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太湖 丨空无之镜:倪瓒的精神与生命镜像

书画艺术网画里画外2025-09-07 11:48210
摘要:倪瓒作为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文人画代言人,他以太湖为母题,其象征性不言而喻:空茫、虚无的审美意境正是倪瓒内在的 生命与精神的镜像;不断强化的具有符号化意义的沙汀之树、寥廓的水面、渲淡的远山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倪瓒的人生写照,太湖 的整体意象既是他的审美之境,亦是他的生命之镜,映照着他富于美学化与哲学化的对自我与人生的诗意处理。倪瓒的个人命运更与 时...

摘要:倪瓒作为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文人画代言人,他以太湖为母题,其象征性不言而喻:空茫、虚无的审美意境正是倪瓒内在的 生命与精神的镜像;不断强化的具有符号化意义的沙汀之树、寥廓的水面、渲淡的远山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倪瓒的人生写照,太湖 的整体意象既是他的审美之境,亦是他的生命之镜,映照着他富于美学化与哲学化的对自我与人生的诗意处理。倪瓒的个人命运更与 时代性的历史命运叠加幻化,太湖——空无之镜,倪瓒的精神与生命镜像,从另一个维度跃升为具有历史意义的时代镜像。 

关键词:遗民;文人画;镜像;母题;象征性

中国绘画历史的发展从总体而言, 具有内在的历史和文化逻辑,随着社会与 王朝的更迭与变迁,艺术的发展呈现出鲜 明的时代风格。宋代苏轼首倡“文人画” 这一概念,并系统地提出了文人画的理 论。但北宋时期,院体绘画是绝对主流。 南宋牧溪的简笔人物高标特出,造型富有 张力,用线劲挺,呈现出鲜明的个人性与 一定程度的现代性。在具体的技法与语言 表现层面,梁楷的出现将苏轼的文人画理 论在实践这一维度形象化、可视化了。文 人画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后半期主流的绘画 体系,成熟于元代,极盛于明清。倪瓒, 则是第一位文人画真正的代言人。 

太湖 丨空无之镜:倪瓒的精神与生命镜像 文人画 象征性 第1张

元 倪瓒 水竹居图 55.5cm×28.2cm 中国国家博物馆

公元13世纪初,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率领蒙古铁骑挥师南下,结束了中国三百 多年的分裂,华夏一统,天下归一,并取 《易》“大哉乾元”之意,定国号“大 元”。在这样一个巨大的历史裂变的大背 景下,元代统治者在治国方面将游牧民族 的骁勇与鲁莽一以贯之,将南宋境内的汉 族人民以及居住在南方的少数民族统称南 人,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停止了科举。由 此,汉族文人的晋升通道被彻底截断。

因 为强权统治,政治上的不平等,经济上的 残酷剥削与掠夺,致使整个社会的价值观 念发生动摇,对立和冲突是整个时代的主 旋律,不唯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更在深刻的意义上触及了封建文化的核 心。跌宕的历史命运一改唐宋以来中国古 典文化的精英性,元代的文化底层逻辑是市民性、大众性,俗文化占据了历史的舞 台。汉赋、唐诗、宋词的古典性与精英性 被元曲的通俗与个性所解构,从勾栏瓦肆 和底层老百姓中成长起来的元曲与戏剧因 为文人士子的加入,那和着血泪的歌唱更 加见命见性。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都是 天才杰出的文人,科举的废除致使他们 的前路一片黑暗,衣食无着的他们满腔悲 愤,为了谋生,被迫或主动选择从事杂剧 的创作。

关汉卿在自己的套曲《不服老》 中说:“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锤不 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白朴 言:“徜徉,玩世何妨,更谁道,狂时不 得狂。”[1]这些满腹经纶的文人个个狂傲 不羁,他们对于元朝政府更多的是采取不 合作和反叛的态度。在孤傲的愤世嫉俗的 外表下,藏着一颗凄凉无依的心。于他们 而言,家园不复存在,王朝倾覆,他们是 游戏人间的浪子、旅人。 

