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书画比赛证书

北宋楷书中的融通现象研究

书画艺术网书画史论2025-10-24 09:06430
摘 要:融通是取法范畴的一种,具体表现为书家有选择地在不同样式的书法中汲取营养以供己用。北宋刻帖普及和金石学兴起都为融通现象的发生提供了条件。对楷书来说,笔者认为北宋书家对“唐法”的叛逆与重组,促使他们打破唐人留在楷书上的枷锁。关键词:融通;刻帖;金石学;欧阳修一、刻帖出现带来的融通北宋刻帖巩固了“二王”的正统地位,同时也改变了中国传统的书学模式,这为北宋书...

广告 各位艺友,有需要包装推广发软文的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艺术网创办21周年值得信赖点击❉❉☛ 在线办理

摘 要:融通是取法范畴的一种,具体表现为书家有选择地在不同样式的书法中汲取营养以供己用。北宋刻帖普及和金石学兴起都为融通现象的发生提供了条件。对楷书来说,笔者认为北宋书家对“唐法”的叛逆与重组,促使他们打破唐人留在楷书上的枷锁。

关键词:融通;刻帖;金石学;欧阳修

一、刻帖出现带来的融通

北宋刻帖巩固了“二王”的正统地位,同时也改变了中国传统的书学模式,这为北宋书法的融通提供了扎实的基础,也对北宋楷书的面貌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一)刻帖带来的学书变化

笔法传授在宋之前一直有很强的隐秘性,这种现象从人们熟知的“石室神授”“掘冢求笔法”等传说中可见一斑。故此,宋之前的书法多呈现出家族式的传承。如李嗣真《后书品》载:“(唐)太宗与韩王元昌,储扑射遂良等皆受之于史陵,储首师虞,后又学史,乃谓陵曰:‘此法更不可教人’是其妙处也。”[1]书法传承观念中的隐蔽性随着诸多刻帖的问世而逐渐变得透明。

北宋楷书中的融通现象研究 金石学 欧阳修 第1张

图 1 《王廷老题名》

书家可以通过对刻帖的学习而对笔法有所了解。如姜夔《续书谱》中曾记载:“翟伯寿问于米老曰:书法当如何?米老曰:无垂不宿,无往不收。”[2] 由此可见,北宋晚期的书家在书法传授上已毫无保密性而言。刻帖的出现使得书家人人皆可见笔法,在此情况下若书家还一味保密就显得毫无意义了。

刻帖对书法传承方式的影响则更加直接。刻帖为书家提供了大量的临摹范本,这一点在北宋之前是没有的,这导致北宋书法的传承模式由家学制的传承变为社会化的传承。正如杨加深先生所言:“可以说师法传承脉络经过五代混乱,至宋时已经断绝,无师而自学成家者越来越多,这也与捶拓与刻帖技术的流行有直接关系。”[3]

(二)行草书兴起带来的融通

自北宋中期开始,人们便可以在楷书中看到行草书的影响,而这一现象在北宋中后期的楷书中表现得更加明显。行书与楷书的融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笔画形态对行书的借鉴,其二是碑刻中的楷行相掺现象。笔画的独立完整是区分楷书与行书的基本特点。从北宋后期的楷书碑刻中可以发现,在楷书石刻中,笔画的独立性减弱,很多笔画样式有行书化的表现。

北宋楷书中的融通现象研究 金石学 欧阳修 第2张

图 2 《游灵岩记》

如元祐二年(1087 年)的《王鎡墓志》,在笔画的连接上和偏旁部件的运用上,选择了行书化的处理,第四行的“以”字将口字变为两点的书写方式是行书中最常用的表现手法。而这种现象在北宋后期的碑刻中并非个例,如元祐五年(1090 年)《元氏现庙学记》、元祐七年(1092 年)《吴贲墓记》,等等。

楷行相掺的现象在北宋后期的楷书石刻中表现得极为明显,在楷书中夹杂有明显的行书字体,这使得通篇节奏更为丰富。如熙宁八年(1075 年)的《王廷老题名》中第六行“兴”字与“教”字就是明显的行书字体,在楷书中掺杂行书字体并未使这件石刻的整体风格凌乱,反而使这件石刻带有趣味性(图 1)。

二、金石学的兴起带来的融通

宋代金石学的兴起对书法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果说北宋楷书对行草书的借鉴是宋人在楷书视觉效果上的突破,以迎合他们直抒己意的审美观点,那金石学之于楷书的意义则是宋人对于楷书复古的追求。

(一)金石学影响下的欧阳修楷书

欧阳修曾对自己的学书过程做出总结:“只日学草书,双日学真书。真书兼行,草书兼楷。”[4]由此看来,欧阳修对楷、行、草都较为擅长。欧阳修楷书尚存《集古录跋尾四则》,此帖点画细致严谨,有明显的唐人法度,但不只取法一家。正如黄庭坚说过:“欧阳文忠公颇于笔中用力,乃是古人法,但未雍容耳。”[5]虽不知黄庭坚的此番评论是基于欧阳修的哪些书作所言,但笔者认为用来形容《集古录跋尾四则》是极其贴切的。

