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湘中古宗祠中的石刻楹联书法不仅是书法艺术的重要体现,也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展现了湖南地区的历史底蕴和人文精神。文章从石刻楹联书法的艺术形式、风格特征两个方面探讨湘中古宗祠中的石刻楹联书法的艺术特色,为当代楹联书法创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艺术特色;楹联书法;宗祠;湘中
楹联文化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南是我国“四个楹联大省”之一,《湖南日报》曾推出《楹联里的湖南》这一文化专题报道,由此可见楹联在湖湘文化中的重要性。湘中古宗祠中的石刻楹联书法不仅是研究湖湘楹联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且为研究楹联文化开拓了新视角。把楹联文化同中国书法结合在一起,从书法的角度去探求其中所蕴含的文化特色和艺术价值。
一、湘中古宗祠中石刻楹联书法的艺术形式
楹联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楹”在《古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指房屋的柱子。特指厅堂的前柱。”[1]楹联便是指楹柱上的对联。从楹联文字意义的角度来看,它是一种寄托某种精神情感的表现形式。它既适用于正式场合,如用作铭功纪事或点缀宫殿、庙宇、宗祠等;也在知识分子当中流行,被当作一种娱乐消遣、传播文化的手段等,如文人墨客借此吟古今、弄风月,学院用作勉子弟、警后生的示语。
图1“鄢氏宗祠”门联
明朝时经过太祖朱元璋的倡导,春联的广泛普及更是使得楹联文化在寻常百姓间普遍流行开来,演变为一种习俗。楹联是人们精神的承继,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和民俗性,又有着艺术性和视觉审美价值。以湘中古宗祠中的石刻楹联书法为例。
宗祠是一个家族中供奉祖先牌位、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宗祠中的楹联内容一般是对家族、祖先的颂扬,对过去的回顾或是对未来的祝愿等。以湘中古宗祠中的石刻楹联为代表,如新化吉庆镇“鄢氏宗祠”的门联:“一树甘棠桂兰普荫,千秋宗室苹藻皆香。”(图1)其中“一树甘棠”出自《诗经》:“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2]后来常被用来比喻一个人美好的德行会影响和造福他人。“苹藻”泛指祭祀用的物品。这副门联的意思就是先祖们美好的德行、品行长久地护佑着子孙,宗族祭祀的祭品千载留香,即意喻家族昌盛。
图2“萧氏宗祠”门联
从宗祠中楹联的形式来看,比较注重形式的对仗、工整。一般遵循着六个方面的要求,即“六相”,要求楹联的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内容相关等。如清代人车万育编写的《声律启蒙》中云:“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3]从单字到多字对,声调和谐、词性相对,由此楹联内容形式的对称给人以稳重、和谐之感。
但其字数又相当灵活,可长可短。有四字、五字、七字等不同字数,也有长联可达数十字甚至上百字,其字数的长短不一为书写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和形式选择,更有益于展现书法艺术形式的多样性。楹联脱胎于骈赋律诗,从宗祠中楹联的韵律来看,是合乎诗律的。楹联也称对联,这里“对”也是声调格律的要求,以七字联为例,出句和对句的第五字平仄要相反。
如新化科头乡“萧氏宗祠”门联:“重敦孝友新民族,合整图书续世家。”(图2)声调图式为:“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诗律中的拗救原则在楹联中同样适用,如新化槎溪镇“杨氏宗祠”门联:“万户旌功自洪武,五溪分派此源头。”声调图式为:“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出句属于五拗六救式特殊句,对句“一三不论,二四分明”,符合格律诗的声调规律,“异音相从”与“同声相应”具有强烈的节奏特征。
此外,上下联的末尾字通常要押韵,韵字声调要符合“仄起平收”的原则,如此使得楹联声调韵律和谐,读来朗朗上口,大大增强了文字的艺术感染力。
二、湘中古宗祠中石刻楹联书法的风格特征
