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陈之佛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文艺创作。他以花鸟画为载体,开拓了新中国花鸟画主题性创作的实践 空间,尤其通过中西融合在绘画立意和艺术表现上实现了重大突破。其《松龄鹤寿》等代表作品不仅承袭传统,还深入结合社会主义 建设背景,成为新中国花鸟画创作的重要里程碑。
关键词:陈之佛;工笔花鸟画;主题性创作
陈之佛(1896—1962),号雪翁,浙 江慈溪人,现代美术教育家、工艺美术 家、工笔花鸟画家。其1916年毕业于浙江 工业专门学校,1923年毕业于日本东京美 术学校。新中国成立前,历任上海艺术大 学、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广州美术专科学 校、中央大学(1949年改为南京大学)教 授及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并受聘为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委员会委员兼艺术组 专员。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南京大学、南京 师范学院教授,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中 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江苏省文联副主席, 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副主席。
图1 陈之佛 松龄鹤寿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毛 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核 心的艺术方针推向全国,艺术创作要反映 现实、思想正确、方法正确等理念被提升 至更高位,也是新中国以来美术创作的恒 定话题。由于现实主义、写实主义、为人 生、为社会、民族化等艺术观点一度占据 主流,花鸟画在新中国主题创作中的弱势 与困境始终客观存在。也正是因此,陈之 佛的主题性艺术实践对新中国花鸟画创作 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从民国时期引起旧文人共鸣的“孤 芳自赏”到1961年在《光明日报》发表 《研习花鸟画的一些体会》一文,陈之佛 的情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再到其关于 “为谁而画”的自陈,可以看出陈之佛引 领时代风气之先觉、创作实践转变之坚 决,并以画风之改变回答了“花鸟画有没 有阶级”的问题。他将早期对工笔花鸟的 “改良论”彻底转变成为社会主义事业服 务的文艺观,其最突出的艺术表现正应和 了主题创作的特点。1958年之后,他的绘画立意产生了鲜明转折,向着更加积极向 上与唯美的方向发展。他始终将立意作为 其创作的先决条件。在某种程度上说,以 画喻意,未尝不是一种对中国画传统的有 力继承。陈之佛的花鸟画并非对花与鸟 标本式的再现,而是寓主观意象于艺术表 现,适应社会发展新态势才是其新中国主 题创作的重点。 他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 年绘制的《松龄鹤寿》(纸本设色,纵 148厘米,横296厘米,现藏于南京博物 院。款识:“松龄鹤寿。1959年建国十周 年国庆,陈之佛。”
钤印:雪翁,陈之 佛。)是工笔花鸟画史上极为罕见的巨 制,其自云:“为了表达对这个伟大节 日(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的祝 愿,我想尽一切可能,企图完成较完美的 作品。而当时正是炎夏天气,在四十一二 度的高温下挥汗作画,不但不觉受暑热的 影响,心情始终是十分兴奋、愉快的, 而且画成结果,反而比前一些作品似乎 更精致些、清新些、雄健些。”[1]同时期 的《和平之春》《春色满枝头》《牡丹群 蝶》《樱花小鸟》(该作曾参加在莫斯科 举办的“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 等,也都是他思想转变后,借助传统花鸟 意象,结合广大群众审美趣味而创作出的 精品力作。
与同时期的于非闇相比,他的 花鸟画并非“黄家富贵”的一味华丽,而 是在构图、设色等各方面都体现出一派欣 欣向荣的景象,更显活泼生动。 陈之佛在谈及花鸟画主题性创作时提 出:“在作画的时候,对于选题、立意、 构图、设色各方面,总是时刻考虑是否为 广大群众所喜爱,是否能够美化社会主义祖国和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企图表 现得明快、鲜艳、丰满、雄健些,才感到 满意。”[2]这样的主题性创作意识不但在 当时的工笔绘画中难能可贵,对于现在的 创作者来说,仍然是值得学习的榜样。
新的创作思想需要新的创作技法来 支持完成。他一方面师法造化,坚持对自 然物象的观察,另一方面不拘泥于形态与 范本,而是提炼自然与生活中的动态与细 节。在构图上,他大胆尝试创新,通过将 西洋画和装饰画的线条和中国传统线描进 行融合和改造,使线条表现力更为丰富, 展现了中国画线条所特有的艺术性与独到 的审美意趣。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czfzyxzghnhdztxcz.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