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古代绘画格局的改变
社团的兴起改变了中国古代绘画的 格局。从1929年第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中作品的分类来看,[17]中国古代绘画的 格局由北宗院体和南宗文人画并列的格局 变为中西古今艺术并列的格局。20世纪初 期的京津两地出现了多个绘画团体,其中 “中国画学研究会”和“湖社画会”是最 重要的两个绘画社团,而这两大团体都与 陈少梅有重要的关系。 陈少梅是最早入湖社画会(以下简 称湖社)的成员之一。湖社是北京较早 的很有影响力的中国画学术组织,距今已 有100多年的历史,为中国绘画事业的继 承、创新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 陈少梅功不可没。
湖社画会的前身是1920年金城等人 筹办的“中国画学研究会”。这一时期, “西学东渐”成为整个中国走向现代化征 程中的大趋势,所有旧传统日显式微, 甚至面临被重新估定价值的境遇,新旧矛 盾日益突显。金城作为传统画派的领袖之 一,在北京这个当时与上海、广东相比而 言艺术风气较为保守的城市,与陈师曾等 人发起成立“中国画学研究会”。
中国画学研究会的成立是应对中国 画颓势所采取积极态度的表现。该会吸 引了不少传统派画家的加入,极力保存国 粹,但绝不是顽固守旧。会长金城是一位 具有革新思想的艺术家,从其“精研古 法,博采新知”的办会宗旨可明确地看 出,该会将“古法”与“新知”放在同等 重要的位置。在金城“师古人技法而创新 笔,师万物造化而创新意”[18]的艺术主 张的影响下,会员们的作品不仅个个传统 功力深厚而且面目一新。
画会成立之初就 与日本美术界共同举办了四次联合绘画 展览会,使中国画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影 响,也促成了该会的初期繁荣。 “自民国八年,周肇祥、金城等, 得徐总统世昌赞助,于北平创立中国画学研究会;广罗古画名迹,与诸后学,潜心 研讨,探源溯本,成绩斐然,北方画为之 一变;画苑声光,销沈已久,复兴之运, 乃肇此时。”[19]陈少梅15岁便加入中国 画学研究会,该会的繁荣对于陈少梅和北 宗艺术的前途是大有意义的。
金城去世后,中国画学研究会分 裂,金城之子金开藩成立湖社画会,陈少 梅作为金城“弟子之才可深造者”,取号 升湖,以示对先师的缅怀与尊敬,并与其 他九位画家并称琉璃厂内“十大湖”[20] 之美誉。当时湖社社员们的新作会挂在琉 璃厂各大画店出售,因深受欢迎常被人们 争相抢购。据陈少梅的女婿米景扬回忆: “新中国成立前荣宝斋收陈的画比齐白石 的还贵,荣宝斋老韩讲的。”[21]可见陈 少梅在当时画坛的地位以及其作品在当时 书画市场的认可度。
北宗艺术在陈少梅这 位天才画家的笔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并得到 市场的认可。 湖社成立后日渐壮大,吸引了当时 众多名流如方药雨、齐白石、汤定之、 贺良朴以及“北平艺专”不少师生如徐燕 孙、吴镜汀、王雪涛等成为湖社成员。张 大千、梅兰芳、陈半丁等人均与湖社的交 情深厚。
时任辽宁省主席的张学良也将他 的四个子女送入湖社,并亲书“湖社”二 字相赠。“一九四二年和一九四三年湖社 在天津(两次)、上海举办画展,据称当时 人数最多时达四百人左右。”[22]湖社在 当时的影响可见一斑,陈少梅在湖社初创 时期就成为湖社的骨干成员。湖社在中国 画学研究会“精研古法,博采新知”的基 础上进一步提出“应时事之要求,谋美术 之提倡”[23]“保存固有之国粹,发扬艺 术之特长”[24]。
陈少梅秉承金城遗志, 遵从两会宗旨,在传统中国绘画走向现代 形态的转换中努力求索。 湖社在刚成立的第二年就与日本一 起成立了“中日绘画研究会”,对外推广 中国画,与此同时在上海、辽宁分别举办 联展并获成功,吸引了不少当时军政名流 的关注。这时陈少梅的作品俨然成为画展中的重头力作。
