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熙年 间(1032年—1054年)所刻《大般若波罗蜜多经》[23]、重 熙十一年(1042年)至清宁二年(1056年)所刻《大宝 积经》[24]等楷书,都明显具有辽早期欧体的刚劲特点。 有趣的是,至辽晚期,石经中的欧体风格竟然消失得无 影无踪。 辽代版刻楷书的主要特征有三点。其一,结体以险绝的欧字为基础,但往往有不到位处,并不像欧字那样尽 善尽美,无可挑剔。其二,刀法夸张,尤其在转折处及横 画末端收笔处,刀法方棱,刀切痕迹明显。其三,在气息 上,刚劲雄强,骨气洞达,法度严整,风格劲峭。
图10 辽刻《蒙求》
在现存 辽代版刻作品中,无论是《契丹藏》、单刻佛经,还是杂 刻,风气刚劲的楷书占了百分之九十。主要代表作有: 1.统和二十一年(1003年)刻《称赞大乘功德经》 (图4),应县木塔出土,千字文号为“女”,每纸28行, 行15至17字不等。四周单线边框,框高21.8厘米,版广52.7 厘米-53.5厘米,现存总长275.3厘米。尾题“弘业寺释迦佛 舍利塔主沙门智云书,穆咸宁、赵守俊、李存让、樊遵四 人共雕”。2.清宁五年(1059年)刻《金光明最胜王经十卷》 (图5),大藏经小字本。蝴蝶装,匡高15.8厘米,广 9.1厘米,半页13行,行24字。
图11 辽刻《佛名集》
白口,左右单边,上下双 边。1987年发现于河北丰润天宫寺塔,现藏唐山市丰润 区文物管理所。千字文帙号“化”。每卷首页粘一小蓝 绸布为检索标志。末有刊刻题记8行,有“雕造小字金光 明经’字样。 3.辽刻《佛说阿弥陀经》(图6)。卷轴装,高29.9厘 米,长246.4厘米。一纸长53.5厘米。每纸28行,行17字, 四周单边,有扉画。唐山市丰润区文物管理所藏。 4.辽刻《根本陀罗尼咒》(图7),共3纸,内蒙古辽 庆州释迦佛舍利塔出土。四周单线边框,框高8.4厘米,纸纵8.9厘米,总长98厘米。楷书,每行字数不等,满行15 字。现存内蒙古巴林右旗博物馆。字小如豆,镌刻精细, 可见辽人版刻技艺之精。[25] 现存600余件辽代版刻书法作品中,有确切纪年的只有 15件。这15件作品,恰恰都在辽中期,即辽圣宗、兴宗与 道宗大康年间之前。辽代晚期的版刻书法作品,与石刻书 法一样,刚劲之气渐渐减弱。
图12 辽刻《妙法莲华经卷第四》
如《佛说八师经》一卷(图
8),匡高23厘米,版广26厘米。每页14行,行18字,四周
单线边框。卷尾经名下有“李韩氏奉为亡夫应梦雕施,大
昊天寺福慧楼下成造”字样。据《全辽文》卷九,“辽道
宗清宁五年,秦越大长公主舍棠阴坊第为寺,土百顷,道
宗施五万贯缗以助,敕宣政殿学士王行己领役,既成,诏
以大昊天寺为额”[8]249。可知此卷雕印应在清宁五年(1059
年)之后,刀法开始圆润柔和,不像统和年间刻字那样方
硬锐利[18]38。
(三)近似北宋版刻风格的版刻楷书 长久以来,人们以《梦溪笔谈》所载“契丹书禁甚严,传入中国者法皆死”来描述辽、宋二国之间的文化隔 阂。需要注意的是,《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沈括(1031年—1095年)晚年所撰,学界通常认为成书于 1086年至1093年间,也就是在辽道宗寿昌三年(1097年) 以前,因此其记载具有一定的时限性。
图13 辽刻《称赞大乘功德经》
根据有关文献与出 土文物可以证实,当时有大量宋代刻书与铜钱在辽地流 通。又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载:“闻范阳书肆亦刻子瞻 诗数十篇,谓《大苏小集》。”[26]可见北宋对辽代影响之 深远。 据《契丹国志》载:“尝有汉人讲论语,至‘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帝曰:‘吾闻北极之下为中国,此 岂其地耶?’又讲至‘夷狄之有君’,疾读不敢讲。又 曰:‘上世獯鬻、猃狁荡无礼法,故谓之夷,吾修文物, 彬彬不异中华,何嫌之有?’卒令讲之。”[27]地处北方, 与五代、北宋对峙的辽代,文化艺术必定会受中原地区的 影响。“彬彬不异中华”背景下的版刻书法,当然也不例 外。上文所记芷兰斋藏辽刻《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 疏卷上》(图2),与山西省曲沃县图书馆藏宋天圣二年 (1024年)刻本《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疏》二卷(图 9),在版式、字体上完全一样,书风都是受唐人写经的影 响,只是刀法有别。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LiaoDaiBanKeShuFaZongLun_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