湘中古宗祠中的石刻楹联书法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同时又具有明显的功能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它的艺术形态,现以湖南娄底市新化县的几处古宗祠石刻楹联书法为例,从石刻楹联书法的线条、笔势、结构等方面分析其风格特征。
(一)线条
苏轼云:“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4]宗白华承袭此观点并进一步诠释:书家使字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是通过较抽象的点、线、笔画,使我们从情感和想象里体会到客体形象里的骨、筋、血、肉[5]。字的筋骨血肉是靠点画来体现的,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线条,线条是书法艺术形态的根本。湘中古宗祠中的石刻楹联书法线条质厚而匀直,粗细变化较少且不明显。
图3“袁氏宗祠”门联
这个特点与书体的选择有关,受宗祠建筑庄重性的影响,刻写楹联时的书体通常选择沉稳、庄严的书体,比如隶书、楷书或是篆书。另外,由于所书文字较大,为了篇章的和谐美观,便有意识地减少笔画间的提按顿挫等用笔技巧,使线条愈加厚重和劲直。如新化槎溪镇“杨氏宗祠”门联:“万户旌功自洪武,五溪分派此源头。”是典型的颜真卿楷书风格,但在刻画中省去了横画起止处的顿笔和笔画中段的提笔动作,颜体横细竖粗的特征也变得不那么分明。用笔画线条的清晰明显突出了结构字形,服务于人们对大字楹联观赏效果的需要。
(二)笔势
点画线条的呈现全赖用笔,湘中古宗祠中石刻楹联书法最为突出的用笔特征是秉承中锋用笔的传统,万毫齐力,聚于一端,以保证线条的圆厚和劲挺。通常笔法技巧简单,节奏沉稳,各种点画形态在笔的运动中产生。但是笔法简单并不意味着不重视用笔,米芾曾提出:“大字如小字,小字如大字。”[6]大字的笔法、结字要像小字般精妙,也要有精微的笔法,锋势备全字才能有精神,而小字也要有大字般的势态。
董其昌对此总结出“须得势乃传”,并提出“以劲利取势”[7]。劲利乃是指对用笔的要求,下笔用力、行笔果决。湘中古宗祠的石刻楹联作为古建筑、文化的一部分,与书案上仔细观摩赏玩的尺牍书作不同,人们在露天席地中观赏,书法要与周围的建筑、景色相映衬。
其最紧要处在于笔力,字有筋骨才能展现出勃勃的生气和活泼的神态,才可能与自然和人文相得益彰。如新化槎溪镇“杨氏宗祠”门联下联中的“派”字,细笔画处亦劲挺有力,上联“旌”字的一撇曲细而不软、不弱。这副门联用笔果敢干脆、从容不迫,节奏平稳鲜明,庄严肃穆之气丝丝缕缕凸显。新化县文田镇“罗氏宗祠”楹联书法,落笔如山崩石坠,迅猛有力。用笔方峻锐利,笔力强劲,笔锋运用自如,以涩取势,得沉着痛快意,写出的点画骨力刚劲,干脆挺拔。
(三)结构字形
楹联文化在我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下至平民百姓,上至皇室宗亲,特别是士大夫群体,平均文化程度较高,楹联文化相当普遍,形式也最是多样。而这些人并非都是书法家,所以除专门为艺术创作的楹联形式作品外,悬挂粘贴或刻在宫殿、府宅、宗祠等建筑上的楹联书法,书写者在创作时不得不把大众审美这一重要因素考虑进去,同时书法的风格也要与所在的场合相适应,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艺术性的发挥。
在家族宗祠如此庄重严肃的场所,字形重心的端稳和结构的整饬自不必说,崎侧险怪的造型鲜少见到。如新化县游家镇乌石村“袁氏宗祠”门联取法于魏碑(图3),采用的是平画宽结的构型方式,字形外轮廓线多为方形,结字匀称,没有特别突出的笔画,字形端庄博雅。
此外,苏轼还曾提出过关于大字书的要求,他说“: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8]相对来说,湘中古宗祠的石刻楹联书法是较为符合的。如新化县文田镇“罗氏宗祠”门联,采用斜画紧结的结构造型方法。其中上联和下联的第一个字都是左右结构,字的两个部件结合得紧密无间。
字的横向笔画往往向右上倾斜,以便于压缩空间、收紧中宫,收放关系较为明显。还有新化科头乡“萧氏宗祠”门联更是茂密无间“,重”“书”“续”几个字的横画排叠密不透风,其他平行笔画间也尽量压缩空间。此联书法起收笔皆用藏锋,线条中段扎实有力,转折处以圆转为主,字中几乎无提按动作,带有较明显的隶书笔意,更显得端稳、宽博、厚重。
(四)形式空间
湘中古宗祠中的石刻楹联书法形式是服务于建筑的,楹联书法的章法布局和空间安排,同时也代表着建筑设计风格的审美情趣。在一定的条件下,楹联书法的书体与风格、字距与单字大小都要遵循着古代建筑空间的美学规律。而单纯从书法艺术方面来说,章法形式对书法的风格和气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云:“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盖所谓行间茂密是也。”[9]这里的“行间茂密”指的是字里行间气息盈足、血脉贯通。楹联书法分上下两联,两联之间动辄相隔几米,如何使得两联之间在独立中又相互呼应则是机要所在。