北宋楷书中的融通现象研究 金石学 欧阳修 第3张

图 3 《有字号砖志》

欧阳修的书法起点并不高,从其书法生涯早期的“永叔书法最弱笔”到“颇于笔中用力”,其中的发展过程与他编著《集古录》不无关系。正如他所言:“余初不识书,因集古著录,所阅既多,遂稍识之,然则人其不可勉强于学也!治平元年(1064 年)三月晦日书。”欧阳修的楷书取法来自何处,从其题跋中也可窥见一二。《集古录题跋》中说:“右《孔子庙堂碑》,虞世南撰并书。

余为儿童时,尝得此碑以学书,当时刻画完好。后二十年复得斯本,则残缺如此,因感夫物之终弊,虽金石之坚不能自久,于是始欲集前世之遗文而藏之。[6] 吾家率更兰台世有清德,其笔法精妙,乃其余事。岂止士人楷模,虽海外夷狄皆知为贵。而后裔所宜勉族,庶几不损其美也。”[7]其书论《试笔》中又载:“余因李邕书得笔法,然为字绝不相类,岂得意而忘形者邪?”[8]以上几段论书题跋不难看出,欧阳修在楷书取法上涉猎广博。

至少在虞世南、欧阳询、李邕等唐代名家的身上都曾有过取法,而这个过程中最难能可贵的便是,欧阳修对于“得意忘形”的领悟。正因为如此,欧阳修才能在其书法中将古法化为己法。正如他自己所言:“学书当自成一家之体,其模仿他人,谓之奴书。”[9]除此之外,欧阳修对于颜真卿其人其书都颇为认同,这一点不论在其论书题跋中还是在其书迹中都有明显的体现。

如欧阳修在其《集古录跋尾中》说:“余谓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愈可爱也。其见宝于世存不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故虽其残缺,不忍弃之。”[10]这些论述虽未直接说明欧阳修曾直接取法于颜书,但刻于北宋至和二年(1055 年)的《薛睦墓志》则可以清晰地印证这点。

该碑中文字结体偏长,但其笔画稳重而厚实,尤其在笔画形式的处理上,可以见到明显的颜体楷书风格。欧阳修之后的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人对金石学亦都非常重视,其中黄庭坚更是多次就楷书与金石学之间的关系做出论述,他说:“老夫病眼,不能多作楷。而圣予求予正书,与儿子作笔法。

试书此,初不能成楷,目前已有墨花飞坠矣。然学书之法乃不然,但观古人行笔意耳。王右军初学卫夫人小楷,不能造微入妙,其后见李斯、曹喜篆,蔡邕隶八分,于是楷法妙天下。张长史观古钟鼎铭、科斗篆,而草圣不愧右军父子。”[11]陶宗仪《书史会要》中有载黄庭坚语:“尝观汉时碑刻,篆韵颇得楷法。”[12] 这充分证明了宋人已经有意识地在金石文字中寻找突破唐法的路径。

(二)北宋金石学带来的楷书的融通

北宋金石学的发展使得一些书家将眼光转移到了金石碑版上,其对于楷书的意义在于为北宋书家提供了楷书发展的新思路。而在这种情况下,北宋的楷书也呈现出了与之前大不一样的风貌。笔者将北宋楷书对金石学的融通分为两类,即有意识地借鉴和无意识地暗合。

1 有意识地借鉴

北宋楷书与金石学的融通体现在对篆书、隶书或北碑笔画形式、结构特点的借鉴。而这种借鉴往往是书家有意识地选取以达到其自身的书学追求。而这种现象的出现在北宋初期就已有萌芽。在李建中的作品中,便能明显地看到篆书对他的影响,曹宝麟先生曾总结道:“李建中的线条,较少提按,而中锋的用笔使之带有浑朴的意味。

这固然得力于篆书的训练,但是如从审美的情趣上分析,则他似乎更受益于《道藏》的熏陶。”[13] 而这种笔画样式的融通在北宋的楷书石刻中表现得也极为明显,如《符承煦墓志》,其字形多为平正扁平,笔画直率而无起伏,且起收笔处多为方笔,与以唐楷为取法的楷书石刻有着显著的区别。而北宋书家对篆隶的吸收最主要是表现在对其中透露出的潇洒平和风度的融通。

南宋书家姜夔《续书谱》中所说:“真书以平正为善,此世俗之论,唐人之失也。古今真书之妙,无出钟元常,其次则王逸少。今观二家之书,皆潇洒纵横,何拘平正。”[14]北宋书家亦发现了唐楷中的平正习气,且试图改变这种平正。他们对楷书提出了新的审美要求。苏轼说:“真书难于飘扬。”[15] 这代表了北宋文人对楷书新的审美标准,而金石学的兴起正为北宋书家力图复古的想法提供了新的参考标准。

