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中国绘画与书法自古以来紧密相连,二者在艺术发展脉络中相互交融、相互促进。“以书入画”理念肇始于唐代,之后一直备受历代书 画家重视,并在艺术实践中不断深化与发展。元代书画大家赵孟 明确提出“书画同源”理论,将中国传统书法的笔墨技法巧妙融入中国画创作, 赋予绘画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多元化的审美维度,极大地增强了绘画的表现力。明代“吴门画派”代表人物文徵明深受该理论影响,其艺术创作充 分体现了“以书入画”的理念内涵。本文通过梳理文徵明的艺术生平及经历,深入探讨“以书入画”思想的渊源与发展,剖析其在文徵明艺术创作 中的具体表现,揭示“以书入画”在绘画创作中的独特价值,旨在引导当代艺术创作者树立“书画同源”的艺术创作理念,推动中国绘画艺术的传 承与创新。
关键词:文徵明;以书入画;书画同源;艺术创作
“以书入画”作为探讨中国书法对绘画作用的重要命题,历 来为书画家、理论家所关注。南齐谢赫在“六法”论中提到“骨法 用笔”[1],强调绘画线条应具有如同书法般的力度与内在结构感。 晋唐时期的线描人物画,其线条所展现的质感与力度,正是对此理 念的实践。
图1 明 文徵明 浒溪草堂图 26.7cm×142.5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国朝吴道玄,古 今独步,前不见顾陆,后无来者,授笔法于张旭,此又知书画用笔 同矣。”[2]他以吴道子师从张旭学习笔法为例,论证了书画笔法相 通。张彦远进一步强调:“书画一理,画者必知书,明八法而通六 法,乃笔势笔趣之转运。”这从理论上明确了书法是绘画必备的基 础,凸显了书法对绘画的关键作用。
至宋代,苏轼提出“诗画本一 律”,认为二者虽形式不同,却同质异体。文同等文人画家则从宏 观精神层面推动发展,将诗书融入绘画,于画上题诗,以提升画面 意境与人文内涵。元代赵孟 不仅在理论上重申“书画同源”,更 在实践中深化探索。赵孟 《秀石疏林图》卷尾题诗云“石如飞白 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
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 生动揭示了绘画与书法在具体笔墨技法上的紧密关联。在赵孟 之 后,元代杨维桢《〈图绘宝鉴〉序》中云:“书盛于晋,画盛于唐宋,书与画一耳。士大夫工画者必工书,其画法即书法所在。然则 画岂可以庸妄人得之乎?”[3]杨维桢在赵孟 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 了绘画与书法的相关性。
至明代,文徵明的绘画艺术深受“以书入画”观念的影响。 他将书法的笔法、墨法巧妙地融入绘画创作,使绘画作品具有书法 的韵味与美感。在绘画过程中,他注重笔墨的运用,以书法的笔意 来勾勒山石、树木、花草等物象,画面线条流畅而富有弹性,墨色 层次丰富,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这种“以书入画” 的创作手法,丰富了绘画的艺术语言,也体现了文徵明对“书画同 源”理念的深刻理解。
一、文徵明生平及艺术理念
文徵明作为明代“吴门画派”的杰出代表,在绘画、书法与 文学等多个领域均有卓越成就。绘画方面,他擅山水、花鸟等多种 题材,画风清新秀雅,笔墨细腻,尤以小青绿山水著称。其作品如 《古木寒泉图》《绿阴清话图》构图精巧,意境深远,展现了高超 的艺术造诣。书法领域,文徵明精通诸体,尤以行书和小楷最为出色。其书法作品笔法流畅,结构严谨,如《欧阳修〈醉翁亭记〉》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等,深受后世推重。文学创作上,其 诗词文赋亦颇具成就,文辞优美,意境高远,体现了深厚的文化 底蕴。
图2 明 文徵明 早朝诗 93.4cm×350.4cm 南京博物院藏
文徵明所处的时代,“吴门画派”在书法与绘画融合的实践中 已形成较为成熟的创作传统,这与赵孟 的典范作用密不可分。然 而,文徵明在继承赵孟 理念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独特的艺术追求 与时代背景,最终形成了鲜明的个人艺术风格。 赵孟 强调文人画的“古雅”精神,注重从古代艺术传统汲 取灵感,偏重于“古”的表达。
相较之下,文徵明深受儒家思想影 响,一生追求“淡泊明志”的境界,其艺术审美更倾向于“雅”。 其生平经历介乎入世与隐居之间,这使其艺术风格呈现出温润、细 腻的特质。相较于赵孟 的苍古,文徵明的艺术气质更为含蓄内 敛。其作品更注重淡雅温润之美,而对过于古奥奇崛的风格则有所 规避。
图3 明 文徵明 古木苍烟图 81.5cm×30.5cm 南京博物院藏
这种审美倾向亦与明代中期书画市场的品位密切相关:典雅 秀丽、细润华美的作品更受欢迎。文徵明顺应此趋势,将“雅”视 为文人艺术的天然禀赋,而将“古”作为后天须着力涵养的内容。 在绘画技法上,文徵明提出了“精工”“精润”的要求,这在 其“细文”山水作品中尤为突出。其画作线条细腻流畅,墨色层次 丰富,构图精巧,意境深远,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对技法 “精工”的明确追求,是赵孟 、沈周等前贤所未曾如此强调的, 体现了文徵明在艺术创作上的独到见解与创新精神。
在书法方面, 文徵明的风格同样鲜明。他较少涉猎篆隶等高古字体,而对小行楷 书驾轻就熟。中年时,文徵明曾受沈周影响,研习黄庭坚古拙峭拔 的书风;至晚年,其大字作品最终回归到他日常精熟的小行草体 式。这种书风选择与其艺术审美和创作理念相契合,进一步强化了 其书画融合的独特面貌。
正因如此,有论者指出:“文徵明的一生较沈周是严谨而沉重 的,他对儒家思想一生恪守的态度导致他比沈周更多出一份理智上 的优势,使他对画面的创作态度呈现出一种特别的艺术史的冷静, 一种井然有序的、敏感的和含蓄的吸收与再现。”[4]具体而言,其绘画创作呈现出井然有序、敏感且含蓄的特点。这种独特的艺术风 格与创作态度,使他在传承“以书入画”观念的同时,亦为其注入 了新的内涵。其作品不仅展现了书法与绘画的完美融合,更体现了 文人艺术家在艺术追求与修身养性之间达到的平衡和统一。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qxysrhzwmsshczzdtx.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