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高校书法美育中,灌输式技法教学、量化式技法评价的教育模式十分突出,是局限于 书法技能追求的教育模式。滕守尧先生提出的生态式艺术教育意在改变各种知识之间的生态失衡 关系,在生态式艺术教育理论的启示下,从当前高校书法美育面临的困境出发,探讨生态式书法 美育的意义,并且以书法鉴赏课程为落脚点,通过这一研究探索在更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艺术感 知力、人文素质和创新性思维。
一、走向多元化的生态式艺术教育
生态式教育是以实现受教育者各学科知识的配合性、统一性、均衡性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是 指以一种生态的原理和方法来思考、解释复杂的教育问题的理念和策略,实现多元知识之间的一 种互补共生、融合交叉的教育生态关系。我国首先提出生态式艺术教育的是美学家与艺术教育家 滕守尧先生,在他的著作《艺术与创生:生态式艺术教育概论》中,就全面地提到了生态式艺术 教育理论以及教学方法。概而言之,滕守尧先生的生态式艺术教育就是把每个艺术门类单元都视 为一个单独的生态系统,强调每个系统之间的互补融合,形成一种可持续的教育生态关系。
这一 教学中各异质生态因子达到互生互补、和谐共生的生态关系,使学生的艺术感受力、审美意识、 文化素养和思维创造力在相互联通中都得到同步发展,实现艺术教育在多元化的基础上深层次地 协调发展。在当代美育普及的大背景下,书法美育作为其中的一部分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我国 当前书法教学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笔法、字法、章法、欣赏教学等层面,较少将书法教学活动 放在整个教育生态系统中研究。在生态式艺术教育理论启示下,可以让书法教学突破专业限制, 探索新时代高校书法美育的实践路径。
二、当代高校书法美育的困境
(一)单一的技法教学
在当代的高校书法美育中,技法的单一授受模式十分普遍和突出。当受教育者仅仅以技法的 思维面对静态的书法,往往忽视的是自然书写时的运动轨迹中传达出的情感的变化,而过多地关 注作品形式是否完美——笔法的到位与否、结构是否准确。这是由于书法作品是以图式的形式出 现,对作品追求极致的品评方式符合正常的审美心理,但是这种书法教育方式使得书法中“法” 的遵守与“意”的表达成为严重冲突。以技法为标准的单一性和片面性必然要求高度理性的工匠 书写而使艺术丧失了书法的文化精神与艺术境界。平时训练中所强调的“笔法、结构、章法”是 书法表面的“象”,是表达作者心中“意”的载体,这就导致部分受教育者仅仅拘泥于表象书迹 而不明其“意”,形成不变的书法赏评思维惯式,不能揭示书法的“意境”美感。
(二)学科融合不全面
书法美育生态应该是多元、涵盖多方的,无论是站在传统历史文化的立场上,还是站在艺术 的立场上看待当代书法美育,书法都需要一个点来作为支撑,仅仅靠手头的技法写字难以触及书 法深层的意蕴。因为书法首先是以汉字为载体,以表意为作用,其次才是艺术上的价值,所以需 要文字、诗词、艺术等多学科的滋养。尽管诗文书画的兼修教育长路漫漫,书法美育普及的价值 取向也不是培养诸艺兼擅多能的学生,而是通过培养学生多元艺术的敏锐感受力来联通起美感生 态系统的建立,但这也不啻为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中国历史上每一位经典书家,其本身既是书 法家,又是文学家或者画家,甚至是科学家。只是当代的书法教育实施了学科化教学之后,才隔 离了与多学科之间的血肉联系与文化滋养,其他学科知识的缺位也使得当代书法存在空洞化、浅薄化的现象,单一的修养终究也不能够形成良好的书法美育生态。重新审视书法与其他姊妹学科 之间的内在联系,重新认识多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是当下书法美育必然要重新认识的一个 重要维度。
(三)书法审美评价角度不全面
