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本文围绕元代王冕所绘、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南枝春早图》,展开三个部分的论述:首先以墨梅图式发展为线索,剖析王冕绘画风格与理念的形成;其次以《南枝春早图》为核心,分析其在技法创新与材质艺术性方面的独特之处;最后结合王冕数幅作品题跋内容,对《南枝春早图》的文本与图像关系进行再解读,并重新评估其艺术价值。
关键词:《南枝春早图》;王冕;技法;材质;价值
一、王冕的绘画艺术探析
(一)王冕绘画风格的形成及发展
王冕(1287—1359),浙江诸暨人,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梅花屋主。尽管家境贫寒,但王冕自幼勤奋好学,凭借自学成为诗人与画家。王冕一生专注于墨梅研究与创作,以画墨梅闻名。他独创的墨梅图式对元代以后墨梅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探究其墨梅绘画风格,须深入研究墨梅图式的发展历程及王冕的师承关系。青年时期的王冕游历四方,广交名士,得以接触不同地域的艺术作品与创作理念;晚年隐居山林,远离尘世喧嚣,专注于内心情感与追求的表达,使艺术创作更纯粹深沉。墨梅绘画的形成与发展历经多个朝代,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图1 南宋 扬无咎 四梅图(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时期,梅花成为文人雅士的审美象征,为墨梅绘画提供了文化土壤。南宋时期,形成了仲仁(号华光)为墨梅首创之说。《华光梅谱》中记载:“墨梅始自华光,仁老之所酷爱,其方丈植梅数本,每花放时辄移床其下吟咏终日,莫知其意。偶月夜未寝,见窗间疏影横斜,萧然可爱,遂以笔规其状。”[1]仲仁创作出墨梅是受到月下窗间梅影的启发。
扬无咎是另一位对墨梅图式形成产生重大影响的画家。“扬无咎是南北宋间的文人,可能曾受华光仲仁的墨渍花之影响。”[2]55他改进了仲仁的墨渍花技法,变墨为白,以圈瓣法画花,用飞白法画干。至元代有不少画家学习扬无咎的画法,但随着画风改变,日趋简化,花瓣画法由三笔改成二笔,王冕即是代表。王冕在师法扬无咎的基础上,融合自身学养与技艺,创建了契合文人传承发展的笔墨技法体系,推动了墨梅绘画艺术在文人阶层蓬勃发展。
通过比较扬无咎的《四梅图》局部(图1)与王冕的《南枝春早图》(图2),可发现二人在笔法运用上的相似之处,但王冕的笔法更简洁,画枝干也有独特之处,如抖动笔法、多笔平行皴画组成粗干。明代墨梅图式进一步发展,如唐寅虽不专画墨梅,但他的墨梅仍受王冕的影响。传到徐渭时,墨梅画风大变,写意花卉诞生,墨梅画法呈现新风格。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晚年专画梅花,笔墨中可见王冕遗风,但更注重笔墨与书法意味。
(二)王冕的绘画理念
王冕虽无专门的书论画论传世,但其绘画理念散见于诗词题跋中。《南枝春早图》中的自跋“和靖门前雪作堆,多年积得满身苔。疏花个个团冰雪,羌笛吹他不下来”,以雪喻梅,暗示时间流逝与历史沧桑,赞美梅花洁白无瑕。王冕曾在画作《照水古梅图》上作长文题跋《梅先生传》,将梅花拟人化,不仅将儒家理想人格具象化、艺术化地体现在梅花之中,也将他自己心中理想化的人格象征寄托于梅花之中。
图2 元 王冕 南枝春早图 151.4cm×52.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王冕的绘画表达、诗文题跋常常涉及人品与画品,而他又受到众多佛道之人的影响,将天人合一的精神、文人思想、儒家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他独特的绘画理念。因此有学者称:“王冕受比德文化的影响颇深,在其墨梅诗画中塑造出一种十分理想化的儒家人格,即借梅喻志,以梅拟人的‘梅花人格’。”[3]品格是文人画家常追求的理念,除此之外,继承与创新也是他一生追求。
嵇若昕先生曾于《王冕与墨梅画的发展》中有言:“墨梅画自北宋末仲仁始创,画法凡三变,元承宋法,并融合而一,自王冕出,领导墨梅画坛近二百年,这期间的墨梅画家深受他的影响,有的全学他,如陈宪章,有的自他的画法中演化出自己的画法,如王谦、唐寅,基本上仍能看到王冕的影响。”[2]64王冕将所学之术融合而一形成了自己的绘画技法,给予后世画家深刻启发。
