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特殊的 现象,即一个家族崛起后, 其子孙往往多向文化领域发 展,尤其向文学、书画艺术 领域。所以,查士标才非常 感慨地说出“传人不独是功 名”这样的话。特别是在朝 代更替、家族前途面临巨大 变化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王羲之父子,唐代杜甫、张 彦远,南唐后主李煜,宋代 郭若虚、李成,明末清初王 夫之、朱耷、石涛等,都是 家国突变、社会转型时期诞 生的重要历史人物,以文学 艺术上的建树成就了自己的 艺术和文化人生。同样,晚 明吕潜亦是如此。他从仕宦 贵家子弟到隐逸清贫的“明 遗民”书画家,以诗书画为 依靠度过了并不平静的后半 生。
《行书五言诗》明·吕潜纸本 193.2cm×74cm 南京博物院藏
南京博物院所藏《行书 五言诗》,即是一件较能反 应吕潜个性特色与艺术造诣 的书法作品,从中可见其志向、人品、节操和修养。 吕潜(1621—1706),字 孔昭、石山,号半隐、石山 农、石山居士,四川遂宁人, 南明宰相吕大器之子,明崇祯 十六年(1643年)进士,后官 行人,授太常博士,与费密、 唐甄合称“清初蜀中三杰”。 吕潜侨居江苏泰州,往来湖州与扬州之间前后达40余年。其 工书,能诗,擅山水、花卉, 与龚贤交往,二人在当时有 “天下二半”之誉,其绘画深 受龚贤画风影响;山水用笔纵 放而具法度,冲逸古淡、苍劲 疏朗;著有《怀归草堂》《守 闲堂》《课耕楼》《吕潜诗 集》《吕半隐书画册》等。
此件吕潜《行书五言诗》 书写唐代诗人秦系《题石室山王 宁所居(罢官学道)》,诗曰: “白云知所好,柏叶幸加餐。 石镜妻将照,仙书我借看。鸟 来翻药碗,猿饮怕鱼竿。借问檐 前树,何枝曾挂冠。”吕潜通过秦系的诗句来描述隐逸生活的 闲适景象,以此寄寓自己沉郁 不平的心境。国家覆亡,家国理 想已丧失不存,还有什么可成为 自己的灵魂皈依之所呢?吕潜于 诗文有着很深的造诣,在他的诗 词和书画艺术中皆有着极为深邃 的家国庙堂意象。
范溶在《论蜀 诗绝句》中评价吕潜说:“桂水漓江满目秋,瞿塘烟月几行舟。 西风立尽乡心冷,自写湘累万 古愁。”认为吕潜的诗词冲逸古 淡、自然率意,有着隐逸诗人的 情操,其中亦不乏家国破灭后的 惆怅、惘然之情,尤其是明朝灭 亡、政治价值理想不复存在的悲 剧意象,更足以动人情思。吕潜 的书法,无疑有着这样的精神气 象与审美格调。
吕潜在书法上博采众长, 师法王羲之、颜真卿、欧阳 询、柳公权、米芾、赵孟 、 董其昌等,形成了峻秀流便、 潇洒劲挺的审美格调,尤其是 董其昌疏宕秀逸的书法意趣,对他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当然,师法董其昌的书法,也 往往容易产生空疏、纤弱、枯 板的流弊,缺少清润、劲挺、 苍秀的审美特色。所幸吕潜用 笔雄强,笔墨枯中见笔力,使 转灵活,加以中锋用笔,深避 其弊,不乏率意自然、潇洒淡 雅的精神格调的出现。这在本 幅《行书五言诗》中确实有着 颇为鲜明的表现。 《行书五言诗》字距疏朗 简远,字与字、行与行之间, 牵丝映带,大小错落,互为联 络,在行笔布局中非常微妙自 然地分割出章法空间,清淡幽 远之气不断弥散开来。
此幅作 品结字较为匀称,或长或扁, 或大或小,颇为自然率意,呈 现出秀逸遒劲的审美特色,这 亦是《行书五言诗》颇为鲜明 的特点之一。此作在用笔上侧 锋、中锋并用,呈现出流畅淡 雅、清峻纵逸的格调。其用墨 非常注意浓淡枯湿的变化,尤 其喜用淡墨,对于淡墨所呈现 出来的意境有着敏锐的感觉, 因而给人以秀雅清润、灵活多 变之感。
可以说,吕潜《行书五言 诗》在整体上呈现出清秀古淡 的风格特色,受晚明以来董其 昌一路书风的影响,幽淡清雅 的高隐气息与遗民风范极为自 然地融为一体,简洁流便中含 有深刻沉郁、枯简清润中含有 苍茫奔放的精神气象,真实地 再现了作者丰富深邃的内心世 界。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XiuYiJinLvYiZiRanLvQianXingShuWuYanShi.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