在高校书法学习中,古代经典法帖的临习和欣赏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实际上属于一个问 题的两面,两者相辅相成,学习者书法欣赏的各个心理向度都非常具体地作用于书法临摹创作当 中。在当代具体的书法审美欣赏教育实践中,由于一些固化的工匠式技法审美标准而使得书法审 美走向了偏执,极大地损坏了书法赏评的价值。 书法审美评价具有批评并反作用于作品的重要功能,高级的欣赏也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当 学生面对经典作品时,其实赏评的是书家一生多方面修养的积累,加上个人意趣、情志、偶然体 验等掺入,是书家对书法美的整体深刻理解。
但是对于书家来说,这些表达与感受应该是不经意 间产生的。如果用一种技法的思维落实到欣赏的标准,将传统变成文本照本宣科,结果大概率是 难以触及书法欣赏的玄妙与精微之处,经典作品不经意流露出来的个性之处的审美隔阂也容易成 为滋生“江湖书法”“丑书”的温床。在这样的审美教育生态中,往往造成在正书的书写上僵化 整齐,缺乏生气;在行草书方面又牵强连笔,全无草法,要么运笔节奏单一呆板,要么体势夸张, 故作扭动。由于缺乏全面的审美引领,对中国传统的固化认识,导致人们不同程度地误入歧途, 下笔自然就难以展现书法的独特审美。
三、生态式艺术教育理论对高校书法美育实践路径的启示
(一)书法美育生态领域内的审美净化
在当代书法美育生态领域中,以丑为美、美不自知的情况并不少见,真善美与假丑恶虽然明 确对立,但对于书法审美学习中的学生来说辨别起来有时并不容易,就如常言道:真理跨越一步 就有可能成为谬论。加上近些年社会上出现的“江湖书法”“丑书”等,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 是,也让学生们对于书法美的认识有所迷失。
基于古代传统哲学阴阳理论,在书法理论中也常常采取一种矛盾集合的赏评方式,比如“欹 正相生”“带燥方润”等,将两种对立的风格结合于一处。这种带有朴素辩证法的思考,初看来 似乎有些玄虚的味道,才会使得初学者审美判断迷失方向。所以在书法美育生态中不应该以一种 单一的审美范式应用于书法欣赏,让书法美育生态中的异质因子达到和谐共生的关系,通过“异 质同构”的形式,使审美评价更加接近“智慧”本身的创生性结构,这需要一种包容性的审美眼 光,大自然中何尝没有丑石、奇松、颓峰、绝岸这些看似不同凡响的美呢?艺术美亦然。
所以在 书法欣赏教学中,尊重不同个性美的构成是基础。着意在看似近似的风格中作出区别判断,奔放 不是粗野,温婉不是细弱,古拙不是幼稚,由此才能引领学习者进入书法风格的堂奥。以“美的 个性”为基础作欣赏辨别,并对美的类型作深度判断,美丑之分也自然明晰。以炫人耳目为出发 点的违背自然胸臆、缺乏自然书写意识的刻意扭捏作态即为“丑书”。
比如学书不深者,追求高 古而故作老态,都是片面的、僵化的。在书法美育生态中,不能以简单的是非对错判断当作审美 判定,以无知当真理,辨丑的意义也在于促进艺术感知的提高。只有在活用传统、深入把握书法 史来培养对书法艺术语言的敏锐感知力的前提下,将书法美育生态内部审美净化,才能更进一步 构建书法与其他学科门类的生态联系。
(二)构建多维生态联系的书法教学模式
书法美育的生态教育需要文、史、哲等多学科、多专业的知识支撑。清代杨守敬《学书迩言》 中云:“梁山舟答张芑堂书,谓学书有三要:天分第一,多见次之,多写又次之,此定论也。”“而 余又增以二要,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一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 于行间。”书法境界的提升有赖于三方面的齐头并进——功夫、天分、学问。除去功夫和天分, 其中的学问便是多学科的知识支撑。学问不足,固守一法,不能成家;因此学书不但需要勤奋、 汗水、培植功力,还需要历游、知识、开阔胸襟,培育艺术性灵,这就是传统书学理论中所谓的“字外功”。
在这个学科分类越来越细、新学科层出不穷的时代,哪些学问是作为一个书法学习 者的“字外功”应该涉猎的呢?笔者认为首先是与书法最直接相关的传统书法理论与史论,它提 供了历代书法艺术发展、变化的全部参照,使学习者拥有开阔的眼界,是编织书法学习者个人风 格艺术的蓝图。
