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发展到清代,最引人瞩目的是碑学的萌芽与兴盛,对书法艺术的发展与审美情趣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魏晋以来的帖学传承虽然呈衰微之式,但仍然有深厚的根基,在与碑学 的碰撞中,仍自有表现天地。即便像康有为将碑学推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但他早年的书法也是 源于帖学,其《广艺舟双楫》中谈及有清一代书法云:“盖以书取士,启于乾隆之世。当斯时也, 盛用吴兴,间及清臣,未为多觏。嘉、道之间,以吴兴较弱,兼重信本,故道光季世,郭兰石、 张翰风二家大盛于时。”这里,康有为所提到的“郭兰石”,即是道光年间很有代表性的帖学书家 郭尚先。郭尚先,字符开,号兰石,室名芳坚馆,福建莆田人。
其书画兼擅,又精于赏鉴,身后 由次男、女婿汇辑而成的《芳坚馆题跋》收录其对古今碑帖的评述,或溯本探源,或品物论人, 直抒己见,别具慧眼,特别是他鲜明又有卓识的帖学观念,在清代碑学盛行的嘉、道年间,亦是 别树一帜。同籍福建,又是同年出生的至交好友林则徐甚至将郭尚先视为能够与赵孟 、董其昌 相提并论的帖学大家,在《大理寺卿郭兰石先生墓志铭》云:“吾闽文学侍从之臣,以嘉庆朝为 盛,其声誉煊赫为中外倾慕者,兰石郭先生其尤也。
然慕先生者,大抵首推书法,谓当颉顽元明 两文敏间。”可谓推崇到极致。 梳理《芳坚馆题跋》,郭尚先的学书轨迹是比较清晰的。其楷书取法聚焦于欧阳询、褚遂良、 颜真卿以及二王,他先由唐碑入手,主要致力于欧阳询《皇甫诞碑》《九成宫醴泉铭》、褚遂良《雁 塔圣教序》、王敬客《砖塔铭》、颜真卿《颜家庙碑》《麻姑仙坛记》等,如其所言:“幼学《皇甫 诞碑》《醴泉铭》,粗知构法,苦乏生动之韵,展视正似宋椠之欧体者。后临中令《圣教序记》, 稍知运笔法。至得力之深,则此碑为最。”“囊岁得宋拓此碑(《皇甫诞碑》),临摹数月,真书顿 进。”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郭尚先泥金楷书四条屏《甫里先生传》,明显取法欧体,瘦硬方劲,沉 稳内敛,通篇可见谨严工整的基调。
在唐楷基础上,郭尚先又上溯魏晋,特别用功于王羲之《黄庭经》、王献之《十三行》,得魏 晋书法的朴质、萧散。在郭尚先以本省乡试第一而入京都之时,祖父就付以《十三行》并有导训, 《芳坚馆题跋》中所题《十三行》便云:“余丁卯计偕入都,先大夫授以此帙,且命之曰:‘欧、 虞并称,而君子藏器以虞为优。
今伯施原石拓本不可得见,《十三行》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 日摹之可也。岂惟书哉?立身行己,处事接物,皆当若是矣。’言犹在耳,而颓惰无所就,循览 惕然。癸未小除识。”故宫博物院所藏郭尚先《黄庭内景经》长卷便是其小楷名作,由款识所知, 书于道光四年(1824)六月,时郭尚先已过而立之年,书风面目趋于成熟,笔力遒劲,结体舒展, 既有晋人不激不厉的韵味,又有唐人的秾纤合度,提按有致、顿挫分明。
概而言之,郭尚先书法 以唐法立基,以晋韵为旨归。 郭尚先的行书,主要得力于二王、颜真卿、米芾、赵孟 、董其昌诸家。具体到颜真卿书法, 在宋代迎来了转折点,“忠臣烈士”成为颜真卿的标签,他的书法被赋予的重要的道德意义和政 治意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崇,是人品、书品俱佳的典范,宋代书坛的领军人物如欧阳修、蔡 襄、苏轼、黄庭坚等无不推崇颜真卿书法,而郭尚先对颜真卿书法的学习,也延续着宋代以来书 法人格化的审美,颜真卿的伟岸人格形象与雄浑大气、端庄稳重的书法相得益彰。郭尚先《芳坚 馆题跋》谈到人品与书品的关系,即举颜真卿、苏东坡为例,他认为:“敬客书《砖塔铭》,书中 倾城。
