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书画比赛证书

明代《大崇教寺汉文碑》书法艺术赏析

书画艺术网书画艺术2025-10-14 11:57930
明代《大崇教寺汉文碑》书法艺术赏析 ——兼谈“台阁体”与“馆阁体”明代《大崇教寺汉文碑》(图 1)是甘肃省重点保护文物,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其碑 文由御制词臣沈粲奉敕书写,笔法流畅,挺拔有力,书法艺术精湛,是研究明代书法风格演变及 宗教文化与书法艺术融合的重要实物资料。本文旨在对其书法艺术风格进行分析,希望能有助于 我们更好地理解明代书法的发展...

广告 各位艺友,有需要包装推广发软文的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艺术网创办21周年值得信赖点击❉❉☛ 在线办理

明代《大崇教寺汉文碑》书法艺术赏析 ——兼谈“台阁体”与“馆阁体”

明代《大崇教寺汉文碑》(图 1)是甘肃省重点保护文物,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其碑 文由御制词臣沈粲奉敕书写,笔法流畅,挺拔有力,书法艺术精湛,是研究明代书法风格演变及 宗教文化与书法艺术融合的重要实物资料。本文旨在对其书法艺术风格进行分析,希望能有助于 我们更好地理解明代书法的发展脉络以及当时的审美取向。

一、明代《大崇教寺汉文碑》历史溯源 

 (一)大崇教寺的发展历程 

大崇教寺位于今甘肃省定西市岷县县城东北二十公里处,坐落在梅川乡的河抱山麓,原名灵 鹫寺,又名重广寺,俗称东寺。据清康熙年间《岷州志》记载,大崇教寺为“宣德元年(1426) 敕建”。《御制大崇教寺碑》文载其于“宣德四年(1429)二月初九日奉议大夫右春坊庶子臣沈粲 奉敕书”“特名曰:大崇教寺”。关于该寺的创建,一说始于北魏,一说始于唐代。据考证,明代 以前此处已有寺院。

明代《大崇教寺汉文碑》书法艺术赏析 台阁体 馆阁体 书法艺术 第1张

图1 《大崇教寺汉文碑》拓片

《西天佛子源流录》记载应为元世祖(1260—1294)时元宣尉使定而迦创建, 原名重广寺。起初规模较小,名声不大。明宣德元年敕令重修,由定而迦五世孙、岷州高僧班丹 扎释住持。宣德四年修葺告竣,赐更名为大崇教寺,并赐碑记。 宣德年间,大崇教寺在朝廷的支持下进行大规模扩建,在原重广寺的基础上“因其故刹,撤 而新之,拓而广之”,声势浩大,参与者众。

明代《大崇教寺汉文碑》书法艺术赏析 台阁体 馆阁体 书法艺术 第2张

据《安多政教史》记载,宣德三年,为维修佛殿特 赐敕书,众多官员、土官、技术人员及军人参与重修工程,扩建为宫殿式大佛殿,建筑规模宏大, 寺内供奉丰富,形成完整的寺院体系,成为明代岷州藏传佛教文化中心,与朝廷联系紧密,其创 建者班丹扎释在明宫廷中颇具影响力。这一时期是为大崇教寺发展史上的鼎盛阶段。后该寺于清 同治年间毁于兵燹,复又重修。现仅存经堂五楹,部分残留墙体建筑及汉、藏两种文字的《御制 大崇教寺碑》各一通。 

 (二)明代宗教政策与汉藏文化交流 

 明代对藏传佛教实行“多封众建”政策,鼓励藏传佛教在边疆地区的发展,以达到安抚藏族 部落、巩固边疆统治的目的。岷州地处西北边疆,藏族部落众多,大崇教寺的发展正是在这一政 策背景下得以兴盛,朝廷对其重视并支持扩建,赐予大量财物,立碑纪念。 在这样的政策推动下,汉藏文化交流频繁。

大崇教寺的建筑风格融合内地工艺,寺内供奉体 现汉藏文化元素,如汉文版《甘珠尔》大藏经等。汉藏文碑的建立更是汉藏文化交流在宗教领域 的重要体现。碑文内容表达了朝廷对佛教的尊崇以及对大崇教寺的期望,书法上汉藏文并行,展 示了两种文化在艺术层面的交流与融合。 

 (三)大崇教寺汉文碑与书者 

 1.大崇教寺碑 大崇教寺碑分左右二通,右为汉文碑,左为藏文碑。两碑内容、造型相近。碑身刻云纹,高 2.55m,宽 1.2m,厚 0.47m;碑冠圆顶,高 1.25m,宽 1.3m,厚 0.57m,篆刻碑名,侧面刻双龙; 碑座高 0.9m,宽 1.6m,厚 1m,呈束腰莲花台,通高 4.7m。碑立砖石碑亭中,历经近六百年,笔 画清晰,视之依然醒目。汉文碑碑文共 15 行,满行 41 字,计 481 字,造型庄重,工艺精,是碑 刻书法研究的重要资料。 

 2.《大崇教寺汉文碑》书者沈粲——“台阁体”的代表 沈粲(1379—1453),松江华亭人,字民望,自号简庵。8 岁通《孝经》《论语》《孟子》。10 岁能作真、草书。13 岁父母俱亡,自兄远戍,独闭户读书,并在墙上悬腕练字。初学宋克,后参 锺繇,其书法以遒逸胜,行、草、正楷俱佳。永乐元年(1403)以善书被选入翰林院,任待诏, 深得成祖喜爱,曾随帝北巡。累迁至侍读学士,与兄沈度齐名,人称“大学士、小学士”。后进 大理寺少卿。其书法技艺精湛,凡金板玉册藏秘府颁属国,多由其书写。敕沈书写大崇教寺碑, 足见朝廷对大崇教寺的重视,亦可看出其书法在当时备受推崇,代表了明代宫廷书法的较高水平。 他与胞兄沈度并称“二沈”,是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台阁体”书家。 