其次是和书法相关的传统姊妹艺术学科,书法与其他姊妹艺术诸如绘画、音乐等 的艺术本质、表现规律具有与生俱来的共通性,学习书法需要采撷优秀的艺术形式,丰富书法的 表现形式。第三是文学、历史、哲学,这是传统国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书法学科的传统文化 基础。书法与文史哲,都是人生激情的吐露,虽属不同艺术类别,精神上却息息相通,文思的畅 达也可以推动书情的妙响。借助诸多知识和学科的优势打牢“体”的基础,为“用”服务,最终 达到多方优势资源互补和多方面影响的叠加效应。
四、生态式高校书法美育的探索——以书法审美鉴赏为例
(一)书法审美欣赏不可量化
生态式艺术教育强调的是在教育过程中建立的一种协调平衡发展的生态关系,而非一种技术 手段的揠苗助长,所以尤其要在书法审美欣赏教育上构建一种质性而非理性分析的量化评价方 式。审美虽然是一种感性与理性互相交织的活动,但是美是不可言说的,美是不能被量化分析出 来的。只关注书法技术准确与否的教授评价方式,导致书法教育从教育生态中独立出来,率先打 破了生态平衡,其结果就是缺失了人文素养的艺术教育,难以实现健康的发展。
在当代对法度森 严的唐代楷书结构规律的学习探究上,有些人讲究非常细致入微的“增之一分太长,减之一分太 短”的结构规则,各单位构字部件的配合缜密而唯美,却减少了书法应当作为“人”的艺术,少 了“人”的意味,唐代楷法应是活参,而非固守。 本小节试图从传统美学辩证思维的角度,对书法结构鉴赏进行分析评价,探寻书法结构美的 辩证表现形式,通过对实例的分析,使学生在技法训练上更有指向性。
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提出过一个关于中国书法美学的对立统一规律的观点“违而不犯, 和而不同”,概括性地将书法结构形象美的辩证规律点明。在书法结构欣赏中,“违”就是指一个 字里线条错杂、参差,就是组成书法的各笔画乃至细部都各有其个性与外形,这样的结构才有“大 珠小珠落玉盘”的节奏美。书法结构如果能疏密相杂,长短交错,如王铎《前辈孟宗伯立轴》中 的“韩”字(图 1);欹正相生,如王铎《前辈孟宗伯立轴》中的“嗣”字(图 2),就能极尽沉 酣矫变之能,这便是传统书法艺术一个重要的审美标准——“变”。
好的书法作品结构也常常是 “愈不整齐,愈觉高妙”,如米芾《研山铭》中的“昆”字(图 3)。如果仅仅只求整齐统一的准 确性,或许,刻本印刷字技术就可以取代书法的结体之美了。但是,书法结构的“违”不是没有 限度的,孙过庭才提出“违”中有“和”,“和”就是协调、秩序、和顺,就是各个笔画在变化中 又能和谐融洽。如果没有“和”,那“违”也必定走向“犯”。显然,书法结体的“违”中有“和” 是引导眼睛对变化无常的追逐,是能引起心灵美的愉悦。经典法书的结构之美,无不昭示了书家 传统辩证美学的思维,欣赏者也感受着书家书写时思维闪现的情感,由审美思想落实到细处的教 育生态或许相比量化一个结构最佳临界点的技术手段多了一份审美享受。
(二)书法审美心理多维向度
在生态式艺术教育启示下的书法审美鉴赏教育课程需要基于几个维度:一是作为形式表现的 技巧,二是作为视觉的艺术,三是作为文化修养的书法。所以欣赏书法的基本境界是书法的基本 功和技巧;其次是作品的气息与神采;再高的境界就是把作品和人生联系起来,由此品评书家的 意趣,体会作品的意境,获得美感意义和境界升华。
书法外在的墨迹形象是区别于其他艺术的基本特征,也是其技法的具体表现,具体是书法所 展现出来的一切可视形象的内在形式的综合,这也是书法教育生态的基础。书法外在的墨迹形象 是具有个人意味和美感的线条形象、结构形象、章法形象、墨法形象,是通过技法训练之后所呈 现出的可产生美感共鸣的观照对象而非有固定标准的汉字形象,这种作为技法手段唤起学习者心 中美感的训练是书法审美教育生态的根源维度。 中国书法与其他艺术门类一样是情感艺术,它的艺术形式是通过线条、结构以及章法的趋势 去表现丰富的情感世界,呈现真实的自我。
那些表达生命感情的节奏、韵律、气息等,无论绘画、 书法、诗文、雕塑、园林、建筑,总在那艺术里回旋行动,如真正代表唐代书法艺术高度的狂草 和唐诗所体现出来的浪漫主义精神是一致的,二者共同书写了盛唐文化最辉煌的篇章。颠张醉素 的狂草与李白无拘无束的诗一样,“迅疾骇人”,把悲欢情感倾注在笔墨之间,一切都是浪漫的、 创造性的性情表现,其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又具有一种音乐性的美,那种强烈的律动、节奏感, 自由自在的语言转换和丰富的情感表现,给予我们的是一种音乐性的流动的美感体验。
