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湿素妆墨淋漓,听之有声思成咏 ——浅论蒲华的写竹之神与吟竹之道
中国明清时期,民族矛盾尖锐,知 识分子超然于物外,寄情于山水,大批文 人、士大夫借手中笔墨抒发内心悲愤或聊 写胸中逸气,他们寄情于隐逸文化的浪漫 情怀和水墨气质,他们寄托于内心的文化 精神及审美理想。其中更将竹人格化、精 神化、理想化,以竹的高洁喻己之气节, 以竹的独立、虚心、不惧风雨,自喻人格 的不屈昂扬。
而蒲华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化背 景、身份背景既不同于明清的士大夫阶 层,又不同于同时代的人,而是无形中以 中国写意绘画的清新俊逸、平淡天真,随 意为之,却迥超时辈,将萧飒振林的墨竹画推上一个高峰。 梅、兰、竹、菊作为中国画题材, 始于唐而盛于明。
蒲华 平安图 1893年 嘉兴博物馆藏
其中享有全德君子的 “竹”因其风姿万千,尤受中国传统文人 所宠爱,竹所隐喻的人格精神,历来是文 人画家们讴歌自喻的对象,以示自身有虚 心高洁之风。自唐以来,擅画竹者代有人 出:唐有画竹高手萧悦,宋有画竹圣手文 同、文坛超才苏东坡,元有隐逸高士吴 镇、李衎,明有吴门四家之文征明及王 绂,清有扬州八怪之郑板桥、四僧之石 涛,皆以画竹各踞一峰,趣殊一途,而能 将竹画出超逸凡尘之质的,首推蒲华。 在中国绘画史上,竹和梅、兰、菊 组成四君子,与松、梅结成岁寒三友。历 代文人墨客竞相描绘,历久不疲。
蒲华爱 竹,他自号“种竹道人”,以擅画竹石闻 名于世,享有“蒲竹”之称,同期无人匹 敌。在流传的作品中,竹石最常见也是他 最擅长的题材。其竹石大致有两种风貌, 一为秀润飘逸,一为豪迈酣畅。竹与石既可单独成画又能相映成趣,但无论哪一种 风貌都融各家之法,有法而化,或多姿, 或霸气,或随性,或多情,或厚重,或飘 逸,通过墨色的千变万化,竹叶的撇、 点、捺、勾,写出竹之昂扬、欢快,写出 竹之节奏、韵律。 中国历代爱石成痴之人不胜枚举: “米颠拜石”之典和“东坡供石”之说都 为千古佳话。
蒲华毫不掩饰其对米、苏二 家的顶礼之情,亦强调表达他对奇石的情 有独钟。 蒲华存世的大量竹石图中,石作为 竹的陪衬、补景和点缀,常以淡墨扫出轮 廓然后浓墨点苔,用笔随意洒脱,任意而 为,一气呵成。 中国绘画讲究传承,传承便是有出 处,是对绘画者有师承的至高荣誉。蒲 华画竹,自称“学天台傅啸生”。吴昌硕 也在《交友稿》中说蒲华“画竹自云学天 台傅啸生”。又说傅啸生曾卖画于嘉兴, 蒲华应在嘉兴时即见过傅之竹画,并从其 学。傅啸生,画名满东浙,但蒲华在临海 似未与傅相值。
自然,傅的作品,蒲华定 是见过不少。在画竹上,二人风格迥异, 笔法尤不类,然而,虚怀善学的蒲华,仍 然从傅的作品中得到过某种启迪。从蒲华 画迹看,他早年受傅的影响甚至浙东三海 的影响是极有可能的,这份先入为主的陶 冶,影响了蒲华一辈子,如此,他常云 “画竹学傅啸生已在情理之中”。他从中 国传统绘画中寻找、吸收,又将生活中的 竹升华成图,再利用杰出的诗才,意到笔 随地自由挥洒,自我主宰。 蒲华一生画竹无数,他常在题跋时 以“拟东坡笔意”“仿梅花道人笔”作记。
苏东坡与吴镇都是中国古代画竹的代 表人物,与文同、李衎、徐渭、郑板桥等 均有不同的绘画境界与精神追求。苏东坡 是文人写竹,追求的是竹文化中虚心达观 的文人襟怀;吴镇属于画家之竹,讲求的 是画竹理论和画竹实践过程的完美结合, 吴镇说:“墨竹虽一艺,而欲精之,非心 力之到者不能,故古今惟文与可一人而 已,他无闻也。余力学三十秋,始可窥与 可一二。况初学者耶!然不知后之能视余 者几人乎?”两者都是中国历代画竹不可 逾越的高峰。 在历代中国画作品中,拟某人法、 仿某人笔意之类题句俯拾皆是,但是, 常有一些风格独立的画家,虽用拟抚仿之 类的文句,但其作品往往仍是充满自我创 造的,其意在质,其意在神,而非形似。
《海上墨林》记载说蒲华“善画竹,心醉 坡公”。观蒲华画竹,他并未视东坡为模 式而一味泥古,而是更多地融各家之法, 有法而化,再融入自己的笔法与性情,所 拟的只是一种意,或称意象罢了。 蒲华一生纵逸不羁的性情,自然适 合于文人写竹较少刻画而不尽精深的艺术 主张,他仰慕乡贤吴镇(梅花道人)的画 竹成就,常常以仿梅花道人为题,在访吴 仲圭梅花庵诗中云:
偶向梅花庵里来,道人千古渺丰裁。 两间古屋禁风雪,三尺荒坟峙草莱。
死后精神留墨竹,生前知己许寒梅。 屹然短碣题高士,怅望苍茫立翠苔。
表达对吴镇的敬仰。 他欣赏吴镇“写竹之真,初以墨 戏,然陶写情性,终胜别用心也”的论 述。吴镇认为,绘画的目的是愉快地游戏,是将天地万物不受限制地表达出来, 是“始由笔砚成,渐次忘笔墨。心手两相 忘,融化同造物”的生命过程。 蒲华善草书,他将书写的笔法融入 画竹,又将不羁的性情不设防地引入画 竹之中,便更显其画竹笔势奔放,苍劲淋 漓,充满随意的率性。
这与杨伯润所说 “蒲生磊落不羁士,画竹深通狂草理”相 应相承。当然,由于蒲华因意成竹的性情 和创作时以竹达意的心情,因此,他既有 兴之所至的佳作,也有草率应酬的习作。 吴昌硕在蒲华诗集《芙蓉庵燹余 草》中寥寥数语“即搦管写竹石,墨沈淋 漓,竹叶如掌,萧萧飒飒,如疾风振林,听之 有声,思之成咏”,勾画出蒲华画竹的情 状,因为蒲华画竹常在喘息未定的急就状 态中,有时纸墨不称、心力不继则略显荒 疏,败落参差,在所难免。一旦他精气神 情四合俱臻,则物我合一,神超其技。赵 之谦曾评蒲华竹曰:“蒲华画竹,百年间 无人可与伦比。”这也使得我们在欣赏其 竹时有更多感动的地方。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PuHuaDeXieZhuZhiShenYuYinZhuZhiDao.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