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云: “大巧若拙”。明末清初书法家傅山更是 提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 滑,宁真率毋安排”的书法理论。在美学 范畴,“拙”已成为评判书法意境和品位 的重要标准之一,对书法创作甚至对整个 艺术范畴都有着普遍意义和深远影响,至 今不衰。追求古拙而不追求华巧,就是追 求一种大巧若拙、含蓄内敛的艺术境界。
“古”又多与“朴”相配,书法艺术的追 求,往往先从“稚朴”开始,追求妍美精 熟;达到了妍美精熟、具备了深厚积累和 学识素养之后,又往往落尽繁华归于“质 朴”,“返朴还淳”。这是对自然美的向往,老庄哲学中的“既雕既琢,复归于 朴”“大朴不雕”的思想一直以来影响 着中国文人的精神追求。书法艺术尤其如 此,追古摹古,尚古厚古。无怪乎孙过庭 《书谱》云:“评者云:‘彼之四贤,古 今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妍。’” 虽是评价二王不比钟张,其实是说今不如 古,妍美不如质朴。
结语
纵观中国古代书法史,小楷书法的 艺术流派大致可分为两种审美取向:一 种以妍美秀逸为宗,用笔精到细腻,结体 匀称妥帖。多讲究法度严谨,端庄遒劲, 姿态妍美,婉转飘逸。以“二王”为源, 历代如虞世南、褚遂良、蔡襄、赵孟 、 文征明、董其昌等都属此类;另一种以古 拙质朴为尚,用笔沉着凝重,结体率意天 真,追求天然之趣。
此类以钟繇为祖,历 代如颜真卿、苏东坡、祝枝山、王宠、黄 道周、傅山、王铎、刘墉等传其衣钵。但 是不论何种审美取向,历代书家对钟繇的 书法都表示了由衷的推崇和心悦诚服。许 多关于钟繇书法的品评中都传达出这样一 个意思:钟繇小楷对后世的影响,已不仅 仅局限于笔法结构等技法层面,其书“大 朴不雕”的书法品质深深地影响着历代书 家的书法精神。
当代社会,生活节奏飞快,学书人 亦多浮躁之心,追求多在外表:或点画精 微,或结构险绝,或章法新颖,曰其“创 新”。然而,我们的追求表现出来的却常 常是满纸矫饰,炫技弄巧,书作多具华丽 形式却充斥俗媚之气,抑或功力深厚法度 严谨,看似精神贯注实则内涵空乏…… 小楷书法创作,外在技法固然重 要,但内涵意境更为难得。
清蒋和《书法 正宗》云:“法可人人相传,精神兴会则 人所自致,无精神者,书虽可观,不能耐 久索玩;无兴会者,字体虽佳,仅称字 匠。”技法是基础,而意境应为追求。这 是衡量“字匠”与“书家”的重要标准。 外表无华,内蕴古雅的钟繇书法或 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