这就要求上下联在风格上相统一,还有两联的字距要相互协调,不可相差过甚,以及上下联起止处的位置和文字左右的边距都要在视觉上保持协调统一。如新化吉庆镇“鄢氏宗祠”门联,除书法风格的统一外,形式章法的和谐也尤为重要。
此外,在强调整体感的同时,上下联书法的对比和变化也很值得重视,这突出了石刻楹联书法的艺术性,使得人们获得更加丰富的视觉体验。如新化县文田镇“罗氏宗祠”门联,上联“豫章”两字与下联起首“镇抚”两字的大小对比,上联中“大”和下联“遗”字的疏密对比以及上下联文字并非字字对齐,字距的灵活变动,让章法更加活泼。由于湘中古宗祠中石刻楹联书法的刻制方法,相较于墨迹,多了一股因刻石日久而弥生的金石气,再加上其特殊的艺术形式和用笔技巧,形成了其别样的风格特色。
三、湘中古宗祠中的石刻楹联书法对当代楹联书法创作的启示
当代的楹联写作氛围已大不如前,流行程度也远不如古时,楹联写作在当下社会环境中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我们需要从多方面探寻其发展路径。楹联的创作重点有两点。其一,在内容创作上,湘中古宗祠楹联对仗工整、格律整齐,内容贴合场所,反映着当时人们的价值观念。在现代社会中,楹联书法创作应当保持基本的格律形式要求,让对联结构分明、逻辑清晰。
在规定的创作主题内,内容要尽量紧密贴合时代。楹联当属于一种文学创作,理应反映时代的风貌和当代的精神追求,同时将古代楹联中所蕴含的精神文化内涵与现代价值观有机融合,增强楹联的现实意义与感染力,使其在当今时代焕发活力,这也是对创作者的一次考验。
其二,从书法艺术的角度上来说,我们面临的问题是现代楹联书法创作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如何注入现代思想与个性表达,更好地融入新时代艺术符号,展现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与文化意义。以湘中古宗祠楹联书法来说,其在笔法上以中锋用笔为主,精神内敛,无外耀争折之险。下笔有力,文字筋骨备全,行笔从容、运笔自如,写出的线条劲挺遒厚。
结构经营上遵循“计白当黑”的美学原则,字形端稳整饬,布白和谐匀称,上下联之间即使独立但又在对比变化中相互呼应、血脉贯通等。这些用笔结字的技巧以及章法规范都使得我们受益匪浅。而如今时代日新月异,人们的精神需求不断增长,审美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创作者不光要从湘中古宗祠中传统的石刻楹联书法中汲取养分,而且要开阔自己的视野,拓宽楹联书法创作的取法范围和灵感来源。
当代的楹联书法创作要求书写者在“守正”与“创新”的动态平衡中不断使楹联书法与时代精神相融合,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同时,不断赋予楹联书法更加丰富的时代内涵,使其呈现出崭新的风貌,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古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14:1635.
[2]佚名.诗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6:16.
[3]车万育.声律启蒙[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7:1.
[4]苏轼.东坡题跋[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140.
[5]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200.
[6]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381.
[7]董其昌.画禅室随笔[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10.
[8]苏轼.东坡题跋[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151.
[9]董其昌.画禅室随笔[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5.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XiangZhongGuZongZhongShiKeLianShuFaDeYiShuTeSe.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