随后,湖社又在美国、英 国、法国等国举办艺术展览,在更广阔的 国际平台上展示中国画,促进了西方各国 对于中国画的进一步了解,加强了中国与 欧美各国的艺术交流。北宗艺术就在这样 的良好氛围中频繁地进入人们的视野,孕 育着复兴的希望。对比同时期盲目跟从西 方艺术的现象,这种对等的艺术交流无疑 是艺术更为需要的健康的成长环境,也更 加具有积极的一面。 这种现象在当时也是极为罕见的, 同时也可以说这是对金城先生捍卫国粹的 精神延续。陈少梅与北宗艺术也在这种频 繁的艺术交流中逐渐蜚声海外。
1930年, 陈少梅的作品在比利时举办的比利时建国 百年国际展览会上荣获银奖。因限于宣 传,所知者并不多。但获此殊荣,对年仅 22岁的陈少梅来讲,意义非凡。他运用北 宗图式成功地改革中国画,使北宗艺术不 仅得到国人的喜爱,还可以冲出国门得到 西方国家的认可。这是湖社对国画进行对 外推广取得的成绩,同时意味着陈少梅践 行金城画学思想的成功,他让人们看到了 北宗艺术的传承之光,证明了被贬斥的北 宗艺术的价值。1956年,他的《溪山行旅 图》[25]作为国礼送给了印度尼西亚总统 苏加诺,惜此时陈少梅已去世两年。
湖社在频繁地对外推广中国画的同 时也在国内各地举办展览,以此扩大影 响。湖社在天津举办的展览中陈少梅的作 品备受赞赏。其中天津的一位名叫杨清我 的大学女教授在看到陈少梅的展品后深受 震撼,遂辞职赴北平师从陈少梅学艺。这 件事促成了湖社的骨干们在天津成立湖社 分会的想法,这期间亦有不少天津的文化 人呼吁成立湖社天津分会。在这样的呼声 下,1931年湖社天津分会成立。画会派遣 陈少梅和惠孝同从北京到天津去主持湖社 天津分会的各项会务,此时的陈少梅年仅 23岁。
1931年3月10日是湖社天津分会开 课的日子,报名者异常踊跃,学员多至原 租的教室容纳不下,不得不另觅新址。天 津民众对陈少梅的热情使他对自己的艺途充满信心,他希望借助湖社的影响力和自 身画艺尽快在津站稳脚跟,以图发展。后 因惠孝同丁父忧,会务便由陈少梅与刘养 浩主持。
陈少梅在主持湖社天津分会期间 继续发扬金城先生“师古人技法而创新 笔,师万物造化而创新意”的艺术主张。 在陈少梅的带动下,天津湖社分会迅速壮 大,取得了相当可喜的成绩,开启了天津 画坛一个全新的局面。这一盛况一直延续 至“九一八”事变爆发后。 湖社在1927年正式成立后,同时发行 《湖社半月刊》,后改为《湖社月刊》。
办刊宗旨是“发扬国画精义,东联日本、 西越欧美”[26]。期刊主编为金开藩、胡 佩衡、惠孝同等人,金开藩个人出资,由 京城印书局印制,在国内外发行。《湖 社月刊》为正式出版的艺术性刊物,金城 的《画学讲义》曾在期刊连载,陈少梅及 其他社员的作品都有刊载,包括湖社定期 举办的各种艺术活动都会及时发刊报道。
《湖社月刊》共出版发行了一百期,“在 日本、美国、加拿大、泰国、马来西亚、 越南及北美和东南亚地区共设有36个代售 点”[27],足见其影响之大,波及范围之 广。金开藩凭借一己之力,在经费拮据的 巨大压力下,坚持将《湖社月刊》出到 一百期,并产生如此大影响,在当时美术 界真乃惊人之举。
陈少梅与他热爱的北宗 艺术也借助《湖社月刊》进一步扩大了影 响力和影响范围。同时该刊时常介绍日本 和其他国家的文化动态,这也成为陈少 梅了解世界艺术的一个途径,使其开阔眼 界,活跃思想,陈少梅的绘画思想也在绘 画实践的经验中逐步建立起来。 从湖社成立至停滞,陈少梅始终融 入其中,他与湖社成员共同做了许多促 进中外艺术交流的实事。
湖社成立的前十 年是其鼎盛时期,尤其是在20世纪30年代 初,湖社不仅在北京各地如北京饭店、辅 仁大学美术系、燕京大学、琉璃厂豹文 斋,以及位于东城区报房胡同的万国美术 馆等地,还在天津、上海、大连、泰安、 湛江等城市开展不同规模的展览交流活 动,远及日本、比利时、德国、英国和东 南亚一些国家,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 响。同时陈少梅的北宗艺术,凭借湖社的 艺术平台,频频在国内外艺术交流活动中 得到展示,并赢得了众人的喜爱。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ChenShaoMeiYuBeiZongShanShui_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