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小华 1970年生于湖南省安化县,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书法 家协会理事,行书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会员。作品入展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第七 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第十二届全国书法篆刻展、第四届兰亭雅集42人展并获 “兰亭七子”提名奖。2021年入选湖南省文联三百工程文艺家人才库,2022 年获湖南省文联第二届文学艺术优秀作品奖。出版《圣教序对临,视频讲解 技法》《中华好诗词,田小华行书古诗八十首》。

田小华 行书 陆游《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33cm×33cm 2022年

《论语·庸也》:“中庸之为 德也,其至矣乎。”为艺亦然,尤其 书法,因为它不是一体性,而是具有 多元性、融合性的艺术。每个学书者 的学养与才情不同,其风格也自然各 异。或雄强,或内敛,或刚毅,或 平和,或风樯阵马,沉着痛快,或长 枪大戟,气宇轩昂。而中国传统文化 的核心便是外在和谐,内在中庸。故 中和才是它的极致。

田小华 行书 杜甫《望岳》 27cm×15cm 2022年

雅俗共赏也是我 们学书人最终追求的目标。王羲之的 书法一直为后人所标榜,不仅是唐太 宗的极力推崇,更多的则是那种不激 不厉而又风规自远的魏晋风韵与我们 传统审美情趣自然融合的结果。北乔 峰南慕容,读过金庸武侠小说《天龙 八部》的读者都知道,以彼之道还施 彼身且兼具少林七十二绝艺的慕容复 身手不可谓不强,然与专学降龙十八 掌的乔峰过招,则高下立判。尽管这 只是存在于小说中的虚幻情节,但应 是金庸笔下的刻意安排,因为它很好 地诠释了什么是博涉与专精。真正的 博涉是建立在专精后的升华,否则这 种囫囵吞枣式的速成,终有不逮。

田小华 行书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27cm×15cm 2022年

一 如书法,不认真临帖,不虔诚于传统 而一味地去专事钻营评委喜好,去关 注当今书坛风向动态,投其所好。便 纵是偶有小成,一时风光,却到底是 无源之水,总有江郎才尽以致枯竭之 日。 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 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 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 水仍然是水。这是宋代禅宗大师青原 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其实用于 临帖亦是如此。初级临摹必须是一比 一对临,笔法与结构尽量不失毫厘; 到了中级阶段更多的是以背临为主, 对于帖中的精华加以反复揣摩,强化 其个性语言。偶尔来个几次精准临 摹,那也是为了更多的去粗存精;高 级阶段的临帖就是意临,在这方面清 代的大书法家王铎体现得淋漓尽致, 从他大量的临王尺札来看,点画使转 之间既有个人风貌,又依稀可见古人 痕迹,说到底这是在精神层面上与古 人的暗合。亦如齐白石所云:妙在似 与不似之间。达到这个层面上的临帖 才是最高境界的临帖,是真正地在消化古帖,做到了遗貌取 神。 

田小华 行书 刘禹锡《陋室铭》 33cm×33cm 2022年

行书相比其他书体 有二大显著特征。一是起 笔露锋入纸,考虑到书写 的速度与呼应等关系,每 字每笔倘如楷书一般起笔 笔笔藏锋,收笔处处回锋 的话,其行气肯定大为滞 塞,远远不如露锋落笔来 的直接。这一点上《兰 亭序》是体现得淋漓尽 致。二是侧锋居多。

古人 云:“中以取质,侧以取 妍。”中锋是体现字形的 质感与线条的力度,而侧 锋则是以块面来求得视觉 上的冲击,这个妍就是妍 美,漂亮。2017年有幸在 长沙聆听首师大叶培贵先 生的书法讲座,叶先生论 及行书用笔,讲到王羲之 的行书,说他是恨不能笔 笔侧锋时,深有同感。其 实清代以来,很少出现真 正意义上的行书大家,与 其长期偏重于碑派那种稚 拙、雄强而一味地去追求 中锋质感有着很大关系。 另外握笔姿势的不同,也 同样制约了侧锋的表现。 有着晚清书坛第一人之誉 的道州何绍基,其用龙眼 法(亦称回腕法)执笔, 这种执笔法,除小指外, 其余四指紧扣笔管,腕、 肘、臂几乎与肩平行,手 腕扭着书写,既吃力也不 实用,难怪何曾在自叙中 言及:“每一临写,必回 腕高悬,通身力到,方能 成字,约不及半,汗浃衣 襦矣。”而反观赵孟頫日 书万字而精气不衰,下笔 神速疾如风雨,除了赵对 章法上的超强驾驭能力 外,其对侧锋的理解与运 用也是不可或缺。 古人用墨各具特色。 

田小华 行书 郑板桥《新竹》 68 cm×34cm 2023年

比较有名的是清代刘墉好用浓墨,而王文治则喜淡墨,正因此,才有“浓墨宰相, 淡墨探花”之说。唐孙过庭在《书谱》中有“带燥方润,将 浓遂枯”之语,这是对浓墨的偏好。宋代苏公亦是好此,谈 及用墨,有光清不浮,湛湛然如小儿眼睛之论。而同期米芾 所书《经宿帖》:本欲来日道,月明,遂今曰道耳。

寥寥数 语,则又是把枯墨效果夸张到了极限。当然这种墨色变化也 只是米书中的个例,其实在宋包括宋以前之书,书家用墨也 没刻意地去考究,大都写到自我感觉需蘸墨时即蘸墨,至于 墨分五彩之说,我总是持怀疑态度,总觉得太玄,毕竟古人把书写都是当成一种传情达意的交流工具在自然表述。尤其 是信札,除了书写内容,一般来说是无暇去关注和考虑墨 色变化。

书画艺术网创始人张卫村所及至明代董其昌,其书画清新恬淡,故在墨色选择 上也是追求以画入书,禅意十足的淡墨效果。最后到了王铎 那里,才独辟蹊径,执长锋羊毫饱蘸墨水,在绢布上尽情挥 洒,点画到处,浓湿相润,淋漓酣畅,给人以满纸烟云的视 觉盛宴,涨墨法也由此产生。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