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东山魁夷作品“单纯化”绘画语言的意象美
1东西方融合的范例 东山魁夷将东方意韵与西方绘画技 法结合起来,他有着大和绘、琳派的审美 底蕴,在朦胧体的基础上,运用西方绘画 的现代表现手法,将物象的意和形做了新 的整合。德国留学的经历给了他对日本绘 画艺术进行外部审视的机会,他敏锐地发 觉了日本艺术中侘寂、幽玄、物哀的美学 理念,以及亲近自然、纤细执着的特点, 基于这个认识,他不断探索实践二者的联 系,往返于东西之间,将民族艺术推向高峰。[10]
他善于将景物概括和简化,保留物 象基本的外形旨在神似,这点来源于东 方传统绘画“写意”理念;色彩造型以及 光影运用,营造朦胧浪漫的意境,则是得 益于西方绘画的“写实”,东山魁夷在二 者中找到了平衡点,大体上看,东山魁夷 削弱了东方绘画传统的以线造型,增强了 色块的面造型,但“意”仍被保留甚至加 强,以“意”为出发点,景物的抽象与 具象、简化和写实,在画作中被安排得 自然妥帖,如作品《北山杉》(图6)中 树概括成水滴状,用色灰冷,取物象的 “意”,最终指向是画面清冷的意境,情 感回归了东方。
在画面的技法方面则更多 取自西方传统油画的经验。首先,物象塑 造具备素描关系,有一定的空间感,与中 国画“深远”[11]的虚实不同,透视变化 令画面纵深的视觉感受更强,远近关系更 为写实,贴合物象的客观形象;其次,画 面基色细腻雅致,经反复调和而成,以及 画面的光影的效果都来自油画的技巧;最 后,在画面的布局上,更接近西方的画面 分割:两丛冷杉将画面分割成两个部分, 近处的梯形树丛是画面主体,右下角排列 稀疏,另外左上角的另一丛树更加平衡了 画面,整幅画秩序井然,取景小但有幽远 之感。
微妙调色与光影效果以及意境的幽 深静谧是他的作品的核心元素,也是他 在东西方文化交织中选择的一条独特的道 路。但将东山魁夷简单地归结为东方意境 与西方技法的组合是不全面的,他是在对 两方的形式内容还有精神内涵的了解下, 选择了适用于表达个人情感的处理手法, 最终融会贯通形成的个人风格。
东西方绘 画理念于他没有刻意的区分,例如单体物 象虽然没有线条,但是画面整体大的团块 却隐含了线的造型;意境氛围由情感生 发,但也包含了严谨和理性。从东山魁夷 一生的艺术履历来看,少年钟情逸趣画 风,青年醉心写实,晚年回归写意,他的 一生在不断探索,东西方因素的交融不断 变化,因此在分析时应全面考虑。
2.民族感情的积淀
日本是个岛国,或许是环境气候孕 育出了这些细腻的情感,他们的情感中 总有着眷恋、感伤、寂寥的成分,感伤逝 去,却又珍视逝去的美好,感叹世间万物 的无常又想在这片刻的相逢中寻求喜悦, “如果花儿常开不败,我们能永远活在地 球上,那么花月相逢便不会引人如此动 情”[12],日本战败后迅速发展的几十年 间,经济迅速发展与文化冲击的矛盾使人 们内心极度空虚,民族情绪中伤感哀婉的 心绪被放大化。
东山魁夷在这样的社会背 景下成长,对文化的思索更加深入,对人 们心境的变化也更敏感。阐释迷惘忧思的 《路》奠定了他在日本画坛的地位,画中 的路平和安宁,或许是日本民众内心渴求 的一条路,看不到尽头,但总是有希望去 走一走——脚下既是过去的终结,也是未 来的起点,是素有的路在抽象意义上的概 括,交织着希望与绝望,是民族心绪的缩 影,也是特定时代的缩影。[13]
综上,东山魁夷作品的深沉内敛的 特性并不仅仅体现在画面给人的直观感 受,还有思索后逐渐浮现的真理,红色的 枫叶已将到尽头,却丰盈壮美,树木沧 桑,却是焕发生机。苍茫的意境下是暗涌 的生命力,生命的曲折轮回、无常反复, 虽跌宕起伏,在表面上仍归于平和。万物 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发现它们的美,从其 中获得生的勇气。“圣人含道映物,贤者 澄怀味象”[14],东山画面中的“道”与 “象”,是澄明坦荡的心境下的悲天悯 人——体悟自然之道,书画内心之象。
结语
东山魁夷对美的表达取舍果断, “单纯化”技法在他的运用下显示出一种 神性——细腻专注,含蓄幽玄。作品中感 性和理性交织并存,体现了他对生命的敬 畏和感动,同时也是东西理念交锋融合的 成果。总结来讲,单纯化意境的实现路径 是形体设色的简单化提炼,以及在创作时 保持感情的纯粹。
我们在欣赏画作的同 时,也应从他的经历中汲取养分——对本民族文化报以热忱,特别是发扬其中的优 秀而独特的文明成果,再结合当前环境特 点转化呈现,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和 生活百态,回归本心,静观自我,自信大 胆地回应时代。
注释
[1][日]东山魁夷,《探索日本之 美》,唐月梅译,河北教育出版社,花山 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135页。
[2]王乐,《东山魁夷绘画中几何图 像的象征意义及表达》,《美术教育研 究》,2021年第14期。
[3]郭勇健,《日本之美——东山魁 夷绘画艺术研究》,学林出版社,2014 年,第168页。
[4][日]东山魁夷,《我的窗》,李正 伦等译,漓江出版社,1999年,第100页。
[5][日]东山魁夷,《东山魁夷散文 选》,陈德文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13 年,第127页。
[6][日]大西克礼,《日本美学1:物 哀:樱花落下后》,王向远译,不二家, 2019年,第1页。
[7][8][9][日]东山魁夷,《和风景的对 话》,陈德文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 年,第1页。
[10]刘晓路,《东山魁夷论艺》,人 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第3-5页。
[11][宋]郭熙著,周远斌点校纂注, 《林泉高致》,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 年,第51页。
[12]同[5],第256页。 [13]同[10],第9-16页。
[14][南朝]宗炳、王微著,陈传席译 解,吴焯校订标点注译,《画山水序·叙 画》,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年,第1页。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DongShanKuiYiYiShuZhongDeYiXiangMei_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