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帖要有主次取舍
你光有大的、粗的线条的这种学习,不在一个点上有 专业积累的话,你整个学习的厚度和深度就会有一些缺失, 不管是采用什么形式都要有这个意识。我们有的学生在全国 已经是有相当影响力的画家,实际上真正决定他这一辈子在 画上最后高度的是他在书法上达到的高度。大中国画的灵魂 就是线的境界,反过来说,书法不在线上深刻追问,你就是 在海边上游泳,浅水里游泳,你永远进入不到深水区,永远 进入不到艺术的核心区域。学习书法,要抓住几个关键点。 什么关键点?有一组碑帖,但是这一组碑帖里面你要有自己 的选择、取舍、喜好。比如说在学习隶书的第一个板块的时候,有《曹全碑》《乙瑛碑》《礼器碑》。技术上的全面学 习是必须的,但是你要依据自己的心性有所取舍。你喜欢胖 的,喜欢瘦的,喜欢高的,喜欢矮的,要有你自己的把控。
有了你的喜好以后去观照其他的东西,就有了基本的 坐标,它跟你喜欢的在哪些地方有不一样?人的一生是有 限的,你的智慧和才华都是在取舍之间,在你调配资源、整 合资源、选择资源、取舍资源之间来体现你的才华。今天往 左不往右,往前不往后,干什么不干什么,怎么为主怎么为 辅,最后你的智慧决定你的位置和高度。展览就是竞争, 一万件作品中选出几百件,你说你一点准备都没有,凭什么 去跟别人竞争?你有什么能力把别人比下去?知道自己还不行,还弱小,那就闷头把自己做强大。
所以大静下心来, 平心静气地把一个帖一个帖学好。一碗饭直接倒嘴里就噎死 了,你一口一口的吃就是最健康的。生活和我们做学术完全 是一回事,艺术是十年磨一剑,它是讲深刻领悟,不是凭你 的直觉。 在碑帖选择第一是要有主次,就是一定要符合你自己的 判断。然后要做技术上的延伸,什么叫技术上的延伸?《曹 全碑》何以成为《曹全碑》?《曹全碑》之于《礼器碑》在 技术的关键点上究竟有什么差异?换句话说,把《曹全碑》 变成《礼器碑》,你有没有这个把控?给你5个《曹全碑》 的字,直接把它改造成《礼器碑》,给你10个《礼器碑》的字,你直接改造成《乙瑛碑》。要做这种反过去的理解,迫 使你去做很多很多技术上的比较、分析和追问。 我们怕就怕惰性,写了半天《曹全碑》还不知道它的 技术内容,你说它是《曹全碑》也是《曹全碑》,说它不是 《曹全碑》最后也不是《曹全碑》,那就完蛋了。怎么去观 照技术,怎么起怎么行怎么收,空间怎么解决,在哪儿起在 哪儿行在哪儿收。你不要想着有多复杂,这就是书法最关键 的思维落脚的点,一切都从这儿开始。
洪厚甜 节临《颜勤礼碑》 180cm×97cm 2019年
每一门艺术都有它自 身的特征、特点,你把这个特征特点特性吃得越透,你今后 得到的东西就越多。离开了这个,你学的书法就是空的。 一定要有你的主观判断,这是第一个,在取舍的点的基础上的延伸。第二,要做技术上的共性归纳,就是说 为什么我在选择东汉隶书的时候,或者是篆书的时候我 选择了这一类的呢?它们分类的共同点在哪里呢?《乙 瑛碑》《曹全碑》《礼器碑》在东汉隶书里面的共性, 共同存在的特点是什么,共同遵循了哪种东西?同样是 秦篆,同样是汉篆,同样是清篆,它们的共同特性在哪 里?你知道了它们的共性才能够深刻理解它的区别。我 们为什么把《张迁碑》《鲜于璜碑》和《西狭颂》放在 一块呢?我们为什么把《杨淮表记》《石门颂》和《封 龙山颂》放一块呢?它们都有它们的共性,那么你要去 感知这种共性、归纳这种共性、描述这种共性,你这样 学出来别人干得过你吗。这样的投入才是有效的投入。 我们面对技术这个层面的时候,问题真的是太多了。你 去看网上,众说纷纭,大多都是不正确的,但是我们不 看也不行。你对自己学习的内容掌握越深刻,辨识能力 就越强,你就不会把毒药当粮食。
洪厚甜 节临《广武将军碑》 180cm×60cm
现在的媒体没有门 槛,以前你去出本书编辑还要审,责任编辑还要看你这 个是不是正确,现在只要两个手指一按就出去了。谁都 能发表,又没有人去说你说错了。就如同你走到山里采 蘑菇,有毒性大的,有无毒的,有微毒的,这个就要靠 你自己了。越没有人约束你的时候,你的取舍就往往决 定你的生死。所以我们学习书法为什么一定要强调学习 三要素:跟谁学,学什么,怎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