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画自晋、 唐、宋、元以来主要是作为一种实现画者主体的心灵自由,抒发感情的自娱自乐或以画会友的工具,不是用来谋生 的手段。如《宋史·本传》中关于文同绘画有一段记载 颇有意思,文同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请 者,足相蹑于门,同厌之,投缣于地,骂曰:‘吾将以 为袜。’”故在人品、画品与名利之间,文人画者必须 坚持画品人品的操守,不断完善自己,固守传统文化的 底线,不断创新提高。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石涛、 八大、王蒙、青藤、浦华、白阳,他们的艺术成就,不 是一枝枯笔能够解释的,是清必冷、清必绝、清必孤 独。但也清必高,清必坚,清必有节,必不随世风擅 改。倪云林是“元四家”之一,也是古代无锡籍画家的 杰出代表。云林原本出生于富豪之家,生活闲适,喜结 雅士高人。
严克勤 山水册页 46cm×36cm 2020年
后因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倪瓒变卖家产, 以船为家,驾一叶扁舟飘荡于湖上,开始“不事富贵事 作诗”的隐逸生活。上海博物馆所藏《六君子图》(倪 瓒作于1345年),黄公望在画的右上角题诗:“远望云 山隔秋水,近看古木拥陂陀。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 立无偏颇。大痴赞云林画。”明代著名画家、收藏家董 其昌题跋云:“云林画虽寂寥,小景自有烟霞之色,非 画家者流纵横俗状也。此幅有子久诗,又倪迂称子久为 师,俱所创建,真可宝也。壬寅重九后二日观。”台北 故宫博物院藏倪瓒的《容膝斋图》(作于1372年)仅表 现山水间一小亭,几棵枯树而已,反映了陶渊明《归去 来兮辞》“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的意境。画 面中,主人所居空间虽小,心灵寄托于天地间,却无涯 无穷。表达了倪瓒与光同尘,不为物欲所累,追求心灵 自由的人生态度。
严克勤 花卉册页 36cm×46cm 2020年
倪瓒以简素之笔墨展示丰富的内心感 受和独立的人文精神,使他的同辈和后辈们难以摹写, 更难以超越。秦缃业《桐阴论画》对画家的品评中云: “古之董巨二米俱用湿笔,自云林子喜用渴笔,释渐江 宗之,遂有徽派之目,而邹衣白、程穆倩俱以渴笔见 长。盖湿则易俗,是编中所谓湿俗实痛下针砭。曩见王 廉州、吴渔山亦间有此病,或疑其伪而不尽然,此关乎 用笔之不能空灵,非湿之为累也,惟时史其常大家其偶 而已。”又云“有神而兼逸,有能而兼逸,有神与能兼 擅而仍无失为逸”等有别于前人。正是倪瓒具有的“非 画家者流纵横俗状”,神逸兼备,成为于凛冽寒风中一 棵屹立不倒的孤树。 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与修为,保持传统文人的 矜持和清高,画家笔下的一枝一叶、一花一鸟、一山一 水,才能饱含文情和哲理,进而体现冷峻纯正、崇高深 邃——以本意的清,诉诸题材的清,才称得上是清气。
严克勤 花卉册页 36cm×46cm 2020年
优秀画家的艺术禀赋和艺术创作,并不是所谓粗服乱头 的名士气,它是人文涵养和笔墨技法达到极高成就才能 到达的升华与境界。而艺术家人文涵养则是令其脱离俗 谛,追求清灵空明境界的必经之路。要言之,以画家自 身的人文修养为前提,融文史哲、诗书画于一身,有笔 墨、有情状、求意简、抒清气。常言道,书画是心灵的 写照。其深层境界,应是写照心神,是人情的物化,是天人和谐的境界。 我谓文人画,一是品,所谓品,即人品与画品。 凡事德为先,人品不高何谈画品之高?文徵明云“人品 不高,落墨无法”就是说的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