此则藐姑射仙人,不食人间烟火矣。褚中令书,其秀得之晋贤,其清劲绝俗,则由其人品 高。忠臣义士书,骨气自是不凡,颜鲁国、苏文忠是也。”郭尚先出身儒学仕宦之家,从小接受祖父的教导,恭俭庄敬,以圣贤之道自勉,深受“文以载道”“书以载道“思想的浸润,他对颜 真卿书法的学习由早年受祖父影响,“先太史于书习鲁国、魏国”,到后面演变成主动意识,不仅 仰慕其气节,更是详加推究颜真卿书法本身,甚至认为书法不学颜真卿,便难以入道,这在《秋 碧堂帖》题跋中有鲜明的表述:“颜书意在一洗从前轻媚之习,故用力太过处,颇少自然。
李后 主叉手并脚田舍汉之喻固非定评,然亦不可谓无见也。米老言颜真卿书有俗气,只是以晋人萧散 论之耳。总之,学书不过鲁国一关,终身门外汉。”《芳坚馆题跋》中还有不少谈及颜真卿书法之 处,郭尚先仿佛与颜真卿开启了一场超越时空的心灵对晤,学颜真卿书法有所进步时则为之欣喜, 苦闷之际亦以颜真卿书法排遣,如云:“数日来,皆赖颜鲁郡为我破闷。
两日笔如铁,砚上甫滴 水即成玄冰,仆只好与红友作缘矣。叹叹。壬午十二月九日。明日大寒,在吴门小住三日,无称 意事,唯获宋拓颜鲁郡《送蔡明远前后帖》,天气未佳,帖差慰耳。” 因为有了学习欧阳询、褚遂良的坚实基础,郭尚先在对颜真卿书法的学习上便事半功倍,触 类旁通。褚遂良书法在唐代影响极大,誉者赞为“褚河南书为唐之广大教化主,颜平原得其筋, 徐季海之流得其肉”。
颜真卿书法“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正是承自褚遂良,郭尚先也 是明确意识到这一点,他在褚遂良《房玄龄碑》题跋中便说道:“昔人言颜自褚出,学颜须知中 令法,学褚须知鲁国法。”他非常睿智地将颜真卿、褚遂良结合起来学,也因此卓有成效。他自 言:“在都时,学中令书以百过计,无甚理会。今夕展览,颇似眼明,想数日来学颜鲁国书故耳。”
正因为他的兼容并蓄,其作品线条圆润而有张力,气韵灵巧而有古意,既有颜体的厚重雄浑,又 有褚体的细腻灵动。 颜真卿书法以“正大气象”而具划时代意义,然不擅学者,不能真正去领会“雄强”的内涵, 往往失之僵化、板滞、笨拙。对此,郭尚先《芳坚馆题跋》也有他的卓见,在《颜氏家庙碑》题 跋云:“观颜书,知其雄健易,知其灵秀难。泰山岩岩,是何等气象。然春雨初过,翠蒨满眼, 又何娟丽也。
评颜书,曰‘金刚嗔目,力士挥拳’,正是走马看山,无有是处。”《秋碧堂帖》题 跋亦云:“过鲁国一关,却大不易,非专意劲厚便可为鲁国法嗣也。”“颜鲁国书,以为叉手并脚 田舍汉者,固非;即以为金刚嗔目,力士挥拳,亦皮相也。请为之目,曰深山大泽,龙虎变化。” 这正是郭尚先的独到之处,在他看来,“雄健”与“灵秀”是并行不悖的,这种辩证的美学 观为郭尚先书论增色良多,也无疑影响到他的书写实践。
世之学颜体者多矣,然多着眼于“雄健” “刚劲”,郭尚先又特拈出“灵秀”“遒婉”句眼,令人眼前一亮。并且,在郭尚先的书法美学观 念建构中,“遒婉”这一审美范畴是关键要点,不仅是他品评碑帖的审美判断,更是他贯通唐人 与晋人的“津梁”。他认为褚遂良书法能与魏晋风度合辙,正在于“笔力遒婉”,《房玄龄碑》题 跋便云:”中令书,须以沉着会其灵敏也。颜书出自中令,此处离合须能理会。
近来学中令书, 只知弱笔取妍,岂知中令书,高处在笔力遒婉,故与魏晋暗合孙吴耶?”具体到颜真卿书法,郭 尚先认为,如果只知“遒”不知“婉”,便与魏晋遗法背道而驰,他再次强调:“后来学颜者,但 知其遒而不知其婉,所以与魏晋遗法判若鸿沟。”颜体往往以雄强、刚健面目示人,郭尚先独具 慧眼,从“遒婉”这一审美焦点切入,自然而然溯源魏晋。
在他眼中,颜真卿书法也是承接王羲 之,“以逸少书求清臣,方知其虚和处,乃得右军之灵异者。”这也与崇尚碑学的阮元等人的观念 有着明显的区别,在他们看来,颜真卿楷法“其源皆出于北朝,而非南朝二王派也”。郭尚先认 为,颜真卿书法的“虚和”,俨然是魏晋遗风。这也再次体现了他辩证的书法美学观,他认为颜 体以“沉雄”面目为人熟知,又有“虚和”的气度,《秋碧堂帖》题跋曰:“沉雄之至亦复虚和。
