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石如(1743-1805), 初名琰,字石如,避嘉庆帝 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 号完白山人,安徽怀宁人,清 乾隆、嘉庆年间著名的书法 家、篆刻家。其笔意师法秦汉 魏晋碑刻,开一代碑学先声, 时人称其书法为“千数百年无 此作矣”。其开创的书法、篆 刻新流派,被后人称之为“邓 派”或“新皖派”。他的作品 在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 各大博物馆均有收藏,安徽博 物院更是其作品的重要收藏单 位。
《世虑全消》隶书四条屏 清.邓石如 纸本
此幅《世虑全消》隶书四 条屏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 件,众多有关邓石如的出版物 皆以此作为封面。 邓石如出生寒门,祖父和 父亲均酷爱书画,皆以布衣 终老穷庐。他9岁时读过一年 书,停学后以采樵、卖饼饵糊 口,17岁时开始靠写字、刻印 谋生,一生清贫。他曾自言:“吾少时未尝读书,艰厄困 苦,无所不尝。年十三四,心 窃窃喜书;年二十,祖父携 至寿州,便已能训蒙。今垂老 矣,江湖游食,人不以识字 人相待。”
邓石如30岁左右 时,在安徽寿县结识了循理书院的主讲梁 ,又经梁 介 绍,成为举人梅 的座上客。 邓石如在江宁大收藏家梅 处 客居8年,“每日昧爽起,研 墨盈盘,至夜分尽墨,寒暑不 辍”,摹尽其所藏秦汉以来金 石善本。之后,邓石如又得到户部尚书曹文埴的推奖, 书名大振。清乾隆五十六年 (1791年),邓石如在两湖 总督毕沅处做了三年幕僚, 张惠言、包世臣都曾向他学 习书法。
118cm×59.2cm×4 安徽博物院藏
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 言:“怀宁布衣邓石如顽伯, 篆、隶、分、真、狂草五体兼 工,一点一画,若奋若抟,盖 自武德以后,间气所钟。”因 此,后人皆言邓石如“篆、 隶、分、真、草五体俱工”, 其习书的全面可见一斑。接 着,包世臣又将“国朝书品” 分为九等:神品、妙品上、妙 品下、能品上、能品下、逸品 上、逸品下、佳品上、佳品 下,九等共列清代书家97人,重叠见者6人,实91人。而在 所列出的前两等“神品、妙品 上”中皆只有邓石如一人,包 世臣言:“神品一人邓石如隶 及篆书,妙品上一人邓石如分 及真书。”
由此可见,邓石如 书法在清代书坛上的地位。而 就邓石如个人“篆、隶、分、 真、草”五体书法而言,包世 臣认为其隶书和篆书成就最 高,列为神品,且先言隶书, 可见邓石如的隶书又是其最具 代表性的书体。 邓石如在书法史上虽以篆 书成就最高,而要理解他的 篆书,应当从其隶书入手。 正如赵之谦的评价:“国朝 人书以山人为第一,山人以 隶书为第一。山人篆书笔笔从隶书出,其自谓不及少温 (李阳冰)当在此,然此正 越过少温,善易者不言易, 作诗必是诗,定知非诗人, 皆一理。” 《世虑全消》隶书四条 屏,是邓石如晚年的代表 作,每幅两行,每行4字,正 文28字,题款11字,共计39 字。
全幅内容如下:“世虑 全消,见几点落花,听数声 啼鸟;尘缘割断,推半窗明 月,卧一榻清风。见源禅友 属书,顽伯邓石如。”纵观 此作,邓石如于隶书中融入 篆法,且含北碑笔意,下笔 沉雄朴厚,结体大胆稳健, 古趣盎然,直逼秦汉。细观 诸字不难发现,其用笔枯 涩,平实的结体中见笔锋之 顿挫,将成法扫荡无余,其 意境已超出笔墨点画之外, 乃完白山人老境之作、巅峰 之作。
另外, 此 作品不仅具有 极高的艺术性,而且蕴含着 作者超凡的人生境界。从作 品题款可知,此作为邓石如 写给一位禅友的赠字,字里 行间流露出浓浓的禅意:世 间忧虑全消尽,只与花鸟为 伴;割断一切世间尘缘,只 与明月、清风相依。文辞超 凡脱俗,意境深远,表现了 完白山人桀骜不驯、两袖清 风的人生志趣。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DengShiRuShiLvQuanXiaoLiShuSiTiaoPing.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