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唐代诞生了一大批楷书和行书大家,但对草书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壮年时期的孙过庭醉心于草书,游艺于章草、今草之间,崇尚并接受章草嬗变与魏晋尚韵笔法重构,致力于探寻章草、今草一体化体系的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辩证统一于《书谱》入古出新之中。考查孙过庭(646—691年)《书谱》的书法思想及其艺术特征,阐释其承续“二王”尚韵意味、融合唐代尚法书风、体现书法理想和创新方法的书法史意义。孙过庭的书法是后世小草书风的滥觞,更对其他书法家的创作意识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孙过庭;章草;今草;《书谱》;尚韵书风;入古出新;王羲之
孙过庭创作的《书谱》,文墨俱佳,议论精辟,且以草书书写,上追秦汉,旁取魏晋,融汉简、章草、草隶、今草为一体,是王羲之书法审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二王”之后自成大宗。
一、孙过庭对章草的接受
(一)“古意”章草的美感形态和典范意义
章草萌芽于草篆、草隶,初始的汉简是章草的雏形,如《居延汉简》;随后的魏晋章草有汉简遗风,如《楼兰遗书》残纸墨书;而章草成为草书典范,就有索靖、皇象的《急就章》;再到章草演变与今草并存的章草法门,如王羲之从章草《豹奴帖》变为今章并存的《十七帖》;之后逐渐演变为以今草为主,也有通篇用章草的今草,如孙过庭的《佛遗教经》,直至孙过庭的《书谱》具有章草、今草、隶楷,其草书运笔带有汉隶波磔和楷书结体特征。
章草写法整体上简易方便,直接痛快,结体多取横势,点捺如隶、圆转似篆、笔断意连如今草,字字之间牵上引下、各有草法。章草是汉魏以来,从厚重隶草不分的时代逐渐向潇洒真草清新过渡,其书法家个体也逐渐成为各时代艺术风格的追随典范,从《神乌傅》《敦煌木简》到张芝的《秋凉平善帖》、索靖的《月仪帖》,从皇象的《急就章》到陆机的《平复帖》、王羲之的《豹奴帖》。
(二)“尚韵”“二王”以及融合魏晋风度的创作实践
米芾《论草书帖》中指出草书若不入晋人格,徒成下品。王羲之书法以创新的视角,精研汉魏以来的官方和民间碑帖及其发展,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儒道哲学基础上将书法艺术南北大融合。
王羲之以家学传统为依托,转益多师,以钟繇、张芝为本,精研草法;以章草为基础,入张芝今草法门,结合钟繇今隶,变魏晋流行的八分、章草为章草和隶书意趣的今草,如《寒切帖》《八日帖》。王羲之的字草法取篆法中锋笔势、侧锋笔意,传章草古韵,改良和传承钟繇、张芝古意,变崔瑗、杜度之法为妍美今草。王献之更是在其父的基础上,改进章草横向笔势、放大小草的结体纵势,发展今草为大草,开狂草一路先河,如《中秋帖》。
(三)孙过庭对章草的接受及其辩证统一书法理论
与创作的书道理想中国书法发展到唐朝已经五种书体齐备。唐代上流社会崇尚书法,在科举、教育、学术活动中提倡和强调书法,这使得草书开始在唐代大放异彩。章草、今草一体化和道法自然思潮下的熔古出新,开创了书法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书道先河。
在唐代“尚法”艺术浪潮下,孙过庭的《书谱》以王羲之为典范,继承六朝遗绪,秉承“晋韵”与“隶法”的书法传统,传承“唐法”与“草意”技艺,创新出具有浓厚王羲之遗意、富有书卷气的初唐草书。孙过庭在《书谱》中积极倡导中和美学,其继承后学在理论上有唐代张怀瓘的《书断》,创作上有元代赵孟頫,并以王羲之书风为主脉,号召回归晋唐、尊崇古法。
《书谱》既反映孙过庭对王羲之“书道思想”之草书嬗变与笔法原理的接受,更是其书法理想的构建,体现晋唐草书艺术(哲学)精神的一体化,书学理论和书法创作实践的辩证统一。其中展示的是其终生追求的书法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书道理想。