他在梅花花瓣画法、枝干画法、点苔画法上都有所创新,这里不做过多叙述,下一节将对技法进行详细分析。相较于前人,他的画作在写意性上更为突出,这或许正是他内心坚韧不屈、向往自由、追求平等精神的真实写照。从形式上来看,王冕的《南枝春早图》堪称其形式表现的典范之作。
图3 南宋 扬无咎 四梅图(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仔细观赏,画中每一簇繁密的梅花都宛如精心排列的圆形组合,而在同一组梅花中,他又巧妙地让各个花朵呈现出一致的朝向。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增强了画面的形式感与装饰性,更是他创新理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彰显了他独到的艺术眼光与创造力。
二、《南枝春早图》的艺术性
(一)《南枝春早图》的技法分析
《南枝春早图》的技法表现可从花瓣、枝干与点苔三个关键元素展开具体分析。在花瓣绘制上,王冕创新出“铁线圈花法”,以刚劲线条勾勒花瓣,形似铁线缠绕,繁花密集,尽显梅花独特风姿。他改良了扬无咎的“三趯法”,将“一笔三顿挫”革新为“一笔两顿挫”,并从“细笔”进化为“铁线”,凸显书法用笔,使花瓣相较扬无咎更为圆润饱满。不过在他的作品中“一笔三顿挫”和“一笔两顿挫”并存,反映出他在不断探索个人风格。与扬无咎单个花朵花瓣紧密相连(图3)相比,王冕的花瓣间多数留有空间,更显空灵。值得注意的是,王冕在花瓣上特意强调顿挫用笔,往往是在每朵花瓣的最高点(图4),这可能是他想增强花瓣张力,使梅花显得更加圆润饱满。
图4 元 王冕 南枝春早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枝干部分,王冕对“浓淡干湿”把握得恰到好处,在每一段枝干的处理上都形成了对比。枝干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位于画面最下端的粗干,墨色浓淡相间,笔法苍劲有力,笔笔排列不显烦琐反而自然,飞白镂空,表现出了梅花粗干的老辣,边缘线处理注重形态表达,常以补笔修饰并添小枝增强真实感;第二部分主要的两个枝干形成浓与淡的对比,淡的那段枝干运用撞墨技法,既强调了结构又表现出润泽之感;第三部分将略粗枝干与繁密的梅花及小枝组合,形成强烈对比;第四部分表现枝梢,运用女字形出梢组合,符合《松斋梅谱》中“枝分女字,梢多向上生,少向下生”[4]的描述。点苔方面,墨色略浓于枝干,三五成组,主要绘于枝干边缘且方向平行,与枝干垂直,强调枝干长势及画面取势,增强画面气势、生命力与动感。中段枝干的小苔点则丰富画面并强化结构。
(二)《南枝春早图》的材质分析
王冕的墨梅虽师法扬无咎等人,但呈现的画面效果有所不同。《南枝春早图》采用绢丝绘制,与前人风格有异。以扬无咎的《四梅图》与《南枝春早图》对比,能看出两者在枝干表现方面差距最大。扬无咎《四梅图》的小枝飞白更多,较为干涩,有的地方近似山水画中的皴法;而王冕《南枝春早图》(图5)则不同,枝干更加湿润浓重,绢本的水墨淋漓效果使画面更丰富。
此外,《南枝春早图》背景用淡墨渲染衬托梅花,有学者称此技法为“倒晕”。“倒晕”技法因绢本相较于纸本更易将大面积的色染匀而常见于绢本画作中。王冕运用绢本绘制,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疏影的效果,又形成了自己的个人风格。
因此,王冕的《南枝春早图》不仅在艺术表现上达到了极高的成就,更在传承与创新间达到了平衡。其对绢本材质的运用,为墨梅画技法研究带来新视角与思路。从艺术风格角度看,他在继承前人疏影效果基础上融入个人风格,这一创作过程对探讨艺术家在传统与个人风格间寻找契合点具有深远启示意义。
三、《南枝春早图》的鉴定及艺术价值
(一)鉴定《南枝春早图》
《南枝春早图》是王冕在元至正十三年(1353)所作,纵151.4厘米,横52.2厘米,绢本水墨,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其著录可见于《石渠宝笈三编》《故宫书画录》《历代流传书画作品编年表》等文献。研究《南枝春早图》的艺术价值,鉴定其真伪至关重要。首先须对王冕的作品有准确认识。只有确认王冕作品中的独特风格,才能进一步提炼画作的规律性特征。