张丑讥其风神不足,谬论也。书各有真性情,岂必搔头弄姿,出于一辙乎?以余观颜公书,转觉 魏郑公之妩媚耳。” “遒婉”之外,“气韵”“意趣”也是郭尚先书法审美的立足点。从这一点来看,在他的书学 思想不仅烙有清代书法的时代审美风尚,还完好地将中国书法尚“韵”、尚“意趣”的传统承接。
观照书论,虽说“晋尚韵”,但在论书喜用“韵”的情况最盛于宋代,特别是黄庭坚的书论中, 其核心理念便是“书画以韵胜”,有“韵”方能不“俗”。书法中的“韵”,是一种给人回味无穷的美感,用黄庭坚评价李龙眠的画来说,“韵者即有余不尽”。
书法作品的审美以有无“气韵”而 产生高下之分,南齐谢赫“六法”之说,居首的便是气韵生动。具体到郭尚先,“气韵”也是其 论书精髓。他回顾自己的学书经历,学欧体之初,“粗知构法,苦乏生动之韵”,便是深刻意识到 书法得“形似”容易,得“气韵生动”极难。 郭尚先书法还得益于《砖塔铭》良多,龚显曾在《芳坚馆题跋》序言中认为郭尚先“书法娟 秀逸宕,直入敬客《砖塔铭》”。
郭尚先在论及《砖塔铭》时,也以“气韵静穆”来作为评判标准 之一,其云:“《砖塔铭》逸气舒卷;此则步趋中令,专取虚和,以气韵静穆论,尚当胜之。”《芳 坚馆题跋》中以“气韵”品评碑帖拓本之处,还有不少,如《唐孔子庙堂碑城武本》题跋曰:“少 时颇谓‘西安本’胜‘城武本’,今日取两本对观,还是‘城武本’胜,盖气韵静远,无复用力 之迹。”《墨池堂帖》题跋曰:“数帖摹勒皆浑逸有神采,曾见静娱室所藏《淳化》初拓,其气韵 正如此。”《遗教经存字》题跋曰:“隋及唐初去山阴未远,石刻往往有其遗意。开、天以后,无 此韵味矣。”
《唐二经残字》题跋曰:“唐人书,至开、天以后始有一种俗气,苏灵芝最甚,王缙 次之,至田颖、韩献之,不足道也。萧散澹远如此两残碣者,譬云中孤鹤矣。此书清劲,须观其 不流入薄弱处,韵胜故耳。”郭尚先这种“韵胜”书法品评,未尝不可说是受到宋人黄庭坚的影 响。而郭尚先在题跋中也注意到这一点,其云:“书山谷跋语,浑重有韵。”在《十三行》题跋中, 他也明白说到:“观古人书,只须望其气韵,便自不同,不待规规论形似也。”黄庭坚曾评价米芾 书法“如快剑斫阵,强弩射千里,所当穿彻,书家笔势亦穷于此。然似仲由未见孔子时风气耳。”
而郭尚先论及米芾书法时,也认为:“漫士大字,不患不纵横驰骤,所患气少韵少耳。”两人都肯 定米芾书法“纵横恣肆”的优点,也都认为尚缺乏些含蓄意味,亦即“韵”不足“势”有余。 唐宋之后,对于元、明书家作品,郭尚先也往往以“韵”观之,如谈到赵孟 ,《李书楼帖》 题跋云:“松雪之学北海,能于子敬探其源,所以气韵生动,神采照曜。习赵书者,须以遒朗求 之,若烟视媚行,便无入处。”
赵孟頫书法因“妍媚”而时常被人诟病,郭尚先却认为要看到长 处而不是只盯着缺点,如果只从“媚”处入手,便是无法真正理解赵孟 书法,《秋碧堂帖》题 跋云:“松雪临唐人《黄庭经》精绝,余曾见扬州汪氏所藏赵书《急就章》真迹,意象逼真六朝 人。松雪于书无所不临,临无不肖如此。今临松雪书者,专以秀媚求之,不能深探其本,安在其 能为赵书也。”
“笔千管,墨万锭,此境未许造也。思白颇轻松雪书,固非定论。”郭尚先只是客 观地说明现象,对于董其昌等人对赵孟 书法的轻视,他也并没有过激言语。相比同时代书家, 他的书法审美更具有包容性,比如碑学运动的扛旗人物康有为就不无偏激地说:“更勿学赵、董, 荡为软滑流靡一路。若一入迷津,便堕阿鼻牛犁地狱,无复超度飞升之日矣。”
