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是中国画教员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总结而来,即指写生、临摹、创作三 者结合补充的教学方式,“三位一体”教学中写生、临摹、创作在不同时期教学中的意义和比重不断调整、变化,体现了教员在教学 实践中的应变性。建校后,在“改良中国画”的主张下,通过写生方式来训练学生的造型能力、观察能力,重在手眼的配合,并一直 延续至今。写生课在中国画人物画教学中课时比重大,是最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写生意义的重释离不开对传统的观照,回溯“现 代国画写生法”的形成过程,以其作为中国画人物画教学经验的坐标,守正以求创新。
关键词:中国画人物画;现代国画写生法;“三位一体”;写生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人物画教学经 过徐悲鸿、蒋兆和、叶浅予等先生一辈辈 的摸索,逐步形成写生、临摹、创作三者 之间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三位一体” 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更成为中国画基 础训练的有效手段。
蒋兆和 墨笔老人 112cm×95cm 纸本水墨 1963年
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 (1949—1965),中国画人物画科的写生 教学课程经过逐步发展,包含了素描、白 描、水墨素描、白描水墨等课程,并开设 勾勒、速写、默写课作为补充,这些课程 的名称变化,体现了中国画教员对于写生 课程中如何贯穿中国画传统精神的摸索。 1951年墨画组三四年级教学计划[1]谈 到,要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研究出一个 比较科学的方法,由浅到深,由临摹到写 生,由基本练习到创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进行教学。研究白描、着色水墨结合,做 到技术上的多样练习。
教员在教学中的目 的是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技术的表现能 力,一是学习中国画传统技法,一是经实 物写生,使两者结合起来。写生和临摹互 为补充,成为创作可靠的技术保证。在写 生中白描与水墨着色相结合的提法尚是简 单朴素的起步阶段,并未有系统完备的具 体实施方案来补充巩固,尚有待具体的措 施来衔接树立水墨写生的基本范式。
蒋兆和 人物 86cm×54cm 纸本水墨 年代不详
1953年彩墨画科从绘画系独立出来之后,全院处于一个正规化建设的阶段,彩 墨画系自身的教学体系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也逐步清晰起来。1955年彩墨专业课教学 大纲[2]中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应该结合 科学的写生方法,发展对现实人物的观察 力,并且有步骤地研究古典作品的造型规 律,通晓民族绘画的基本表现方法,发挥 彩墨画工具的性能和造型的特点,以达到 反映现实生活的目的。通过写生强调对现 实生活的观察。 为了掌握彩墨画在造型上的多种表 现方法,应明确中国绘画传统中的两种 总的形式——“彩绘”和“水墨”。
蒋兆和 白族姑娘 78cm×48cm 纸本水墨 年代不详
这两 种表现形式的共同基础是线描的造型,所 以人物基本练习首先从“白描”的写生开 始。在白描写生中,应该从写生理解线的 变化和形象的体面、质感、运动等关系, 注意线的概括性和条理性,避免盲目追求 明暗体积感的表现。适当地临摹优秀的古 典作品,掌握线描的规律,以发展白描的 写实能力……水墨练习主要在于发挥水墨 画的特点。要在练习中逐渐掌握和发挥生 (宣)纸的性能,以色调丰富线描造型的 表现力。并运用勾、皴、点、染等方法加 强体、面、质、量等感觉。要求达到笔墨 生动,结构明确,并注意人物情态的刻 画。
1959年蒋兆和在中央美术学院 中国画系三年级示范教学
在水墨练习中可以用淡彩设色,赋予 形象以色感。 要求学生在生活中锻炼敏锐的观察力,从形象的特征出发,以简练的笔墨 表现形象的精神本质,在正确而熟练的造 型基础上,发挥提炼取舍的能力。同时, 进行默写,培养“成竹在胸”想象作画的 能力。叶浅予重视速写教学,强调速写、 默写是写生过渡到创作的有效方式,他在 《速写画语录》中谈道:“艺术实践是 锻炼造型能力的根本途径,要不是1935至 1937年整整两年的速写实践,我就总结不 出‘目识、心记、意测’这一条造型规 律。我认为这规律才是中国画创作方法 的来源。
1961年中国画系人物写生课,叶浅予特请来 著名评剧艺术家新凤霞作模特儿
把日间所见所闻,在晚间油灯 下忆写成画,既是意中之物,也是眼中之 物。”[3]叶浅予将速写作为锻炼表现胸中 之象的手段,把对客观物象的观察转化为 主观表达的训练方法之一。 1955年总结关于“彩墨画科在教学上 存在着哪些问题”[4],指出中国古代画家 即从现实生活中汲取题材和人物形象后, 用极其明朗、富于表现力的艺术构思和洗 练概括的表现方法把它表现出来,可以说 是中国古代画家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 古时的画家就已经明白表现形式、表现技 巧要服从于内容,所以主张“师造化”, 是从写生入手的。他们主张深刻地观察对 象、认识对象,不是从技法、笔墨出发, 而是主张技法、笔墨服从于所要表现的内容。
并以宋代山水画家郭熙在《林泉高 致》中所说“欲夺其造化,则莫神于好, 莫精于勤,莫大于饱游饫看,历历罗列于 胸中,而目不见绢素,手不知笔墨”为证 明。写生教学逐步转变为以中国画“师造 化”精神为核心的重新解读,写生体现艺 术家对现实的观照,而非停留在描摹生活 的现实主义语境里,是中国画人物画科教 员对于中国画传统在当下如何发展的反思 和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