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差异性,使得当下中国篆刻创作似乎呈现出一种多 元并举的格局,似乎篆刻史上出现过的所有风格,在当代都 有印人着手尝试。但问题的关键是,保守也好、激进也罢,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当下中国篆刻在传统文脉的接续和对西方现 代艺术的借鉴、拓展方面,都没有按照一种谱系化的必由之路 推演——传统有传统的谱系、现代有现代的谱系,不求深入、予 取予夺、随意曲解、任意拼凑,是为这个历史“断面”的基本思 维方式。而将片段化的解读视为传统的全部,以一维的偏执成就 所谓的个人风格,以临时权宜为目标,以实验尝试为口实,等等 这些实用功利主义的运作方式,即为这个历史“断面”的典型套 路。 概括而言,当下中国篆刻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

 一、刀的明亮化趋势。

得益于当代各种金属制作工艺的普泛 应用,今人篆刻用刀的刀锋远较古人、前人锐利了许多,这直接 导致了当代印人对于线条之刀刻趣味的特殊迷恋。在此,当代篆 刻是得失互见的。有所得者,多是拥有比较好的传统篆刻修养, 借刀之锐利以表达各自对于晚清民国以来篆刻线条趣味的踵事增 华,每一步走刀的传神达意务求精雕细琢、沉着入味,从而赋予 篆刻以古而醇、醇而肆的崭新内涵。而由于我们对于更为广阔的 世界范围内牵涉到刀法表达的视觉艺术的不知情,相关学术研究 即刀法基础理论的阙失,人们浑然不辨哪些刀法是属于中国的、 哪些是属于其他文明、其他文化、其他艺术的。许多缺乏传统修 为的篆刻家,往往为猎奇求新所诱惑,贸然闯入到这个陌生的世 界。古埃及、古罗马的碑刻刀法、丢勒的铜版画刀法、金刚石的 钻石切面和中国玉器的线口设计,这些来自不同艺术载体和文化 趣味的刀法,如何做“一锅煮”地随意截取和碎片化组合?即使 可行,其学理化的解释又是什么? 

二、刀法线条的趣味化导向。

引入了大量的非书法用刀、成 线,彻底打碎了“刀法所以传笔法”的传统约束,篆刻开始主动 疏离书法。这种疏离利弊参半,利的一面是,它拓展了线的趣味 空间,使其不再单一地屈从于书法的“书写性”。须知,观看整 个书法史,明清以来所谓的“书写性”理论极为单薄:书法史的 杰作未必都强调“书写性”,或者即使有“书写性”,也不是明 清人所说的“书写性”。打开了这一层遮障,篆刻之于书法史的 关联度可能不是被削弱了,而是更为加强了。这一点,对应着当 代篆刻之在古玺这个领域中的突飞猛进,那种以刀意传达铸造、 铭刻的荒古之趣,是为前人所未尽、亦多前人所不能。弊的一面 是,篆刻与书法相关联的另一个题中之义就是字体之“体”。对 于“体”的疏离,使人们难以从一个传统的字形、字体的角度去 组合汉字和章法,而更喜欢使用来自素描的黑白语言结篆造型。 这种新异的做法契合了当下人的审美“大感觉”,却难以用更多 细节性的表现阐明它与传统、与西方的学理联系。在往前的时 间之轴上,它不见古人。论空间的东西之轴,又难以接续西方现 代。 

三、篆刻载体的多元化。

由于上述学理问题的挪移和变换, 当代印人在并不缺乏天然石质章料的情况下,又将陶瓷和紫砂拉 进了篆刻。尽管与传统石质章料相比,今天的印人大多视为一种 “好玩”的补充,但这也可能带动一轮前所未有的篆刻载体的泛 化现象。如此,篆刻就彻底走向了“铭刻”,而人类“铭刻”的 触角从来都是遍布古今生活的方方面面,篆刻是否会如后现代艺 术一般的完全“生活化”?这一隐含的逻辑,是否会有后续的效 应,目前仍然是未知的。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