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书画比赛证书

论杨慎书论中的字法观

书画艺术网画里画外2025-09-15 10:17220
本文所说的“字法”,指与笔法、墨法、 章法并称的“结构”,习惯上也称“结字”“结 体”,或称“间架”,是汉字笔画的组合规律。字 是由各种不同形状的点画构成,随着字形、字 态千变万化的需要,点画之间的组合也有着疏 密、粗细、正欹、高低、方圆的变化,但万变不 离其宗,这个“宗”就是点画之间的排列组合, 或者说是线条之间的排列组合要合乎传统,在 传...

本文所说的“字法”,指与笔法、墨法、 章法并称的“结构”,习惯上也称“结字”“结 体”,或称“间架”,是汉字笔画的组合规律。字 是由各种不同形状的点画构成,随着字形、字 态千变万化的需要,点画之间的组合也有着疏 密、粗细、正欹、高低、方圆的变化,但万变不 离其宗,这个“宗”就是点画之间的排列组合, 或者说是线条之间的排列组合要合乎传统,在 传统中找到依据,这就是结字的基本法则。

在 尚法的唐代,欧阳询根据汉字形体特征,结合 自身书法实践,撰有专门论述结字的《三十六 法》。元代僧人书家李溥光(生卒年不详)著有 《雪庵字要》,专论楷书大字技法与审美标准。 至明代,李淳(1416—1486)在前人的基础上,增 加己见,撰有《大字结构八十四法》一书,对字 法进行了延伸和扩展。李淳之后的著名学者、文 学家杨慎在书法实践、书法理论上也有不凡的 建树,在字法理论上虽没有专门的论著,但在 他的《墨池琐录》和《书品》这两部以笔记形式 论书法的著作中,不乏关于书法字法的研究。 

论杨慎书论中的字法观 杨慎 第1张

[明]杨慎 行草自书诗卷(部分) 47.5cm×672cm 纸本 嘉靖二十九年(1550) 成都杨升庵博物馆藏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新都 (今四川成都市新都区)人。杨慎是明代三大才子之首,他流戍云南时最亲密的朋友之一简 绍芳在《升庵年谱》中称其:“颖敏过人,家学 相承,益以该博。凡宇宙名物之广,经史百家 之奥,下至稗官小说之微,医卜技能、草木虫鱼 之细,靡不究心多识。……平生著述,四百多 种……学者恨未睹其全也。”〔1〕 可见其博学多 识,著述之丰。杨慎工书善画,是明代中后期著 述最为丰富的状元书家,马宗霍《书林藻鉴· 书林纪事》:“王世贞云:慎以博学名世,书亦自 负吴兴堂庞。”〔2〕 《续书史会要》称杨慎:“状 元及第,国朝称博学第一人,所著书百余种,尤 精书学。”〔3〕 可见时人对杨慎“博学”的肯定, 对其书法的评价。然其书法之名为博学之声所 掩,再加上书法传世真迹寥寥,故明清以来对 杨慎书法成就鲜有专门的整理与研究。

论杨慎书论中的字法观 杨慎 第2张

[明]杨慎 行书石马泉亭诗 21.4cm×47.1cm 金笺本 故宫博物院

相对于 书法创作,其书法理论著述《墨池琐录》《书 品》却多为人知。这两部著作共计122则书论, 杨慎多采用前人书学观点和言论,这当然契 合他自己的看法,亦有其本人对书法的一些见 解,颇有心得之言。 古人作书画理论著述,对前人观点比较 包容而不轻易否定,甚至对自己比较认可的观点照本收录,或在此基础上延展自己的观点。 《墨池琐录》虽然是杨慎的“琐录”,但不乏他 对书法本体、书法鉴赏与审美的真知灼见,具有 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史料价值,如其关于“字法” 这一书法本体语言的论述颇多独到和深刻之 处,以下作些简单阐述。 

一、得形体不若得笔法 

古人认为笔法和字法都很重要,二者同属 于书法艺术本体语言,但孰轻孰重、谁主谁次 呢?在书法理论史上并无统一的认识。如元赵 孟頫《松雪斋书论》云:“学书在玩味古人法 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书法以用 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4〕 虽然赵孟頫同时强调字法的 重要性,但还是认为字法生于笔法,将用笔放 在学习与审美的首位。然当代书家启功先生却 认为“究竟他(赵孟頫)所指的‘用笔’和‘结 字’哪个重要呢?以次序论,当然先有笔画”, “从书法艺术上讲,用笔和结字是辩证的关 系。

但从学习书法的深浅阶段讲,则与赵氏所 说,恰恰相反” 〔5〕 。 关于结字为上的论断在清初的书坛较为 风行,如清初赵宧光《寒山帚谈》称:“能结构 不能用笔,犹得成体;但若知用笔不知结构,全 不成形矣。俗人取笔不取结构,盲相师也。”〔6〕 清冯班《钝吟书要》称:“作字唯有用笔与结 字。”“先学间架,古人所谓结字也;间架既明, 则学用笔。”〔7〕 清宋曹《书法约言》:“盖作楷 先须令字内间架明称,得其字形,再会以法,自 然合度。”〔8〕 由赵宧光、冯班、宋曹之论也可看 出,以结构为上的观点主要针对楷书而言,这 和当时多提倡欧书的时风不无关系,因为“欧 阳询妙在结构”(赵宧光《寒山帚谈》)。

由 于过于重结构而轻用笔,难免有笔力孱弱之 弊,清梁巘不为时风所染,反对写字重结构, 强调用笔来加强线条的力度和质感,其《评书 帖》指出:“古人于书,笔力间架俱备,今则有 间架而无笔力。”〔9〕 杨慎的书学观极力主张崇晋抑唐,力主复 古。在他看来,能上溯魏晋,承钟、王余绪的人只有赵孟頫,因此,杨慎的书学理论和书法实 践都上承赵孟頫,在笔法、字法主次认识上,也 承继赵氏观点:

得形体不若得笔法。学字如女子学梳 掠,惟性虚者尤能作态度也。世之学阮研书 者,不得其骨力婉媚,惟学挛拳委曲;学薄 绍之书者,不得其婉妍渊微,徒似其经营险 急。所谓丑女笑颦,见者必走也。(《杨慎 《墨池琐录》卷一)〔10〕 

杨慎以“女子学梳掠”作比喻,指出学习 字的形态不如学笔法。字法固然重要,但若一 味偏重于字法,只讲究结字的形态变化,往往 是盲目模仿而舍本追末,写出来的字犹如“丑 女笑颦,见者必走也”。于书法而言,正是由于 结字的正欹、大小、收放、方圆、疏密、肥瘦、繁 简等阴阳辩证关系的丰富性、多变性,并且巧 妙、准确地组合,才使得书法艺术形象富有表 现力和生命力。

但这些阴阳辩证关系在字法中 生成并合理地搭配,都离不开笔法这一要素。 相传王羲之写“点”这一笔画是“万点异类”,如 《兰亭序》中二十一个“之”字中几乎找不出形 态相同的“点”。而这些给人以不同艺术感受 的点画形态的变化,正是在笔势的作用下产生 的。很显然,我们所看到的字形、字势等结字的 形式美只是表象,而蕴含在点画之中的笔法才 是本质。毕竟,书法之妙,重在用笔,南宋姜夔 在《续书谱》中说:“古人遗墨,得其一点一画,皆昭然绝异者,以其用笔之精妙也。”〔11〕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标签杨慎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LunYangShenShuLunZhongDeZiFaGuan.shtml

发布评论

shuhuayishu

shuhuayishu

支付宝
微信
QQ钱包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