如蔡襄在帮助欧阳修整理《集古录》时就发现古文形态笔画多变的特点,正如其在得《原叔鼎器铭》时所说:“又知古之篆文或多或省,或移之左右上下,唯其意所欲,然亦有工拙。”[16]这一现象在北宋后期的楷书石刻中表现得极为明显,字之长短、大小、斜正皆因字而异,以几乎不见如唐时状若算子的楷书样式,如大观二年(1108 年)的《游灵岩记》便可见一斑,虽整体章法规整,但可以明显看到字之大小随字而变的处理方式,且字之势态左右倾斜,颇有古文意趣(图 2)。诸如此类的楷书石刻在北宋后期还有很多,如大观元年(1107 年) 的《 李氏茔域香幢记》《马元砖志》,等等。而以上种种都是北宋书家在楷书处理上对金石学的主动借鉴,以达到他们追晋韵而破唐法的审美追求。

2. 无意识地相合

无意识地相合存在于书法发展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在北宋的楷书石刻中,这种现象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现象虽不是书家的主动追求,但其也代表了北宋楷书中的一种融通样式。而这种融通最明显的特征是其笔画自由散漫,章法排布不拘一格,有时候甚至因为材料的大小而过分地压缩字距和行距,字大小取决于字的难易,大小差距夸张。

这一类石刻多为民间写手所写,而其中金石味的表现在笔者看来往往来自刻手的二次创作。这类石刻碑版的题材多为买地券或民间记事碑刻。而他们的楷书传承较之其他石刻或墨迹则有着一定的独立性,正是这种独立性赋予了这类石刻与众不同的金石味。

如太平兴国九年(984 年)的《马隐买地券》、志道元年(995 年)的《彭司空买地券》、景德四年(1007 年)的《原赞造香幢记》、北宋至和元年(1054 年)的《僧利卿修义井记》、崇宁五年(1106 年)的《有字号砖志》等石刻皆是如此。这种风格在崇宁五年(1106 年)的《有字号砖志》中表现得极为明显。

其线条自由且直率,其笔画起收多做尖形而无楷书书写时的起收动作,表现出极为明显的刀感,尤其在左后一行“男”字的处理上,已经完全抛开了书写的先后顺序,完全按照刀刻的方法进行(图 3)。综合以上两节,北宋的书家在楷书上试图通过对行草书和金石学的借鉴来实现他们对于唐法的叛逆,虽然最终并没有呈现出极为成功的楷书样式,但这并不能否认北宋书家在楷书上做出的努力。

如果将北宋书家在楷书融通中的两种方式摆在一起来看,便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北宋书家试图通过种种方法来达到他们以“己意”而破“唐法”的目的。笔者认为,这种思想之下的北宋楷书奠定了之后的楷书发展趋势。而时至今日看来,楷书在当代的发展也还在延续着北宋书家所开创的这两种融通模式。

余论

笔者通过对北宋不同时期和阶层的楷书墨迹及楷书石刻进行分析,试图真实地反映北宋楷书中的融通现象,从而为宋代楷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而北宋书家在楷书中所进行的尝试也是北宋书法的缩影。在当代的学书环境中,“激活唐法”已是当下书坛的一个重要命题,而北宋书家在对唐法的继承上所作出的贡献无疑对这一命题有着极为重要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嗣真 . 后书品 [G]//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 . 历代书法论文选 . 上海 :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6:134.

[2] 姜夔 . 续书谱 [G]//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 . 历代书法论文选 . 上海 :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6:361.

[3] 杨加深 . 北宋书法教育研究 [M]. 北京 : 中华书局 ,2017:40.

[4] 欧阳修 . 试笔 : 学真草书 [G]//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 . 历代书法论文选 . 上海 :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6:308.

[5] 黄庭坚 . 山谷题跋 : 跋湘帖群公书 [M]. 杭州 :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6:90.

[6] 欧阳修 . 集古录跋尾 : 卷五 [M]// 欧阳修全集 . 北京 : 中国书店出版社 ,1986:1151.

[7] 欧阳修 . 集古录跋尾 : 卷五 [M]// 欧阳修全集 . 北京 : 中国书店出版社 ,1986:1154.

[8] 欧阳修 . 试笔 : 李邕书 [G]//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 . 历代书法论文选 . 上海 :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6:311.

[9] 欧阳修 . 笔说 : 学书自成家说 [M]// 欧阳修全集 . 北京 : 中国书店出版社 ,1986:1044.

[10] 欧阳修 . 唐颜鲁公残碑二 [M]// 欧阳修全集 . 北京 : 中华书局 ,2001:2259.

[11] 黄庭坚 . 豫章黄先生文集 : 跋为王圣予作字 [G]// 张元济 . 四部丛刊 . 上海 :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9.

[12] 黄庭坚 . 山谷题跋 : 评书 [M]. 白石 , 注释 . 杭州 :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6:114.

[13] 曹宝麟 . 中国书法史 : 宋辽金卷 [M]. 南京 :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9:18.

[14] 姜夔 . 续书谱 [G]//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 . 历代书法论文选 . 上海 :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6:361.

[15] 苏轼 . 东坡题跋 [M]. 杭州 :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6:151.

[16] 蔡襄 . 论书 [G]// 崔尔平 , 选编 . 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 . 上海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3:50.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BeiSongKaiShuZhongDeRongTongXianXiangYanJiu.shtml

发布评论

shuhuayishu

shuhuayishu

支付宝
微信
QQ钱包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