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画、印兼治,在明代中期以来似乎已 经成为中国书画家最为基本的艺术创作方式。他们或 书画兼治,或绘画、篆刻兼通,或诗词、书画并举, 或文史与艺术并重,等等,不一而足。尤其书家兼画 家,更是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中国书画需要的知识 结构极为广博,如佛教、道教、儒学、音乐、哲学、 诗词、军事,乃至百工技艺。
《萨都剌〈京口城南次集〉诗》清·查士标 114.2cm×34.6cm 南京博物院藏
随着明代中期以来商品 经济的日益活跃,书画艺术领域中通才性的特点更加 明显。因此,以文人士大夫审美观念为主流的书画家 群体,亦开始积极吸收宫廷审美观念及民间艺人审美 观念,并以此致力于书画创作,这便为明清书画家提供了广泛的人文背景和社会环境。查士标即是明 末清初颇为重要的一位书画名家。他兼收藏家、 鉴赏家、书法家、画家、诗人于一身,在书画上 取得了杰出的艺术成就,成为“新安画派”的代 表性画家。南京博物院所藏《行书萨都剌〈京口 城南次集〉诗》为查士标所作,从中我们可探其 书法造诣及其审美价值取向。
查士标(1615-1698),字二瞻,号梅壑、 懒老、梅壑散人、后乙卯生,新安(今安徽休 宁)人,后流寓扬州、镇江、南京等地,明亡 (1644年)后弃举子业,专事书画。其家富收 藏,多蓄鼎彝古器及宋元人真迹,善书画、工诗 文、精鉴赏,为“海阳四家”之一,与弘仁、孙 逸、汪之瑞又称“新安四家”。
他的山水画师法 黄公望、吴镇、倪瓒、董其昌,作画用笔不多, 惜墨如金,所画笔墨纵横、粗犷豪逸,或笔法荒率、墨色浓淡干湿互用,或笔墨生峭劲利,画风 枯寂生僻;书法则受米芾、董其昌影响,上追颜 真卿,风格俊逸萧散,著有《种书堂遗稿》《黄 山诗抄》等。查士标在其所处时代就已有很高的 名气,《广陵诗事》中有“户户杯盘江千里,家 家画轴查二瞻”之说。
其书法深具董其昌笔墨 气韵,尤其条幅最为精妙,笔墨疏简、格调秀 远,时称“米董再生”,名重天下。《行书萨都 剌〈京口城南次集〉诗》是查士标书写元代著名 诗人萨都剌的诗,诗曰:“野荠花开春欲尽,山 樱子落雨初晴。酒醒骑马踏花去,门外绿阴无数 生。”
诗人将在江南地区看到的景物非常微妙地 表现出来,在优雅淡逸的基调中流露出苍凉惆怅 的情思。萨都剌诗词中蕴含着对人事变迁、古往 今来的感慨,情致雅淡、韵味悠远,令查士标与其产生了深刻共鸣,所以书写了不少萨都剌的 诗词作品。当然,查士标也有感慨朝代更替、 无限缅怀前朝的感伤诗篇,成为对明王朝凋落 谢幕的不尽挽歌,如“临淮万代兴王地,寓堞 巍楼指顾间。
扑面风沙遮晓日,伤心陵寝望空 山。于今牧马全非昔,当时从龙去不还。野老 经过兴叹息,沧桑何处一开颜”。(《种书堂 遗稿》卷二)如此深邃、细密、丰富的情感, 如此惆怅、感伤的情绪,真可谓异代相通。查 士标此作行笔俊逸豪放、神韵深邃,其笔墨境 界、审美意象的形成当与他颇为浓郁的明遗民 思想情感和精神状态有关。
此作在章法布局上以宽行距安排见长, 这显然是受董其昌书法章法的启发,使行书节 奏较为舒缓、轻松、从容。竖行上下字之间布 局则较为紧凑,通过不同的字势以及牵丝映带 形成特有的节奏感,营造出空灵清逸的空间感 受。文字的间架结构及造型上的个性特色亦颇 为明显。
吴修在《昭代明人尺牍小传》中说其 “书法襄阳,极似董文敏”,认为查士标在结 体上吸收了米芾、董其昌的长处,欹侧之势与 端庄宽博的结体相结合,字势飞舞,秀逸灵动 而又端庄沉稳。这是查士标书法结体上的一个 鲜明特色,充分发挥了其作为画家的艺术想象 力,蕴含独特的灵性体验和感悟。 此外,作品多用中锋书写,笔力柔和而劲 挺,较好地发挥了中锋用笔的长处,给人以妍 美秀逸、娴熟雅静之感。
同时,书家也十分注 意侧锋的运用,通过侧锋取势,呈现出生涩峭 拔、疏淡清远的韵致。而在用墨上,则非常注 重墨色焦湿、燥润的变化,尤其是不同墨色在 纸上的效果,多取清润秀美的审美意象,加之 用笔上的丰富变化,使墨色常常呈现出娴熟、 洗练、明洁的特色,令人百读不厌。
查士标的 书法艺术在接续董其昌艺术风格的过程中,深 具承前启后的意义,尤其在画家书法中颇有其 独特的贡献和地位。从后来的著名书画家王文 治、宋文治等人秀美的书法作品中,我们很容 易看到来自查士标这一秀美淡雅的书法影响的 痕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