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艺术理论界意识到东西方绘画之别始,关于二者的对比、融合即处在不断的研究探索当中。东山魁夷基于个人经历,对东 西方艺术理念有着深刻的体验和理解,将双方的造型手段和情感思维融合,创造了“单纯化”形式语言,在文化征象和情感认同两方 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功。本文以东山魁夷的风景画为例,阐述分析“单纯化”绘画语言的艺术表征和意象审美。第一部分阐述了“单纯 化”绘画语言的表述由来和形式特征,以及隐含于内的幽玄意境与物哀情感;第二部分从东西方绘画造型特点和民族情感的角度,阐 释意象美和情感归属。
关键词:东山魁夷;单纯化;形式语言
东山魁夷在日本近现代绘画变革中 贡献卓越,绘画风格独树一帜,极具代表 性的“单纯化”绘画语言不仅承载了日本 的美学传统,还融合了西方写实造型的艺 术特征,为东西方绘画艺术交融提供了新 的视角。
一、东山魁夷作品“单纯化”绘画 语言的艺术表征
1“单纯化”表述的由来
东山魁夷是二战后日本杰出的画 家,他的作品状物简洁,意境空灵,情感 深沉,语义和画境极为纯粹,学界常用 “单纯化”这一表述予以概括,具体见于 《探索日本之美》中他本人所说“身处单 纯化的色面对比、纯粹绘画式的作品中, 我想描绘出北国之春的降临”[1],以及王 乐《东山魁夷绘画中几何图像的象征意义 及表达》中所说“东山魁夷通过单纯化的 几何图像将纷繁复杂的自然形体形式化, 并施加厚重的色彩呈现在画面上”[2],又 如郭勇健在《日本之美•东山魁夷绘画艺 术研究》中用“无心”和“纯粹绘画”对 单纯化的主观和客观方面的论述等。[3]单 纯化理念不仅体现在作品风格上,还体现 在创作心境和创作过程中。
2.“单纯化”语言的艺术表征
“单纯化”追求诗意的简练,对物 象的处理典型化、线条化,展现人对物象 最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具体表现为主题简单、形体凝练、构图简洁、设色洗练四个 方面。 东山魁夷的作品不管尺幅大小,取 景的范围都是相对较小,画面表现的是 纯粹的自然风景,并且着重描绘主体景 物,对其余的周边加以简化处理,主题鲜 明突出。
东山魁夷 青响 1960年
对物象形体处理则是从感官直觉 出发,提取其直观印象,不断抽减形式, 最终归纳在简单的图形元素里,再通过将 元素排布堆叠,构成鲜明的秩序,从作品 来看,画家尤其钟爱直线的造型,画面中 重要的分割线,景物的提炼归纳都趋于直 线,最后呈现出几何形的构图,呈现出严 谨的秩序感,构建出画面之外的理性思考 空间。 单纯化造型语言的最典型的特征是 设色洗练,基色选用明度中等、色相清冷 的调和色,画面色调高度统一,通过不断 向基色中加入其他颜色显示出色彩倾向, 塑造物体的体量感,实现远近虚实的空间 变化。
东山魁夷 溪涧 终稿成于1953年
画家以岩彩为主要绘画材料,岩彩 的覆盖力可供画面进行反复修改叠加,呈 现出单一色调下极为丰富的变化,同时巧 妙结合细腻的笔触,加强画面的装饰性, 单色也不会显得单调。在简洁与细腻的 巧妙融合下,自然中的物象和人的情感意 志取得了联通共鸣,给人以平和沉静的疗 愈,体现了大道至简、物我合一的思考。
在作品《青响》(图1)中,画家将视角拉高,整幅画面都是青绿色的树冠, 通过改变基色的明度和色相实现形体塑 造,从画面中上方的视觉中心出发,依次 向外叠加绿色,减弱明度,间色变化极为 丰富,同时,树冠凝练地表现为团块状, 每块颜色和谐安置又能区分于周边,深色 的阴影反衬树冠的浓密,更显宁静幽深, 色彩的回环变化促成了音律般的节奏。
东山魁夷 溪涧 手稿
这 幅作品虽然主题活泼,但色调是清冷的, 清俊的色彩自然而然地将主题提升到了理 性层面,意境趋于幽深静谧,久观使人心 情平和。 作品呈现单纯化源自“无心无我” 的创作心态,为一切做“减法”,从作品 《溪涧》(图2)以及系列手稿(图3-5) 中我们看到了他的思维过程。