太湖 丨空无之镜:倪瓒的精神与生命镜像 文人画 象征性 第2张

元 倪瓒 容膝斋图 74.2cm×35.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为审美文化的分支,元代绘画艺 术所呈现出来的精神气质不似戏曲文化的 激越与反叛。作为视觉艺术的绘画所表达 的元代遗民意识更为曲折内在,更加隐晦 深沉。赵孟 、钱选、元季四家都是纯粹 意义上修养深厚的文人,不同于戏曲的团 队创作与俗文化的大众性,绘画艺术是绝 对的个体创作方式,由此,他们的艺术依 然保持着精英性,并沿袭前代大师的思想 与范式,融合变通,兼以造化,以个人的 天赋、修养与气质于山川丘壑与花鸟虫鱼 间寄托情志,抒发心灵。

文人画在宋代已奠定了完整的理论 体系,元代则在实践层面走向完善。在 这个过程中,赵孟 以他崇高的社会地位 以及完备的绘画修养起到了引领与示范作 用。作为元初画家,他修养全面,精通文 学与音律,尤以书画成就为最高。他的书 法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远追二王,尤用力 于唐代颜真卿,既有唐人的法度矜严,又 有晋人的潇洒风致。

同时赵孟 在绘画方 面则山水人物花鸟兼善,在理论方面,赵 孟 要求变革南宋院体,越过南宋,直追 北宋、五代和唐。他要继承发扬的是山水 中的王维、董源、李成诸大家,和文人墨 戏中的苏、米等人。他提出“作画贵有古 意”论,并明确提出书画同笔的理论: “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若 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赵孟 不仅将书法用笔扩展到山水,还将其运 用于花鸟与人物画的创作之中了。“实际 上,宋金时期的文人画潮流主要是一种带 有先验的哲学色彩的理论体系,就技法和 画风来说,文人画是在元代成熟的。

太湖 丨空无之镜:倪瓒的精神与生命镜像 文人画 象征性 第3张

元 倪瓒 紫芝山房图 80.5cm×34.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经过 长期的反复的文化选择,终于形成了以董 巨为主,兼取李郭以及唐五代和北宋其他 大师样式的文人画语言体系;确立了以江 南山水为主要描写对象,以诗意和个人化 的内心情感为主要表达对象的内容体系; 以平淡天真、不拘形似、追求笔墨形式和 诗书画相结合(使绘画进一步文学化、哲 学化、抽象化)为旨归的审美体系。”[2] 赵孟 因其全面广博的修养以及杰出的绘画成就,经过他所选择、融会和变革所形 成的笔墨语言和风格体系形成了元代至元 代以后中国山水画的文脉,也成了整个元 代文人画家学习的范式,并遗响明清,明 代董其昌的南北宗论基本上就遵循了赵孟 选择的路径。 

倪瓒,元季四家之一,字元镇,号 云林,一位富家贵公子,一个深度洁癖 者,一位艺术资助人,一个伟大的散财童 子,这是倪瓒身上无可辩驳的标签,甚至 于掩盖了倪瓒的画名。这些经由历史与时 间定义的充满传奇色彩的概念包装出一个 迷人的倪瓒,经由他的诗文书画,我们怀 着仰慕的心意端详他,凝视他。

隔着近 七百年的岁月,今天的我们又该如何撕掉 这些标签,通过他的诗文与艺术创作还原 一个真实的倪瓒?我想,这一切都应该从 太湖出发。 倪瓒,今江苏无锡人,家住太湖 边,30岁之前不问人间世事,因为有其 兄。他的长兄是全真教道官,持家有方。 倪瓒30岁,兄死,开始接管万贯家财。他 挥金如土,筑清 阁、云林堂,广收图书 古董字画,还成了与松江曹知白、昆山顾 英齐名的江南三大艺术赞助人之一。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TaiHuKongWuZhiJingNiDeJingShenYuShengMingJingXiang.shtml

发布评论

shuhuayishu

shuhuayishu

支付宝
微信
QQ钱包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