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散木(1898-1963),原 名菊初,学名士杰,字钝铁, 30岁后改名粪翁,后易名散 木,晚年署名一足、夔等。他 出生于上海的知识分子家庭, 自幼聪慧,善治印,有《粪翁 治印》《三长两短斋印存》 《厕简楼编年印存》等印谱传 世。
邓散木早年取法浙派, 兼学赵之谦、徐三庚等名家, 民国十七年(1928年)拜虞山 派创始人赵古泥为师。马国权 《近代印人传》中记载:“篆 刻尤所专擅。早年曾习浙宗; 师事赵古泥后,则拟缶翁雄奇 朴茂一派。”在赵古泥印风的 影响下,邓散木从封泥、古陶、砖文中吸取营养,并逐渐 形成自己的篆刻风格——趋于 朴拙雄浑,进而上追吴昌硕, 兼取封泥,旁涉古玺。赵古 泥曾赠邓散木《郑 封泥》一 册,鼓励其取法封泥之意十分 明显。从邓散木40岁时所辑自 刻印谱《三长两短斋印存》中 可见,此时其印风不论朱白皆 以方折劲挺为主,印文及边框 的粗细轻重对比强烈,明显借 鉴封泥之特点。 邓散木中年时期的仿古 玺印作品,与其师赵古泥之 作有诸多相似之处。比如《蜀 橐》《梁惠孚》《 易之玺》 三印,皆为1936年所刻。
《蜀 橐》一印为仿朱文小玺的样式。二字整体上移,上端与边 框粘连,下部与边框保持距 离,呈现上密下疏的空间格 局,表现出战国朱文小玺的虚 灵之美;边框左下重,右上 虚,以保持印面视觉上的整体 平衡。这种处理方式与赵古泥 借鉴封泥的手段如出一辙。 《梁惠孚》一印是取法古 玺的典型作品,其边款曰:“惠 孚先生属,粪翁仿古玺。”该 印采用有框白文玺形式,印面 空间打破了汉印匀称平正的布 局形式,采用三面环绕式这一 古玺印常用的空间样式;上密 下疏,对比明确,点画劲直挺 拔,方折较多;“孚”字采用 左右结构处理,且三个横向笔画并列排布,形态几乎一致, 排叠的秩序感十分强烈。
《 易之玺》同样是典型 的仿古玺印作品。该印与前二 印不同,在印面形式上采用错 落排叠的布局形式,“ 易” 二字以横线为主,采用自左上 至右下的方法,而“之玺”二 字以纵向笔画为主,“之”字 与“玺”字的竖线,既有错落 又相互呼应,印面整体气息 流动。
虽为典型古玺印布局样 式,但其点画的秩序化排列仍 具有明显的赵古泥印风特色。 邓散木晚年的篆刻创作, 已逐渐与赵古泥印作有显著的 不同。从其晚年印存《一足印 稿》中所辑印章可见,这一时 期邓散木的个性面貌已经完全 确立。章法上更为大开大合, 布局更加自然。相较赵古泥印 作而言,邓散木在古玺创作的 形式以及对审美特征的把握上 更加深入,对古玺印天真质朴 的审美意蕴表现得更为充分, 同时也更具灵巧生动。这一时 期的仿古玺印代表作有《吾离 之胤》《众志成城》《文艺为 工农兵服务》等。
《吾离之胤》《众志成 城》二印,皆为邓氏1963年所 刻。《吾离之胤》借鉴古玺印 左右两列并行、斜向贯穿的章 法形式,虽与《 易之玺》有 相似之处,但其秩序化的排列 意图已不再如之前那般显著; 印面气息更显自然脱俗,既能 表现古玺印的高古雄厚又兼具 空灵虚劲之美。《众志成城》 一印印风古朴稚拙,作者巧 妙地运用同形笔画的排叠, “众”字与“成”字的点画形 态相似,排列关系密切,增强 了印面的整体感;白文边框虚 实自然,一改前期明显程式化 的处理手段。 《文艺为工农兵服务》 一印,不同于以往的古玺印 作品。
印面整体上采用“满章 法”布局,打破了横成行、竖 成列的布局形式;字与字大小 穿插,布局错落,字形开合变 化更加丰富,如“为”字与 “兵”字穿插,“农”字居印 面正中,与左侧“服”字圆弧 线协调配合、方圆并用,既显 庄重又略具动态。 从以上几方印章可以明显看出,邓散木此时的古玺印作 品已经完全形成个人风貌,打 破了原来僵化的布局形式,在 字形结构和印面章法上更加丰 富。此外,还应注意到,其用 刀相较前期作品更为多变,点 画不再一味追求生猛挺拔,而 是兼具提按和虚实变化,使印 文更加耐人品味。 邓散木曾在《越庐》一印 边款中写道:“拟古玺要有蹋 天割云气象……”从中可看出 他对古玺审美特征的深刻认识 和高度概括。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DengSanMuFangGuYinZuoPin.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