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聚仁先生于1972年1月12日,写给时任香港《大公报》社长费彝民先生的信札,史料价值极高。今年6月26日,是曹聚仁先生诞辰110周年,现将这封珍贵的遗札整理发表,以飨读者。
有“国共密使”之称的曹聚仁先生,生前到底为两岸“和谈”做过一些什么事情,两岸国共当局一直守口如瓶,对此只字不提。数十年来,肯定者有之,怀疑者有之,造谣中伤者有之。曹聚仁先生成了一位“谜样的人物”。1972年7年23日在澳门病逝后,他几乎被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了。
曹聚仁致费彝民的遗札
据说曹聚仁先生去世8年后最早见诸报端的回忆文字,是其胞弟曹艺先生在《浦江文艺》杂志上发表的《无限绮思忆不真———哥哥曹聚仁八十周岁纪念》(1980年6月23日)。之后,在曹艺先生、曹聚仁夫人邓珂云女士等人的努力下,曹聚仁的自传《我与我的世界》(节选本),于1983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曹聚仁及其作品才逐渐被大陆的学界所认可。但他为两岸“和谈”奔走的相关事宜,也一度讳莫如深,不能在报刊上公开宣传报道。
曹艺先生先后支持过的李勇、李伟、柳白、卢敦基、丁言昭等人士,也先后出版了《曹聚仁研究》、《曹聚仁传》、《梅江叹往录》、《曹聚仁在上海》等书,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料,证实了曹聚仁曾为两岸和谈奔波,是不争的事实。
2009年,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了曹艺先生的遗作集《曹艺文选》,其中一篇《揭开〈曹聚仁致费彝民一封信〉的谜底》的文章,对于《曹聚仁研究》、《曹聚仁文选》等入选的《曹聚仁致费彝民的一封信》中出现的近20处错讹,都一一予以了纠正。
看完这封信,我们很能体会到曹聚仁先生为两岸和谈奔走的个中况味,信中隐隐透露了不少鲜为人知的内幕!信中说及“弟第一回返京,和陈先生(指陈毅———编者)谈得最久最多”,当是曹聚仁于1956年7月的首次访问北京。当时国共双方达成了“预定方案”,“是让经国和陈先生在福州口外川石岛作初步接触的”。信中“弟要想成为张岳军,已经不可能了”一句提及的张岳军,即张群,字岳军,是蒋介石的亲信和心腹,曾任台湾“总统府秘书长”、“总统府资政”。“在老人眼中,弟只是他的子侄辈,肯和我畅谈,已经是纡尊了”这一句,“老人”自然是蒋介石,“肯和我畅谈”,足见蒋介石对曹聚仁是信任的,曾与他“畅谈”过!至于如何“畅谈”,是面对面呢,还是通过第三者的传话,或者另有其它的渠道,如电话、电报或写信等形式,笔者也是不得而知!不过曹聚仁写给蒋介石父子的秘密报告的手稿,笔者是亲自见过的,它是曹聚仁用复写纸复制的底稿,包括他写给费彝民的这封信的手迹,生前交给了他弟弟曹艺先生保存。笔者有幸承蒙曹艺先生厚爱与信任,他将该信的手迹,复制了一份,送给了笔者研究之用(见下图)。“老人目前已经表示在他生前,要他做李后主是不可能的了”,这一句也可让我们明白,蒋介石不愿做“李后主”(李煜),是说明了他晚年不愿意在生前和大陆和平统一,而做“亡国之君”的。曹聚仁在信中谈到“经国身体也不好”,自己“又这么病废”,不过自己还是念念不忘这一“不小不大的事”———两岸和平统一。
这是一封意味深长的信,也让我们洞察了曹聚仁高尚无私的爱国情怀。
1999年7月5日,笔者拜访了中共中央调查部原部长罗青长,他题词称赞曹聚仁说:“为祖国统一大业,贡献了毕生精力。”并首次披露了周恩来总理对曹聚仁先生的评语———“爱国人士”。
曹聚仁在病逝前的半年,写给费彝民的这一封信札,是一份重要的历史文献,是“爱国人士”曹聚仁先生的爱国心迹流露,也是他为“祖国统一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