究竟有什么特点、南北有什么差别、关东画派有没有队伍、优势是什么、弱势是什么、需不需要向南方学习等,奠定了关东画派的理论基础。会议得到了中国美术家协会的支持。时任中国美协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的华君武和书记处书记邵宇参加了这次会议,他们对宋振庭的讲话作了高度评价和肯定,三省美术家代表达成共识。长春会议关于“创立关东画派”的设想,对后来东北三省美术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2002年,“中国同泽书画研究院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鞍山举行,贲庆余作了题为“呼唤激情、重振雄风”的中心发言,宣布“关东画派”正式亮牌举旗。长春会议和鞍山会议,对于关东画派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关东画派轮廓日见清晰,影响逐渐扩大,预示关东画派必将在中国画坛雄踞一方。
傻大黑粗———关东画派的艺术特色
“傻、大、黑、粗”曾是对关东画风的贬低之说,后来逐渐演变为关东画派的艺术特色。
理论家孙燕解释说:“傻是质朴、真实;大是画大画、大主题;黑是指画严肃的题材,层次浑厚,墨色浓重,有力量;粗是风格豪放、粗犷、雄浑、博大。”贲庆余曾经说:“这是我们对中国画传统模式和观念的一种突破,是敢于改进、敢于创造、敢于革新的代名词,也是一种豪迈激情、一种豁达酣畅的胸怀的艺术体现。”这些正面注释真实地描绘出关东画风的个性特征,从本质上揭示了关东画派的艺术特色。出现在关东大地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甘愿做革命的傻子”;铁人王进喜“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也有人说他傻。关东画派的“傻、大、黑、粗”,正是关东人民革命精神、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和共产主义风格的真实写照。
关东画派以画大画、画重大题材著称,但也并非全部如此。关东画派也有温馨的花鸟画、情趣浪漫的山水画,还有味道浓郁的生活小品及现代形式的仕女画等等,都深深地寄托着关东画派画家的无限真诚和强烈的爱,同样是在追求真实、表现地域特色。
关东绘画“傻、大、黑、粗”的特点,经过几十年的淬砺,是对中国画传统模式和观念的一种突破,是画家人品和画品的真诚表达。
南北交融———关东画派走向成熟
1961年长春会议结束后,“鲁美”掀起了关东画派的热潮,大家纷纷走出去,向南方学习。温读耕、许勇先后到浙江美院学习;孙恩同、王绪阳到江苏省国画院,与傅抱石、钱松嵒、亚明等名家进行交流学习;陈忠义到北京画院学习进修;后起之秀赵奇也到“浙美”进修。还有一些人被派到广州美术学院进修学习。吉林、黑龙江两省也有不少人到南方学习。这些“留学、充电”的骨干画家,吸收了他人的经验,但仍坚持东北画风的特色,极大地丰富了关东画风的艺术样式和表现形式,使得关东画派的一些不足得以弥补。
在东北画家陆续到南方学习的同时,南方的许多代表性画家,也纷纷到东北来写生采风,进行交流。以傅抱石、关山月为首的画家代表团,曾专程到长白山、大兴安岭、鞍钢、抚顺露天煤矿和大连等地写生访问,并应邀到鲁迅美术学院讲学,还出版了东北写生画集。江苏省国画院也先后派出以亚明、魏紫熙等为首的“金陵画派”画家代表团,到长白山等地写生,也到“鲁美”讲学。“鲁美”还邀请了蒋兆和、潘天寿等大师来学院讲学、示范。祖国大地上形成了美术界南北大交融的生动局面。这种相互交流,开阔了东北画家的眼界,促进了关东画派的成熟和发展。
现实主义———关东画派的艺术主张
关东画派的画家以“鲁美”为核心,在校园里,画家们受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方法的影响,从写生入手,进行系统的造型训练,在创作中注意深入生活,重视构思、构图,画面的人物都有现实生活的原型,有血有肉,栩栩如生,不为笔墨而笔墨,得意不能忘形。这是他们与历史上文人画家的主要区别。
半个世纪以来,东北画家强劲的画风曾经多次给全国画坛以震动。著名美术理论家、《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中国画·人物卷》主编李松说:“时代向中国画家提出一个艰巨的历史课题:要在人物画创作上突破传统的观念、创作模式和表现技法,直接面向时代,表现现实生活。时代向当代美术家提出一个严肃的历史任务:要表现一个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的灾难、屈辱、抗争、胜利、进步,把民族的特殊经历和心路历程昭示于世界,警策后人。在中国画根基不算深厚的东北地区,经过几代画家群体的艰苦努力,很好地完成了这些历史课题,为时代作出了自己的奉献,并以此形成了他们艺术创作的特点和优势。”