二、《书谱》创作人文环境、艺术思潮和书法史意义
(一)时代人文环境
基于国家统一和文化大同的背景,唐初开始的书法“尚法”思潮应运而生,以艺术沟通古今,融合南北“书法”的力量。唐太宗及其统治阶层对王羲之的推崇掀起了全社会崇尚书法的高潮,成就了唐代书法。
(二)艺术思潮和书法变革
在唐初书法大家们致力于继承南北朝遗传的正体楷书和“二王”书风之时,孙过庭独辟蹊径,致力于探索“二王”草书的传承和创新,更是在理论上走在改革的前列。其书法的浪漫主义理想有来自“二王”文书俱佳的《兰亭序》启迪,成为以书法理论指导实践的里程碑之作。更是为后来者打开了一扇书法艺术变革的理想大门,开拓出独具个性的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的书道理想,彪炳书法理论和创作史1 300多年。
(三)书法史意义
孙过庭的书法理论和创作精华集中在《书谱》之中,其总结了书法艺术的创作普遍规律:“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1]《书谱》还涉及书法师承、进阶发展、循环训练、转益多师、他山之石、技巧运用等,至今对我们书法创作和理论研究仍具有现实意义。一言以蔽之,书法创作要诀是使篆“婉能”,使隶“精密”、使草“流畅”、使章“简便”,汇诸长于腕下,自然成就书家。
三、《书谱》的笔法原理和书道传承
书法实践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而书法创作积累到一定程度可以提炼形成书法经典理论,两者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相辅相成的,不但有书法文化哲学上的渊源,更有笔墨技法上的传承,两者统一于书法家的书法作品之中。而书风的传承主要是通过血(天)缘、地缘、人(仕、官)缘脉络图谱来完成的。
(一)《书谱》草书原理剖析(图1)
(二)《书谱》及草书笔法入古出新内部传承的天缘、地缘、人缘脉络图谱(图2)
天缘(血缘):主要存在于血缘关系的传递,父子、父女、叔侄、舅甥等。
地缘(乡缘):主要存在于地缘关系的传递,同乡、同族、师徒等以及相近区域书道交流。
人缘(官缘、仕缘):主要存在于同朝为官,系统内同级别、上下级等,同僚、同窗及其子弟等。
图1《书谱》草书原理剖析
图2《书谱》草书笔法传承图谱
四、《书谱》入古出新和晋唐草书一体化
唐代“干禄”文化发达,孙过庭虽然翰墨精到,但苦于阶层地位悬殊,依然未能改变其长期寄寓东宫门下的生活现实。虽然这也是其儒家精神积极入世的追求,但是仕途艰难使其逐渐转化为对道家玄学的奢望,继而在书艺上华丽转身,成就追求草书真、善、美和中和的书道理想。笔者通过对《书谱》的笔法、结体、运笔、章法、墨法等特征以及书学理论的分析,揭示孙过庭及其《书谱》对魏晋今草的入古出新。
(一)《书谱》的基调
《书谱》高古,溯源先秦,旁涉魏晋,赶超“二王”;其继承晋韵玄学书风,取法王羲之妍美风格,使用隶草笔势,在唐代书法力求晋法之余,吸收“二王”书风,融入章草、篆隶,以章草和今草相结合形成纵逸章草、小草,在王字藩篱之外独创一片唯美的天空。比较王羲之《十七帖》和孙过庭《书谱》(表1),王羲之崇尚古法,力求中和典雅、不激不厉,用笔精熟、方圆并举、自然超脱、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字结体寓方于圆、藏折于转,而圆转处、含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其章法字势相顾,却行行分明,字字形断,却行气贯通;其用墨变化不是很大,用笔舒缓,如羽扇纶巾,又似闲庭信步;其整体气息温文尔雅,典范肃穆,有魏晋超尘风度,有富贵气。
