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立唐积极投身到美术创作中,崭露头 角,创作了如《打青》《赶秋》等作品,并分别 入选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新民主主义 青年团中央委员会、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举办的 第一届全国青年美展和湖南首届美术展览会,为 之后的艺术生涯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二、山水画探索:地域景观的笔墨转译
20世纪50、60年代,为响应“改造旧文艺, 发展新文艺”的创作方针,以写生手法表现现实 生活,描绘祖国大好河山以及革命圣地、城乡新 貌、农业生产等成为艺术家们面对的新课题。傅 抱石曾于1959年、1960年两次来湖南。第一次受湖南人民出版社邀请,第二次是江苏 省国画写生团,两次活动莫立唐全程 陪同,并赴韶山写生。傅抱石对韶山 周边的自然环境做了仔细考察,并通 过速写手稿从不同角度勾画了韶山的 面貌,创作了一批《韶山组画》。莫 立唐自然会受到傅抱石及当时山水画 写生团新观念的影响,深入“真山 水”的写生中,对他之后的创作起到 了深刻的影响。
莫立唐 丘壑莽苍图 122cm×54cm 20世纪90年代
为名山立传,是自古画家梦寐 以求的。山借笔传以名世,笔借山姿 而彰艺。前贤渐江之于黄山,黄公望 之于富春山,李可染之于漓江等,莫 不如此。在莫立唐的艺术创作中,张 家界对其而言有转折性的重要作用, 也是他用毕生精力不断描绘的,从中 年到晚年,二十余年间曾八次前往张 家界写生。当代画家中,坚持以张家 界为长期创作方向,大量写生的,莫 立唐是最重要的一位。陈白一曾说: “画张家界的第一人就是他。画得最 好,因为张家界很好看,很难画。莫 立唐把张家界的奇、深、高都画出来 了。” 他笔下的张家界,“无处不 奇”。其松“铺天盖地横空出世”, 其石“直冲云霄顶天立地”,其泉 “长流不息源头不尽”。
莫立唐 黄山日出 17cm×22cm 20世纪80年代
莫立唐在画 张家界小景时,以水墨墨戏为主“泼 墨成霞花生万树”,在画全景式大山 水时,以焦墨皴积为主“摩崖为纸操 笔当斧”。刻画精微与放胆直抒两种 笔墨语言交融并蓄,使画面呈现出一 股苍茫之气。莫立唐在题跋中写道: “作画用墨难于枯焦、润湿之变,须 枯焦而能华滋,润湿而不漫漶,即得 用墨之要诀。”这些作品与早期写生 作品有很大不同,由靠色彩的铺染到 如今大量墨色的运用,由“秀”转为 “苍”,达到“点线共长存,纸上生 奇峰”的艺术效果。 20世纪80年代,张家界绝壁耸立 的壮丽美景被发现,吴冠中、黄永玉 先后来到此地,并以张家界为题材进 行创作。
莫立唐 白石清泉图 85cm×48cm 1991年
吴冠中还写了一篇名为《养 在深闺人未识——张家界是一颗风景 明珠》的文章,对张家界的美景进行 了推介和宣传。1982年,莫立唐描绘 张家界的作品《青岩挺秀》入选“湖南省美术作品展”,次年入选了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 “湖南工笔画展”,该画成为其早期张家界山水的代表作。 此作品采用全景式构图与积墨皴法相结合,使武陵奇峰既具 北宋山水的雄浑气象,又透出现代形式的视觉压迫感。虞逸 夫先生赞曰:“摩崖为纸操笔当斧,横砍竖劈开山称祖。” 另外,在20世纪80年代九寨沟、黄山的写生作品中,其 笔墨语言更为丰富,用笔纵横挥扫,浓淡干湿相宜,足见其 笔墨功力和长期对景写生的经验总结。“漫将一砚洗池水, 泼出高山万丈泉”,莫立唐用泼墨的手法再现黄山云海的奇 幻景观,汪洋恣意,笔墨漫舞。这些作品以小见大,生活气 息浓郁,面对不同的自然景观时,及时调整笔墨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