郭尚先作为帖学的坚守者,他对二王一脉的赵孟 、董其昌是虚心学习的,《玉烟堂帖》题 跋云:“松雪临王不甚似者,浑穆之气少耳,非谨之过也。香光拈‘不说定法’四字,专为过谨 者除障碍。”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郭尚先写给“师载三兄”的竖轴楷书(图 1),便有“颜底赵面” 特征,他对颜真卿、赵孟頫的学习,既烙有科考应试、君王喜好的时代背景,而且这种审美上的 “端庄”“宽厚”,也与他的心性、修养有关,他本就性格沉稳,表现欲不强。台北故宫博物院所 藏郭尚先写给“鉴塘大兄”的横幅(图 2),录有“韩干画马传世者止见一本。意境深远,笔势亦 圆劲。李龙眠学之,备得其妙”的文字内容,明显可见他对董其昌书法的深入学习,不止于追“形”, 更注重于传“神”。
特别是墨色表现上,如起首“韩”字墨浓而不滞,饱满有力,顺笔而下则墨 色渐淡,“笔”字收笔竖画也出现自然而然的枯笔,然枯笔而不浮躁,以虚和取韵,让人感受到 书者的情感流露、心境起伏,升华了作品的气韵与神采。
学董其昌书法,所难者在于用笔与用墨,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云:“字之巧处在用笔,尤 在用墨,然非多见古人真迹,不足与语此窍也。”观照郭尚先《芳坚馆题跋》,他对此是深有体悟 的,如在《书种帖》题跋云:“董书用墨浓淡备有神化,最难双钩。学香光书,不得其真迹细观 之,专向墨刻求生活,非佻则滑。即天分十分高者,不过到明畅二字,与香光至竟无涉也。”
《董 氏家藏帖》题跋亦云:“香光书须观真迹。盖用墨轻若蝉翼,重若颓云,非摹勒所能传也。”台北 故宫博物院所藏郭尚先落款“健堂十兄”的竖轴行书,也是向董其昌学习的代表作品,其用笔劲 健,时而厚重,时而飘逸,能够感受到笔锋在纸间的涩势、灵巧,用墨也是自信而大胆,浓淡错 落,所书内容“麓台云山水运笔须毛,‘毛’字从来论画者未之及,盖能如是则气古味厚也”启 人启己,虽说是谈王原祁论山水画用笔,但书画同源,运笔之“毛”,正可以破“馆阁体”书法 的“线条光洁”之弊,所以那些把郭尚先视为只是写“馆阁体”的书家,则不免失之偏颇。郭尚 先是“科考”中人,他的书法确实也有“馆阁体”的一面,然而绝不是全貌。
郭尚先注重作品的“气韵”,除了他善学善思之外,也跟他陶冶心性、博学于文、修养深厚 有关,如董其昌所说:“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有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 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矣。”《芳坚馆题跋》 中诸如“清虚”“静穆”等品评之语也是如此,除了可窥他对书法的卓越见识,也是他心性的体 现。
也正因为追求清静恬适,他能够说出“晋、唐、宋、元、明诸大家,得力全是个静字”这样 的入心之语。他的题跋虽是短章隽语,然性情之中也可见其博学笃志而不刻板。试看他借用佛家 之说,为不善学书者解缚,其言:“学一家专为一家缚,律苾蒭虽比粥饭僧差胜,然于西来意都 无理会也。不知何时遇善知识。”这是他书学上重要的“离合”观念,相比同时代那些亦步亦趋、 走入帖学歧途的书家,郭尚先无疑是勇于超越的,《快雪堂帖》题跋云:“盖作书始贵能合,终贵 能离,离形得似,乃可各各单行。”他不惮“单行”,更是“先行”,其书法既合乎帖学本色,承 续文人书法“质而不野”“不激不厉”一脉,又始终保持自己性情的一面。
再看他的《芳坚馆题 跋》,与他的帖学实践犹如车之两轮,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郭尚先的金石考证、钩稽爬梳、 补证经史、碑帖题跋,既是他的书学特色,也提示我们要以学养书,书法也不是“末技”,《十三 行》题跋中,郭尚先所言“书虽小道,古人自有安身立命处”,对当下书法人来说,不啻为学书 良言。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gsxyfjgtbzdsfsmgs.shtml

