孙过庭崇尚“二王”及前贤,善守晋法,其用笔入古出新,吸取“二王”用笔,又动静得宜;结体古朴灵活,大小不同,姿态各异,正斜对比,疏密错落;章法古奥又出新意,富有节奏,书为心画;墨色变化丰富,浓、淡、枯、湿,大起大落;点画跳跃、激荡,线条粗细、轻重、强弱对比明显,通篇富“二王”气息,又有钟繇隶意、张芝草情,有尺牍书卷意味。比较王羲之与孙过庭的书风基调,从笔法、结体、章法、墨法到气韵节奏,孙过庭草书已达心手双畅,其《书谱》在初唐书法文化高峰的大环境下独出魏晋遗韵、古籀汉隶的“书卷气”。
(二)笔法比较
唐朝学者吕总说孙过庭书法用笔的特点如“丹崖绝壑,笔势坚挺”[2]。与《十七帖》相比,其点似高空坠石,如“言”字;横似勒马用缰,如“无”字;竖似强弩劲射,如“情”字;撇似篦之掠发,如“少”字;捺似蹙笔急刹,如“人”字;钩似冰上蹴鞠,如“未”字;折似篆籀绞转,如“同”字。总揽《书谱》用笔,其基本特点是:继承“二王”技法,点画之内给人以丰满圆转,轻重映带,变化无穷的直观印象。其笔势坚劲,能够兼容飘逸、刚健与沉着婀娜的不同艺术特点,做到质、妍的统一。
五、《书谱》开启草书晋韵的美感经验
古代书法审美偏重艺术个性创造书法品格的同时,隐含着对独立人格魅力的赏悦。
《书谱》回顾了钟繇、张芝、“二王”的成就及不同书风,指出其总体特点是“古质而今妍”。即他们走在书法创新的最前列,是当时人们的美感在书法上的集中体现。南朝萧衍捧王羲之书法为神品有云:“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3]唐太宗更是尊其为书圣,他在《王羲之传论》写道:“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
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之类,何足论哉!”[4]朱履贞在《书学捷要》中述及:“草书必宗右军……惟孙虔礼草书《书谱》,全法右军,而三千七百余言,一气贯注,笔致尚存,实为草书至宝。”[5]《宣和书谱》也说孙过庭作草书“咄咄逼羲献,尤妙于用笔。峻拔刚断,出于天才,非功用积习所至。善临摹,往往真赝不能辨”。可见孙过庭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得“二王”之法,再加之超凡天分,从而形成王羲之书法的直系旁支,同时具有自己特色的孙氏草书体系。
比较王羲之与孙过庭的笔法、结体、墨法、章法、气韵、书风、美感等基调,可见《书谱》已达到书法创作炉火纯青的境界。其全卷结合晋唐的严谨楷法、融通章草汉隶的高古朴茂气韵,开拓笔势,看似左倒右歪,实则笔力劲健、骨力洞达、毫端硬峭、筋骨恣肆,其中“二王”气息浓厚,有钟繇笔意,有晋人风度,有书卷气。
《书谱》理论承袭魏晋遗风,处处渗透着儒家的中和美学,墨迹也全是“二王”之韵,对汉魏以来书法理论及草书的总结和批判为唐宋及之后的狂草的继承、发展和兴盛形成了一定的铺垫。实现了晋唐草书一体化,树立了中国草书创新高峰。孙过庭及其《书谱》体现的入古出新,构建了草书艺术创作的理想蓝图,开创了书法理论与创作辩证结合的全新创作模式,开启了草书浪漫主义唯美书风。
参考文献:
[1]上海书画出版社.孙过庭书谱[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1:42.
[2]崔尔平.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34.
[3]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81.
[4]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122.
[5]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607.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sgtdzcdjsyjdsysfdrgcx.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