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唐代而言,流传至今的宋人楷书作品十 分稀少。而像姜夔跋《王献之〈保母帖〉》这样 的小楷长卷,更是凤毛麟角。这幅作品曾在北京 故宫博物院的“赵孟 书画特展”中展出,令人 叹为观止。 书法作品写得好不好,法度固然是一个重 要参考,然而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就是书写者 的个人修养。这关系到个人的审美情调,最直接 的参考标准,就是读书多少。
姜夔是南宋数一数 二的词人,准确地说,他是一位全能音乐人,作 曲填词、舞蹈设计统统在行。清许增《榆园丛刻 本缀言》中谈到宋代的顶级音乐人,只有沈括和姜夔两位。这样的溢美之词不能没有依据,姜夔 有专辑《白石道人歌曲》传世,是流传至今的 唯一一部带有曲谱的宋代歌集,是仅存的研究宋 代词乐的珍贵资料。除此之外,他精通散文、诗 词、书法,可与苏轼媲美。总体而言,姜夔是宋 代顶级文人的代表,他的书法作品,如他的词一 样空灵典雅。
王献之《保母帖》原系清宫旧藏。流散后, 原帖和部分题跋(如赵孟頫 、郭天锡、董其昌、 徐守和等人的题跋)存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而 大部分题跋(如姜夔、周密、仇远、鲜于枢等人 的题跋)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姜夔《跋〈保母帖〉》,书于南宋嘉泰二年(1202年),长篇大 论,多达3000余字,可见姜夔对此帖之重视。这 篇评论文章是他应王畿之请所作,在当年是极流 行的好文。 姜夔的书法孤高清雅,毫无富丽堂皇、雍 容华贵的庙堂气息。
《王献之〈保母帖〉题跋卷》(局部)南宋 .姜夔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关于其学书渊源,宋人张世 南《游宦纪闻》云:“吾乡姜尧章,学书于单。 姜帖今亦少有。世南尝藏姜一帖,正与单论刘次 庄辈十数家释帖非是。”其中提到的“单”, 指的是单炜,字丙文。此人好古博雅,家中收藏 甚富,精于鉴赏。书法从王献之出,“笔法尤 妙”。宋周密《齐东野语》载:“又有单炜丙文 者,沅陵人,博学能文,得‘二王’笔法,字画 遒劲,合古法度,于考订法书尤精。
武举得官, 仕至路分,著声江湖间,名士大夫多与之交,自 号定斋居士。与尧章投分最稔,亦韵士也。”据 此可以大致推测,姜夔书法初从唐人入手,后以 单丙文为进阶,继而书学魏晋,于钟繇、“二 王”用功颇勤,最终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风貌。姜 夔自己也曾提到:“予学书卅年,晚得笔法于单 丙文,世无知者。”另外,他还有两行墨迹,在《落水本兰亭跋》中留存,书风接近王献之《洛 神赋帖》。
这篇长跋通篇端庄大方、一丝不苟。前后保 持了稳定一致的书写特征,没有丝毫懈怠。就书 风而言,此跋颇有欧阳询的影子,骨气劲峭,于 平正中见险绝,如“泰”“乃”等字;细观亦可 发现有“二王”小楷的风神,雅正高远,静气怡 人。在用笔上,此跋可用一个“轻”字概括。每 一笔画入纸时均轻轻落笔,没有过多的映带,在 行笔过程中轻轻带过,彰显一派清秀模样。
在结 体上,每个字均端正平稳,俨然一个儒雅平和的 书生,并没有当时“尚意”书风的洒脱。在章法 上,行距大、字距小,但字与字、行与行均保持 了大体一致的间距,显得疏朗静气,与同时期的 小楷作品相比,更显清新脱俗。 姜夔的词得到过很多人的赞美。南宋张炎 在《词源》中说:“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 无迹。”而叶嘉莹先生讲到姜夔时说:“姜白石 词的好处在于他的不庸俗,只是他有心要出奇制 胜的意思太多了,直接感发的生命反而受了损伤 ……对国事的悲慨和对过去爱情的怀念,是他词 里主要的两种感情。掌握了这两种感情,才能懂 他的词。” 虽然才学极高,但姜夔终其一生都是布衣 之士,未曾踏入仕途。
他祖籍江西,幼年时随父 亲到了湖北汉阳的治所,后来父亲在任上去世, 尚未成年的他只好住到嫁在汉川山阳村的姐姐 家。成年以后,他像流浪诗人一样,漂泊于江淮 间。但他仍不放弃“高考”的努力,其间四次回 到江西应考,而一无所中。南宋庆元三年(1197 年),他进京献上《大乐议》《琴瑟考古图》各 一卷,朝廷破格批准他免除乡试直接参加举人 考试,然而仍是落第。好在他的才华得到诗人萧 德藻的欣赏,萧德藻把侄女嫁给他,还给他买房 安居。
介绍他认识杨万里,由杨万里认识了范成 大,然后又与张鑑 、张鑑 两位词人来往。这些人在 当时都十分富有,时常接济姜夔,不过在他们相 继去世之后,姜夔又陷入困窘。贫病交加的他最 后中风而死,葬于杭州钱塘门外的西马塍,这也 是他晚年居住了十几年的地方……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wangXianZhiBaoMuTie.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