图5 元 王冕 南枝春早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前文已对王冕的独特风格、技法特点及材质进行分析,断定《南枝春早图》确为王冕真迹,此处不再赘述。在此小节,通过王冕多幅作品的题跋及钤印对《南枝春早图》做进一步分析。王冕的绘画作品具有独特风格,其形式感强,从《月下梅花图》《墨梅图》《南枝春早图》的题跋来看,有一共同特点:题跋及钤印组合整体呈长方形,而画面中的枝干基本呈弧形,整体给人圆润饱满之感,体现了“方”与“圆”的结合。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方”与“圆”不仅是几何形状的象征,更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想。王阳明心学思想中就蕴含“方”与“圆”的辩证统一,其提出“知行合一”学说,强调内心方正与外在圆融相结合。王冕常与佛道中人交往,他将诗、画实践与天人合一的精神、儒释道文化相结合,使作品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无论从题跋形式还是精神表达,《南枝春早图》都契合王冕的绘画风格及思想。
(二)《南枝春早图》的艺术价值
《南枝春早图》在技法创新、内在精神和意趣表达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后世画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明清时期,许多画家传承宋元绘画传统,其中模仿王冕墨梅的画家众多,例如金农、汪士慎、罗聘等。从清代金农的《梅花图》册可以看出,其枝干及苔点的画法继承了王冕《南枝春早图》的技法,通过留白方式突出枝干的苍劲,留白部分呈不同大小的几何形。
金农还放大了王冕作品润泽的特点,相比《南枝春早图》,《梅花图》册减少了干笔效果。罗聘、汪士慎等画家也在王冕的绘画艺术中汲取了营养,创作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南枝春早图》的艺术价值不仅体现为绘画技法对后世的影响,其作品本身蕴含的意义也极为重要。其完整保存,对后人鉴定王冕绘画作品真伪及临摹借鉴起到关键作用。
结语
《南枝春早图》作为王冕的代表作之一,承载着重要的艺术与历史价值。通过梳理墨梅图式的演变脉络,可清晰看到王冕绘画风格的形成路径:其在继承释仲仁、扬无咎等前人技法的基础上,融合儒释道思想与文人精神,构建了独特的“梅花人格”理念,并在作品中得以充分彰显。
《南枝春早图》在技法层面也展现出显著突破,王冕独创“铁线圈花法”,以刚劲线条勾勒花瓣,在枝干、点苔等方面也处理精妙,并通过飞白、撞墨技法实现了枝干浓淡平衡,结合绢本“倒晕”渲染,形成湿润厚重的视觉效果。结合题跋钤印的统一形式、历史文献佐证,以及画面细节与王冕理论的一致性,《南枝春早图》可被确认为真迹,其作为元代文人画发展的关键样本,对理解墨梅技法演变与文化精神传承具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释仲仁. 华光梅谱[M]//中国书画全书编纂委员会. 中国书画全书:第2册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676.
[2]季啸风,李文博. 王冕与墨梅画的发展(特辑):台港及海外中文报刊资料专辑(1987)[M]. 桂霭茹,选编.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
[3]李奕彤. 王冕绘画艺术风格与美学观念探析[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171-172.
[4]范成大,等. 梅谱[M]. 章宏伟,编. 程杰,校注.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243.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NanZhiChunZaoTuDeJianDingYuJiaZhiZaiKao.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