因此其他 艺术门类的内在形式与情感表达也和书法的内在精神具有同一性,均衡书法教育生态,还需要从 其他艺术门类出发去构建多维的审美联觉和心理向度。 传统哲学中的美学意识是鉴赏书法作品的前提,这也是学生鉴赏学习时产生二次创作的关 键,古人形容王羲之的字“翩若惊鸿,矫若游龙”,没有中国文化素养的人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 审美意象中建立起这八个字的情景联系,更遑论进一步体味作品的神韵。传统文化中用以联想和 兴比的素材越多,产生的情景联想则越丰富,意境也越深远。在书法审美鉴赏中,前情就是对中 华文化素养的沉淀,后意就是对书法作品品评后的赞叹。
例如在书法气息的审美鉴赏中,传统美 学讲究“气韵生动”,“气”是造化艺术的根源。因而在探究书法“气势”的鉴赏教育中,宜通过 化平面静止的图像为活脱脱的艺术,通过线条内在的力感与动势感,加上辅助线的暗示,如褚遂 良《大字阴符经》中的“乎”(图 4)、“子”(图 5),因动而成势,理解在静止的点画线条中包含 飞动之势,创造了线条内部的视觉张力。
在书法气韵鉴赏中,其实就是一种对生命情调的玩味。在残破斑驳的残碑断碣面前,玩味金 石气息,是对历史和生命的深情追抚,它唤起人们的历史感。金石气,是在一种刀锋凌厉之美和 枯拙天然之美中,折射出对永恒感的追求;书卷气,则是一种在清新淡雅和流美飘逸之中流露出 的文人士大夫在精神上对世俗的超越。从传统文化出发审视书法的内在气息,是贯通书法审美意 象和人生境界的通道,也是当代书法教育生态突破的缺口之一。
(三)书法审美感知的层次联通
书法的审美感知是一个具有不同层次的动态递进过程,例如中国传统美学将审美感知分为味 象、观气和悟道三个层次。书法的味象就是主体对笔墨书写痕迹层面的感知,即直接具身体验;书法的观气就是主体对书法抽象形式语言层面的把握,也就是认同具身体验;而书法的悟道就是 主观的成分占据了主导地位,也就是反思具身体验,在这一层次中主客合二为一,物我融为一体, 从而达到一种圆融自在的境界。
在味象层次中是对书写痕迹的全面把握及其带来的感受,这一感 知层次不仅仅是用眼睛去观察书法,而是以一种身体的全息性去感知和体验书法,在这一直接体 验层面,身体的在场唤醒好奇,调动情绪,获得新知,享受愉悦,所以在书法审美的初层次阶段, 最应该注重审美主体的全息性而获得最本真的“物性”的一面。书法的观气是在直接体验的基础 上,主客体之间形成的有效互动,从而更深层次地去把握书法,获得精神和身体上的双重自由感, 因此姜夔将草书的形态比附成身体的各种情势,坐行、乘跃、歌舞,等等,才有了“担夫争道” “公孙大娘舞剑器”“锥画沙”“印印泥”等认同体验和情感之思。
书法的悟道层次是经历了前两 个层次之后的反思,这一体验过程是反向的思考,它的意向性是反过来朝意向主体内部照射,达 到一种身体性和精神性的双重自由的境界。所以书法的审美感知递进是由初层次的官能触引到情 意之思再到最后的情感触动。
生态式书法审美教学就是一种蕴含生态学理念的书法美育,即强调审美生态系统层次的相互 递进和联通,打破生态失衡状态,目的是连接所有审美层次而起到核心辐射的作用。提高了艺术 能力和人文素养,学生才不会在混乱的审美层次之间顾此而言他或语焉不详。所以,需要对书法 的审美感知层次和层次动态连接过程有明晰的理解。
书法的审美感知教学目的在于培养拥有敏锐 艺术感受力和文化认同感的学生,所以需要在深层次的联通中去宏观地把握书法的深层内涵与人 文深度,才不会在孤立的审美层次中陷入具体的解读而减弱书法文化的活力与深度。
结 语
生态式艺术教育理论启示下的高校书法美育是以生态存在论为哲学基础、以生态系统中的关 系之美为教育导向、以学生的敏锐艺术感知力与创造力为教学目标的教育形态,启发书法审美欣 赏教育从多角度出发共同提升对书法艺术的感性认识。
从“审美居先”的角度来看待书法欣赏教 育的审美与辨丑,净化书法审美教育内部生态,提升学生的辨认力,在这样的知觉性状态中,潜 移默化地培养书法的创造性思维。另一方面是从文史哲之类的交叉学科齐头并进,培养书法的“字 外功”,使书法教育成为一个多方面立体的艺术教育,促进书法教育中临摹、创作与欣赏三者之 间的可持续生态关系。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stsysjylldgxsfmydqs.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