 “台阁体”强调书法的规范性、严谨性和平正性,注重笔画的规整、结构的匀称和布局的和 谐。沈粲在这一基础上,融入个人的书法特色,形成了独特的书写风格。沈粲博学多才,且喜提 携后进,品性高逸不拘小节。晚年,厌楷书,喜行草,得宋仲温、陈文东之三昧。门外求字者常 不断,并长于诗,70 岁辞官归乡,著有《简庵诗稿》,有诗 2000 余首。比较著名的书法作品有《千 字文卷》《御制大崇教寺碑》《重建华亭县治记碑》等。董其昌对二沈颇为推崇,称:“文(徵明)、祝(允明)二家,一时之望,然欲突过二沈,未能也。” 

 二、《大崇教寺汉文碑》书法风格特征 

 (一)端庄秀丽的“台阁体”风貌 

 《大崇教寺汉文碑》书法风格整体呈现出端庄秀丽的风格,具有典型的“台阁体”特征。其 结构严谨规范,如第一行的“教”字(图 2),左右结构分布均匀,左旁“孝”字上半部分紧凑, 下半部分“子”字略向右倾倒,横画平稳,竖钩挺直,与右旁“攵”相互呼应,整个重心稳定, 平整中亦有个性,给人以端庄之感。这种严谨的结构体现了“台阁体”对规范性的追求,符合宫 廷书法的审美标准。 字与字、行与行的间距适中,排列整齐有序。从整体碑文来看,每行字的中轴线基本保持一 致,形成了规整的视觉效果。这种布局方式使碑文在阅读时给人一种流畅、精致、和谐之感,同 时也增强了书法作品整体的精美和庄重,是“台阁体”书法在布局上的典型表现。 

 (二)流畅挺拔的笔法韵味 

 用笔流畅是《大崇教寺汉文碑》书法的一大特点。以“之”字(图 3)为例,其捺画一波三 折,中宫内紧外严,起笔轻盈,行笔过程中线条流畅自然,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收笔处含蓄 而有力。整个捺画的书写过程中,笔锋的转换自然流畅,没有丝毫滞涩之感,体现了书写者高超 的用笔技巧和对笔画节奏的精准把握。 笔画在流畅的同时,又不失挺拔之力。如“大”字(图 4)的横画,起笔藏锋,中锋行笔过 程中线条饱满,收笔回锋,整个横画显得刚劲有力,如同一根坚固的横梁支撑着整个字。竖画则 笔直下垂,犹如参天大树的树干,给人以挺拔向上的感觉。这种挺拔的线条使书法作品具有一种 雄浑大气之感。 

 (三)笔画细节特点 

 1.起笔与收笔的藏锋处理 

 《大崇教寺汉文碑》书法中,多数笔画的起笔和收笔都采用藏锋的手法。以第一行“崇”字 (图 5)为例,其宝盖头的点画,起笔时先逆锋向上,然后折笔向下顿笔,最后回锋收笔,整个 过程将笔锋隐藏在笔画内部,使点画显得圆润饱满。又如竖画,起笔时先逆锋向左,然后折笔向 下中锋行笔,收笔时回锋向上,这种藏锋处理使得竖画的两端含蓄稳重,增强了笔画的立体感和 质感,使整个字起笔为呼,承笔为应,有形断意连之势。 

 2.笔画的粗细变化 

 虽然整体笔画粗细较为均匀,但在一些字中仍能观察到微妙的粗细变化。如第六行的“俨” 字(图 6),横画、竖画粗细不一,且有的横画在收笔处有轻微的加粗处理,形成了一种对比。这 种粗细变化并非刻意为之,而是在书写过程中根据笔画位置和结构的需要自然产生的,使得书法 作品更加生动自然,富有变化。 

 (四)结构特点与变化 

 1.重心平稳的结构原则 

 《大崇教寺汉文碑》书法严格遵循重心平稳的结构原则。以第一行“寺”字(图 7)为例, 土字头宽大且微微向右上倾斜,但其重心通过下方“寸”字的竖钩得以稳定。竖钩位于整个字的 中心线上,钩处略微向左倾斜,缓冲了土字头的右倾,使得中宫不偏不倚,起到了支撑和平衡的 关键作用。其他笔画如横画和点画的位置安排也恰到好处,相互配合,共同维持了字的重心稳定, 体现了书写者对结构平衡的精准把握。 

 2.结构的疏密变化 

 在结构布局上,部分字还体现了疏密变化的特点。如“觉”字(图 8),虽然笔画繁多,但书 写者通过巧妙的安排,使字的上半部分相对紧凑,下半部分的“见”字则较为疏朗。这种疏密对 比不仅没有使字显得头重脚轻,反而增加了字的节奏感和艺术感染力,展现了书写者在结构处理 上的高超技巧。

(五)章法布局 

 《大崇教寺汉文碑》的章法呈现出一种高度的和谐性。从整体上看,碑文的行列整齐,字距 与行距分布均匀,给人一种规整有序的舒适观感。每行字的中轴线基本保持一致,中宫收放有序, 使整个碑文在视觉上形成了一种稳定、和谐、平衡的静态之美。这种整齐划一的布局方式充分体 现了“台阁体”书法对秩序和规范的追求,同时也彰显了宗教碑刻应有的庄重与肃穆。当我们站 在碑前观察时,会发现一行行字就像训练有素的士兵,整齐划一地排列,彼此之间亦相互呼应, 共同构成了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mddcjshwbsfyssx.shtml

发布评论

shuhuayishu

shuhuayishu

支付宝
微信
QQ钱包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