东山魁夷 溪涧 手稿
河的造型与 开始的初稿并不相同,河岸原本茂盛的灌 丛被省去,河流甚至“改道”,可以看出 东山魁夷提炼的标准是取势,这个“势” 来源于心象,“这幅作品最终目的,是想 把我静心凝视大自然生命的心情描画出 来”[4]。为了使“势”精练,他参考了弥 生时期的陶器,用富有韧性的线条描绘河 岸,这幅画从第一稿到最后我们看到的版 本经过了十多年的时间,从写实一步步变 为抽象,最终画面只剩两条线。画面愈加 简单,情感愈发直摄人心。
3.幽玄意境与物哀情感
“只有舍弃自我,才能看见真实。”[5]东山魁夷清远的画境离不开自 省,他不仅要求自己作画时不受功利的诱 惑,甚至要求自己的感情也处在一种单纯 感受的状态,为自然本身所感动,去除物 外的悲喜情绪,“无我”而为。因而作品 中个人情感导向削减,意境遁入空寂,引 导指向日本的经典美学概念——幽玄。[6] 幽玄源于老庄思想,本指枯淡的心 境,传入日本后先后融汇了神道、禅宗, 与民族文化和心理结构相契合,发展为一 种精神性的、内在的美学,它宣扬凝神冥 思,在阴暗中寻求美感,在“无”中寻求 “有”。
东山魁夷 溪涧 手稿
东山魁夷的画作“幽玄”的显现 主要有两层:第一层是画面的意境,第二 层是欣赏过程中以观者主观性为指导的审 美历程。灰暗调设色常令画面处于空寂的 氛围里,画面静默,朦胧,深远,神秘, 是幽玄具体的表现。幽玄是静态平衡的, 不生不减,是空间上的沉寂的状态,除必 要的形体外画面少有指引,画面的内涵需 要读者去填补,目的是创造忽略艺术形式 的独立的审美价值,强调超越形式去显现 真如,即“言有尽而意无穷”,从“无” 中发现无限的可能性,从“平静”中体会跌宕起伏。在这种混沌朦胧的状态下,人 的灵智得到极大的放松,思绪舒展,心生 愉悦。 “物哀”在日本有悠久的历史,在 日本的美学范畴中的含义是多方面的。
其中的“哀”不仅是现代语义上“哀 怜”“感伤”的含义,更多的含义倾向 是“知物”即了解自然,感悟自然的 “道”,即“知物哀”。强调心的感受, 对当下发起沉思,“物哀”情感本身轻 柔、安恬、细腻,同时也是脆弱的,世事 无常,依附于此的物哀会令他们陷入哀 伤、敏感、自怜,甚至崩溃,万物的消逝 与轮回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过分沉溺会 丢失自我,同为日本现代“物哀”思想的 奠基人川端康成最后也没能走出来,选择 了自杀。相比之下,东山魁夷的作品中的 “哀”点到为止,哀而不伤,体现了顽强 且执着的乐观,他希望人们通过亲近自然 获得自我救赎的力量——“哀”是赋予希 望的感动。他的魅力在于表达出人们共性 的哀,并引导人们发现生的喜悦。
“只有 流转和无常才是生命的明证”[7],“竭尽 全力而诚实地生活是尊贵的,只有这个才是我生存的唯一要意”[8],“我的生命被 造就出来,同野草一样,同路旁的小石子 一样,一旦出生,我便想在这样的命运中 奋力生活……”[9]。东山魁夷的思考是沉 重的,“生与死”“宿命”“无我”已然 脱离思索,成为他基本的审美观念。
图6 东山魁夷 北山杉 1968年
就他 的大部分作品所表达的“物哀”来讲,情 感多倾向于消极,画面中流动着哀伤、凉 薄、忧郁的、寂寥的美感。没有人能被迫 接受世间无常而不失落痛苦,但生命在消 逝中迸发的美丽绚烂夺目,因为不可重复 而显示出独一无二的魅力,人的情感与信 念的韧性,令我们为生存做出的对抗如自 然般深沉壮阔,此为“生”的意义,“物 哀”到这一层转化为一种更广博意义上的 激励。“物哀”是超越理性的纯粹精神性 的感受,“物哀美”是一种感觉式的美, 它不凭理性、逻辑来判断,而是靠直觉、 靠心来体悟感受。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DongShanKuiYiYiShuZhongDeYiXiangMei.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