曾经的国破家亡、民族屈辱,曾经的苦难深重、流血牺牲,使关东画家深深懂得了弘扬民族正气、维护国家尊严、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意义。当今,这种意义的存在价值就更加凸显。关东画派面对“为自我而艺术”提出了要“为人民而艺术”,面对“远离传统,远离现实,远离人民”提出了要“贴近历史,贴近时代,贴近民族”,面对“与世界艺术接轨”提出了要“根植沃土,情系中华”,面对“自我表现,自我宣泄”提出了要“坚持政治与艺术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等一系列旗帜鲜明的主张。在艺术天地里,追求真实、表现特色,继承传统、赋予新意,勇于探索、开拓创新,坚持标准、追求完美,这就是关东画派的精神,坚定不移地走现实主义道路的艺术主张是关东画派高高举起的一面大旗。
中国同泽书画研究院———关东画派的组织保障
谈关东画派,就不能绕开中国同泽书画研究院。“同泽”语出《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这首《无衣》是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体现了一种患难与共的战斗情谊。张学良用“同泽”二字作为兴办文化教育的名字,曾创办了许多公益学校、场馆。1989年,关东画派与张学良旧居陈列馆(即今张氏帅府博物馆)联手,成立了中国同泽书画研究院。1991年,91岁的张学良为画院题写了院名。
中国同泽书画研究院是经国家民政部正式批准注册的全国性社会团体,由国家文物局主管,王盛烈为第一任院长,张学良为终身名誉院长。关东画派虽然关起门来是一家,可要举办活动,有许多实际困难,比如跨省区作业、经费等问题。而中国同泽书画研究院不属于任何一省,可跨省组织活动。该画院的创办是关东画派智慧结出的硕果。
画院成立后一直是关东画派画家的大本营。画家们本着“同泽”精神,团结友爱,开展创作活动。十年前,王盛烈把这块基地交给了他的得意学生赵华胜,赵华胜带领一班人,全力以赴支持关东画派的发展:关东画派的正式亮牌举旗,是在以赵华胜为领军的中国同泽书画研究院的年会上;画院创办的院刊《同泽书画》,已成为关东画派的喉舌。由画院主办的2005年和2010年两届关东画派大展,以盛大的规模、严谨的学术定位、完美的展览策划、良好的社会影响,为关东画派在世人面前塑造了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的生动形象。
角振通等一批中青年画家成长为画院的中坚力量,画院作为关东画派重要的组织基地,为关东画派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新生代———关东画派的新鲜血液
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辉煌之后,老一辈艺术家已纷纷离世;第二代画家现在均已年逾花甲或年近古稀;年轻一代画家正在各种艺术思潮的影响之下成长,尚待实践、社会和历史的验证。青黄不接,是当前全国各地域性画派普遍存在的问题。
关东画派通过开展大型艺术活动,锻炼和考验了一批中青年艺术家,他们一般年龄在30至50岁左右,有的还在艺术院校攻读研究生。这些青年画家的作品,占首届关东画派人物画大展作品总数的50%以上。在9月12日将举行的关东画派第二届中国画油画大展中,40岁以下作者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庞大的新生代群体正在成为关东画派的生力军,保证了创作队伍的不断延续和扩大。
新生代画家群与他们的前辈既有相同的传承和发展轨迹,又有自己新的发展空间和个性特色。他们坚持现实主义,突破历史创作经验之局限,善于融入新的创作理念,使现实主义多样化,与浪漫主义以及理想主义、象征主义等相结合,“写实”和“变实”相结合,作品有新的时代面貌,表现了较强的创新意识。他们大多接受过国家高等专业美术院校的系统教育,有着较强的造型基本功和新的科学笔墨观,本着“为人民而艺术、为时代而艺术”的创作理念,在关东画派现实主义艺术道路的总体格局中,形成独具个性的艺术面貌、特色和风格。关东画派上世纪60年代的辉煌是当时的青年画家创造的,进入21世纪,关东画派新的辉煌,仍然要寄希望于青年画家,他们是关东画派可持续发展的希望。关东画派的新生代,正在越来越大地释放着他们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