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与时俱进,中西合璧,树立工 笔花鸟画创新的典范
通常,以1944年为节点将陈之佛工笔 花鸟画创作分为两个阶段,究其原因是: 1942年陈之佛接替吕凤子成为国立艺术专 科学校校长,任职期间因忙于迁校与扩充 师资等行政事务,十多年已养成的习惯, 即对传统心追手摹、对生活与自然的体察 和写生几近戛然而止;[8]1944年卸任校长 之职后,陈之佛重新回到了画桌,躲进小 楼成一统,时局、政局的变化使得艺术家 主观创作心理发生了改变,画面有明显的 “归隐”和追求心灵自由的痕迹。
陈之佛 春江水暖 纸本设色 98.6cm×41cm 中国美术馆藏
如《文心雕龙·时序》所云:“时 运交移,质文代变”“歌谣文理,与世推 移”。抗战时期,陈之佛对国民党的消极 政策和反动统治深恶痛绝,以“出世”的 心态潜心研究传统,将政治上的失意、情 感上的孤寂表现到画面中,为工笔画增添 了文人画抒发个人情感的写意气息,使他 的工笔花鸟画呈现出一种淡然、冷漠和静 谧的风格特征。抗战胜利后,特别是新中 国成立后,随着社会风气的改变,陈之佛 的思想情感也发生变化,他的绘画风格体 现出强烈时代气息。
一个画家的政治立场、思想情感一 定会反映到他的作品上的。政治立场、 思想观念变了,绘画的意境也必随之而 变。[9] 陈之佛这段话在其绘画人生后半程 的很多作品中得到应验。1947年创作的 《秋菊白鸡》(现藏江苏省美术馆)色彩 艳丽、清新,双钩与没骨并用,工写兼 备;1953年创作的《和平之春》(现藏中 国美术馆)、1959年为国庆10周年献礼创 作的《松龄鹤寿》(现藏南京博物院)、 1960年的《和平之春》(现藏南京博物 院)呈现出热烈欢乐、典雅富丽、乐观向 上的艺术取向。
这些接近于“主题性”创 作的作品其实并不好画。陈之佛有心而为 之:首先,运用自己所学之长,重视现代 构图方式在传统工笔花鸟画中的运用,突 破宋代以来的“折枝”式构图,赋予花鸟 自然生长之态,各种物象相互交错,画面 构图饱满丰盈,使工笔花鸟画的画面布局 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其次,是以一 种开放的、多元化的视角广泛吸取世界各 民族艺术中的优秀成分,比如对比色的运 用、透视和解剖的运用,让画面极具时代 特色;最后,他积极乐观地响应党的文艺 政策的号召,艺术为政治、为人民服务, 将春意盎然的和谐景致与对祖国欣欣向荣 的赞美之情植入画面,将新时代的气息融 入创作之中,不仅为工笔花鸟画在新时代 的发展开拓出崭新的局面,也源于能够紧 随时代步伐,与时俱进,为现代工笔花鸟 画的改革树立了典范。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CongChenZhiFoHuiHuaKanGongBiHuaNiaoHua_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