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钟繇书法,尤其是正书(小楷),历来被世人称道。唐代张怀瓘《书断》称:“真书绝世,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 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此后,钟繇小楷多以“古雅质朴”称谓,被后人津津乐道并仰慕风从。中国文化向 来有尚古厚古的传统,称钟书古朴,不仅指其意境脱俗,更指其旨趣高古。直到今天,广大的书法家及书法爱好者,仍然把钟繇小楷 当做临习创作的必修之课。本文通过对钟繇小楷笔法结构特征的全面梳理,借由大量图片分析研究钟书所蕴含的“古朴”之意。分析 研究其各种技法特征所产生的审美指向并进而发展成为某一类型的书法风格,以此揭示出作为艺术语言的诸多技法特征在书法创作中 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钟繇;小楷;笔法;结构;古雅质朴
引言
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 长社(今河南长葛市)人。幼年失怙,族 父钟瑜资助其受教育,因而举孝廉走上仕 途。曾为魏国宰相,明帝时受官太尉,后 迁太傅,故世人称钟繇为“钟太傅”。然 而钟繇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最主要的还 是因为他的书法。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 书人名》曾记载:“颍川钟繇,魏太尉; 同郡胡昭,公车征。二子俱学于德升, 而胡书肥,钟书瘦。钟有三体:一曰铭石 之书,最妙者也。
二曰章程书,传秘书, 教小学者也;三曰行押书,相闻者也。三 法皆世人所善。”传世的钟繇书法只有正 书和行书,而尤以正书称著,即羊欣所称 之“章程书”。“章程两字的合音,是正 字(平声),后世把章程读快了,就变成 正书,又变成真书。”(唐兰《中国文字 学》)汉魏之际的正书是一种新书体,即 楷书,它是由隶书演变发展而来。
正书并 非钟繇所创制,但他却是书法史上第一 位以擅长正书而闻名的书法家。《宣和 书谱》中记载:“降及三国钟繇者,乃 有《贺克捷表》,备尽法度,为正书之 祖。”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钟繇正书最著 名的有《宣示》《力命》《荐季直》《贺 捷》四表(是否为钟繇真迹,本文不作研 讨),都是小楷,是其写给朝廷的奏章。 钟繇显赫的政治地位,对于正书演变应该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钟繇书法,尤其是正书(小楷), 历来被世人称道。唐代张怀瓘《书断》 称:“真书绝世,刚柔备焉,点画之间, 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 汉以来,一人而已。”
此后,钟繇小楷多 以“古雅质朴”称谓,被后人津津乐道并 仰慕风从。中国文化向来有尚古厚古的传 统,称钟书古朴,不仅指其意境脱俗,更 指其旨趣高古。直到今天,广大的书法家 及书法爱好者,仍然把钟繇小楷当作临习 创作的必修之课。 本文正是基于这样一个背景,拟对 钟繇小楷的笔法结构特征做一全面梳理, 借由大量图片分析研究钟书所蕴含的“古 朴”之意,分析研究其各种技法特征所产 生的审美指向,并进而发展成为某一类型 的书法风格,以此揭示出作为艺术语言的 诸多技法特征在书法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一、楷、隶、篆杂陈的笔法体系
笔法,是书法诸多艺术语言中的重 要一项。钟繇小楷处于新旧书体过渡时 期,体式初成而尚未定型,因而导致其笔 法特征有二:一是诸体杂陈。篆、隶、楷 合一,这是其书蕴含“古意”的主要因 素;二是丰富多样,几乎包含了我们目前 所熟悉的各种笔法特征。这也是后世书家 学小楷必学钟繇的重要原因之一。
知篆隶则楷法能工。篆法森严,隶书奇宕,运用篆法,参合隶书,可谓端庄 杂流丽矣。(蒋骥《续书法论》)
楷书不知篆隶之变,任写到妙处, 终是俗格。(傅山语)
正是钟繇小楷中随处可见的篆隶笔 法,才使得其书虽为汉魏时新变之体,但 仍然不脱篆隶古体的“高古质朴”之意。
1起笔法——方圆藏露
起笔法不外乎方、圆、藏、露以及 由此派生出的种种变化。篆法多圆笔藏 锋,隶楷则多方笔而藏露互用。关于方 圆,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书法之 妙,全在运笔。该举其要,尽于方圆。操 纵极熟,自有巧妙。方用顿笔,圆用提 笔。提笔中含,顿笔外拓。中含者浑劲, 外拓者雄强。中含者,篆之法也,外拓 者,隶法也。
提笔婉而通,顿笔精而密。 圆笔萧散超逸,方笔凝整而沉着。”关于 藏锋与露锋,宋曹《书法约言》云:“锋 藏则精华蕴藉,锋露则神采外映。”可见 不同的起笔法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钟繇小楷起笔方法之丰富,几乎囊 括了楷法之所有:一是藏锋圆起,此是 典型的“篆法用笔”,落笔逆势入纸即折 回,然后中锋铺毫行笔。
此起笔法厚重古 拙,是钟繇小楷的重要特征之一。二是藏 锋方起,即“逆入平出”。落笔时欲右先 左,欲下先上。逆锋入纸后切笔成方角, 转而调锋行笔,整个过程干净利落。如此起笔,笔画浑朴而不失峻峭,亦是钟繇小 楷常用的起笔方法,历代名家也多效仿 之。三是露锋顿起,钟繇《贺捷表》有此 起笔法,此法兼用侧锋,露锋顿笔入纸 后,稍提起即调锋行笔。如此则笔画秀挺 而不失沉着(如图“方”字横画)。四是 露锋顺起,即露锋入纸顺笔画之势而行。 此法务求笔力劲健,落笔果断。钟繇《荐 季直表》中有此笔法,与其藏锋圆起之篆 法并用,则古拙中见率意(如图“直” 字)。
2.收笔法——收放兼驻
收笔既是一画的终结,也是下一画 的起始,收笔时宜留得住笔,留不尽之 态,敛有余之势,以备势而发。钟繇小楷 在收笔上非常讲究,共有回锋、出锋和驻 锋三种方法:大凡横竖画都应回锋收笔, 所谓“无往不收,无垂不缩”。“收”与 “缩”使笔势收敛,蓄而待发。此法自篆 法发源,钟繇小楷质朴内敛的特点在此表 现无余;悬针、撇捺、钩挑等笔画,笔锋 顺势而出。出锋之笔务求由中而出,并于 空中作收势。钟繇小楷时见横画出锋(如 “行”“示”等字),仍然带有隶书痕 迹;与回锋和出锋不同,钟繇小楷中时见 行笔至收束处稍驻即提笔起,驻锋遏势, 引而不发,既不回锋收势,也不磔趯出锋 (如“遂”字捺画,“残”字戈钩),这 是隶楷过渡时期的笔法特征,亦隶亦楷却 也非隶非楷。
3.行笔法——篆分掺杂
笔画中段是行笔的主要部分,也是 体现笔画质感和动态美感的主要环节。 包世臣《艺舟双楫》云:“用笔之法,见 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 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盖两端出入操 纵之故,尚有迹象可寻,其中截之所以丰 而不怯、实而不空者,非骨势洞达,不能 幸致。更有以两端雄肆,而弥使中截空怯 者,试取古帖横直画,蒙其两端,而玩其 中截,则人人共见矣。”钟繇小楷笔画中 段的行笔篆分互用,变化多端:一种是篆 法中实。指笔画首尾稍细,中段略粗。类 似篆书用笔,丰实厚重,质朴天然。《荐 季直表》中多见此用笔,篆籀意十足。另 一种是分画中虚。指笔画首尾略粗,中段 略细。这种笔法源自隶书,富有一种弹性 和力度的曲线美。
4.转折法——或圆或方
不同的转折用笔可以产生不同的美 感,圆转法浑圆遒劲,具阴柔之美;方折 法则挺拔雄强,富阳刚之气。篆法圆转,于转折处提锋暗转,保持中锋行笔。楷法 方折,转折处提顿翻折,务求干净利落。 钟繇小楷转折之法圆方互用,变化多端。
从以上对钟繇小楷笔法特征的梳理 中,我们不难发现,在起笔、行笔、收 笔、转折等每一个笔法环节上都有篆隶遗 意,而这两种相对于楷书新体的“古体” 赋予钟书的最直接表现,就是“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